壹是晉升渠道狹窄。中高層很穩定。作為股份制改革企業,幾個大股東都身居要職。今天的飛天,與其說是股份制改革企業,不如說本質上是家族企業。
二是職業技能提升有限。金飛處於整車制造的下遊,但本質還是代工企業。盡管金飛輪轂在業內很有名,但消費者可以購買壹輛車,不管它是金飛還是費明的品牌。輪轂的設計基本上是汽車企業直接交付設計圖紙,現在可以根據圖紙進行生產,輪轂的生產技術經過百年的發展已經非常穩定和成熟。由此可見,飛輪轂在設計和工藝上的創新很少,可供設計師學習的創新也很少。輪轂制造面對的客戶也很穩定(畢竟車也就那麽幾輛)。如果是新業務員,基本就是董外語的文員,拓展客戶拿提成的機會很少。
第三,底層員工流失嚴重。與中高層員工的穩定相對應的是底層員工的嚴重流失。鑄造行業工作環境差,危險系數高。而且今天實行三班倒,就是機器24小時不停機,工人早中晚三班倒。顛倒的時差對健康和生命有害。新大學生對於金飛來說也是底層員工。前3-6個月的打工經歷其實不是經歷,而是真正的打工(工資或者實習工資),這是壹個很慘的詞。我們今年找了130大學生,壹年後走了大概10。如今,費並不想離開大學生,而是在下壹屆繼續招收100多名大學生。之前壹直在想的金飛的人才戰略是什麽?為什麽需要壹直招大學生?跳槽後,我認為它招大學生不是為了培養人才而是為了解決低端勞動力問題。這個企業根本不需要那麽多大學生,只是缺低端勞動力。畢竟產業鏈分工擺在那裏。
四是管理精細化、嚴謹化、機械化。金飛樞紐的競爭力在哪裏?不是創新,不是設計,不是品牌,不是服務。是規模化生產、精細化管理、集團化運作生產的成本低、質量穩定的產品。與產品優勢相對應的人才管理,壹定是低廉的人力成本和機械般非人的工作紀律。這是金飛企業的優勢,也是金飛員工的悲哀,更是對人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