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3福爾克科技
勞動創造價值?大錯特錯!
(由鞠強教授口述,學術秘書整理)
“勞動創造財富”是剩余價值理論的核心思想,換成“老馬”的學術語言(寫全名可能被螃蟹弄丟了):勞動創造價值。
以上觀點完全錯誤。學過西方經濟學的人都知道,這個結論極其荒謬。這壹結論惡化了勞資關系,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形成了社會整體利益是零和博弈的觀念,為政府過度幹預市場提供了理論依據,扭曲了企業家形象。這是建國前30年經濟停滯的理論禍根之壹。
正確的表述是:
勞動可能創造財富,勞動也可能損害財富。
馬勞創立剩余價值理論的時候,經濟還很落後,所以沒有考慮勞動和社會需求的結合。如果勞動沒有和社會需求高度結合,本質就是破壞財富。
老馬認為財富(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壹般社會平均勞動時間,這是錯誤的!
例如,有兩家食品公司,分別叫A公司和B公司,每家都有1000名工人。
A公司員工辛苦工作壹年,由於產品方向與社會需求高度結合,產品暢銷,A公司盈利500萬!因為A公司的存在,社會需求的滿足度更高,社會更幸福,所以A公司創造了財富。
B公司也努力了壹年。因為老板誤判了需求,大家都不喜歡他做的菜。結果存貨如山,發黴腐爛,公司虧損2000萬。事實上,這家公司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包括面粉、牛奶、糖、食用油、電力和設備。對整個社會來說,他在破壞財富。
B公司的1000員工,雖然很努力,很上進,但實際上是在危害社會(雖然這個結論在情感上很難接受)。
我們用女裝廠、餐飲公司、化妝品、日用品、飲料、電器、家具行業代替了上述兩家公司...分析結果是壹樣的。符合需求方向的勞動是創造財富,背離社會需求方向的勞動是損害財富。(請關註聚強微信公眾平臺:juqiang01)
所以“勞動創造財富”這句話是錯誤的,應該改成:
滿足社會需求的勞動創造財富,背離社會需求的勞動損害財富。
任何負責過企業的人都知道,判斷社會需求是非常困難的,社會需求的特點是多變性、不可預測性和快速變化。
為了跟蹤社會需求,老板們經常通宵達旦,冒著巨大的風險。因為對需求方向的錯誤判斷,破產的人比比皆是,就連跨國公司的新產品開發成功率也只有14%。
因為緊密貼合社會需求的勞動創造財富,而需求判斷是老板的業務,尤其是戰略需求判斷,所以應該說是老板和員工共同創造財富。
馬勞的觀點很原始,主要是從農民的角度出發。只要種了地,就壹定會創造財富。當時物資和食物都很短缺。現在,情況不同了。西部亂種田導致的破產很多。
按照馬勞的觀點:企業有利潤,自然是勞動者創造的,企業虧損了,與勞動者無關,算是資本家!
剩余價值理論的科學性很成問題。馬勞自己說過,學習具有階級性。通俗點說,壹個學者不過是在編壹個謊言,剩余價值理論真的是壹個謊言!
再比如:如果有A和B兩家公司,都生產空調,款式和功能都貼近社會需求。
由於管理方法得當,A公司每臺空調的成本很低,為500元,年末利潤為654.38+00萬。
由於管理方法不當,B公司每臺空調的成本都很高。700塊錢裏,多花了鋼材、材料、電、設備,年底利潤2000萬。
很明顯,A公司是在創造財富,B公司是在破壞財富。A公司的管理勞動質量高於B公司的管理勞動質量..(請關註聚強微信公眾平臺:juqiang01)
因此,“勞動創造財富”這句話應改為:
社會財富只能由滿足社會需求且管理方法得當的勞動來創造,而社會財富會因偏離社會需求且管理方法不當的勞動而受損。
如果從學術角度仔細研究,“勞動創造財富”就大錯特錯了,加很多定語限制才是對的。這裏就不舉例了!
勞動創造財富的學術術語是,商品的價值是由凝結在商品上的平均壹般勞動時間決定的,這為政府控制商品價格提供了依據。
如果有幾千人被困在沙漠裏,口渴難忍,奄奄壹息,商家聞風而動,弄來幾輛卡車行駛幾百公裏送水,商家準備把平時賣1元的水變成20元。實際上,運輸成本每瓶只增加了1美分。
按照馬勞的觀點,壹瓶水對於口渴難耐、生命垂危的人的價值和對於我們普通人的價值是壹樣的,因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凝結在商品上的平均壹般勞動時間決定的,所以政府馬上派警察宣布對進入沙漠的水進行價格管制,或者聲稱為了窮人的利益,或者為了公平 每瓶水都要按照凝結在裏面的平均壹般勞動時間來定價,導致沒有人或者很少人進入沙漠送水。
親愛的同學們,妳們壹定已經判斷出政府控制物價後死的人比以前多了。
當然,上面的例子是為了說明問題而建模簡化的,但是政府價格管制導致大量死亡的例子還有很多:中國新王朝的王莽,古羅馬,斯大林時代的大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