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知名企業因假冒“日本制造”陷入信任危機

知名企業因假冒“日本制造”陷入信任危機

日本三菱電機公司被曝產品檢驗數據造假,造假可能持續了30多年。曾經風光無限的“日本制造”如今陷入信任危機,對其他國家的企業具有警示意義。正如有媒體評論的那樣,企業要在技術進步、成本控制和管理機制上進壹步創新,用造假手段維持虛假繁榮將付出沈重代價。

“又壹個公司的大佬出來了,深深的鞠了壹躬,然後說了壹句對不起……”7月2日,熟悉的壹幕在三菱電機公司重演。

同壹天,社長杉山武(Takeshi Sugiyama)因被曝光虛假檢查數據,向公眾道歉並辭職。據媒體報道,三菱電機的造假可能持續了30多年。

近年來,日本多家知名企業深陷造假醜聞,引發輿論嘩然,業界震驚。

從神戶制鋼、小林化工、高田氣囊、曙光公司到豐田、日產、斯巴魯等知名汽車企業...支撐日本經濟的制造業巨頭接連爆發,讓“日本制造”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壹個

據多家媒體報道,三菱電機長崎工廠沒有完全按照用戶要求對列車內空調產品的控制性能和耗電量進行檢測,而是偽造檢測數據。這種非法做法可能會持續30多年。

目前,日本經濟產業省已經介入調查。

新華社援引日本時事通訊社報道稱,三菱電機的列車空調在日本國內市場份額最大,不僅普通列車,新幹線列車也配備了這種空調。

東日本鐵路公司透露,新幹線等從三菱電機進口了約9800臺空調設備。其中壹半以上可能是非法產品。

據日本媒體報道,此次醜聞涉及範圍很廣,包括軌道車輛、地鐵甚至地震安全設備,都可能存在數據造假問題。醜聞也讓市場廣泛質疑日本工業質量檢測的公正性。

這不是三菱集團第壹次被曝造假。

5438年6月+2020年2月,曝出三菱電機向歐洲汽車公司出口大量不符合當地標準的汽車零部件,並偽造相關文件,歷時三年;

2065438+2008年2月,三菱電機全資子公司被曝生產假冒橡膠零件,未經檢測就發給客戶;

2017年,三菱集團旗下的三菱電線工業被曝偽造包括波音和空客在內的數百萬份產品數據。

2016三菱汽車承認偽造油耗,涉及60多萬輛車,造假始於2013...

不僅僅是三菱集團,近年來,多家知名企業接連爆出造假醜聞,讓曾經代表高品質的“日本制造”陷入信任危機。

今年2月,日本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曙光制動器工業株式會社向公眾道歉稱,其在當地的4家工廠生產的超過110000個制動器及零部件產品的數據被篡改或捏造。

曙光也承認,相關造假至少可以追溯到2001年,時間跨度長達20年,涉及包括豐田、日產在內的10多家日系車企。

5438年6月+2020年2月,日本小林化學株式會社生產的壹種藥物被指混入超過最大限量2.5倍的催眠成分,導致200多名患者的健康受損。

隨後的調查發現,小林化工近500種藥品中,約80%有造假記錄,造假行為持續了40年。

2017年8月,日本著名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被發現篡改數據,以次充好。部分產品的篡改歷史達到10年。其“受害者”包括500多家日本及外國企業,波及汽車、鐵路、航空、航天等多個行業。

世界三大安全氣囊制造商之壹的日本高田公司自2008年以來壹直被曝存在欺詐行為。到2017年6月,深陷安全和欺詐醜聞的高田公司宣布破產時,高田安全氣囊安全問題已經存在超過10年,故障氣囊數以億計,召回成本高達數百億美元,成為迄今為止歷史上最大的汽車召回事件。

日本最大的纖維化學品制造商東麗(Toray)也深陷欺詐醜聞。2017年,東力公開承認,2008年4月至2016年7月,在與增強汽車輪胎強度相關的輔助材料上進行數據造假,影響了13公司客戶。

2018川崎重工違規減薄底盤,導致JR西日本新幹線底盤斷裂...

接二連三的醜聞不僅損害了涉案企業的聲譽,也讓“日本制造”的神話蕩然無存。

現在,日本政府不再辯稱造假只是“個案”,而是說壹系列醜聞辜負了社會各界對“日本制造”的高度信任。"這樣的醜聞動搖了企業公平交易的基礎."

長期以來,“日本制造”壹直以其精密、嚴謹和卓越的品質享譽世界。如今,人們對愈演愈烈的欺詐醜聞感到困惑。“日本制造”怎麽了?

有分析認為,日本能在全球制造業領域走在前列,技術創新和工匠精神是其兩大法寶。而大量的企業造假恰恰說明這兩大法寶出了問題。

在市場人士看來,造假事件暴露了日本企業在技術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其產業結構調整停滯不前是不爭的事實。

尤其是面對新的科技浪潮,許多日本企業陷入了新技術和新興業態的“適應不良”。很多企業不註重自身產業結構升級,導致產業結構升級緩慢,難以應對來自技術發達國家和新興發展中國家的沖擊。

創新和技術領先是不可能的,壹些曾經的“明星企業”只能從原材料和產品技術入手,人為操作空間比較大——造假往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壹旦造假,所謂的工匠精神只能淪為笑話。

曾經風光無限的“日本制造”如今陷入信任危機,對其他國家的企業具有警示意義。正如有媒體評論的那樣,企業要在技術進步、成本控制和管理機制上進壹步創新,用造假手段維持虛假繁榮將付出沈重代價。

  • 上一篇:【請求】韓國船用發動機產業介紹。
  • 下一篇:中傳平安(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怎麽樣?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