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智慧城管的兩大基因

智慧城管的兩大基因

信息通信技術的融合發展,融化了信息和知識共享的壁壘,創新的邊界,推動了創新2.0的形成,進壹步推動了各種社會組織和活動邊界的“融化”。創新形態從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也帶動了產業形態、政府管理形態、城市管理形態從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智慧城管的建設不僅需要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工具的應用,也需要微博、Wiki等社交工具的應用,更重要的是LivingLab等涉及用戶的方法論和實踐,推動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

推動智慧城市逐步形成的動力有兩個。壹個是以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壹代信息技術,壹個是在知識社會環境下逐漸孕育的開放的城市創新生態。前者是技術創新層面的技術因素,後者是社會創新層面的社會經濟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創新在智慧城市發展中的驅動作用。清華大學管理學院書記、副院長孟慶國教授指出,新壹代信息技術和創新2.0是智慧城市的兩大基因,缺壹不可。

智慧城市管理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城市管理不僅需要物聯網、雲計算等新壹代信息技術的支撐,還需要培育面向知識社會的下壹代創新(創新2.0)。信息通信技術的融合發展,融化了信息和知識共享的壁壘,創新的邊界,推動了創新2.0的形成,進壹步推動了各種社會組織和活動邊界的“融化”。創新形態從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也帶動了產業形態、政府管理形態、城市形態從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如果說創新1.0是以生產為導向、以生產者為中心、以技術為出發點的相對封閉的創新形態,創新2.0則是適應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以服務為導向、以用戶為中心、以人為本的開放創新形態。在“創新2.0視角下的智慧城市與管理創新”主題演講中,北京市城管執法局信息裝備中心主任宋剛博士從三代信息通信技術發展的社會脈絡出發,就創新形態的變革所帶來的產業形態、政府形態、城市形態、社會管理模式的創新進行了精彩演講。他指出,智慧城市建設不僅需要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工具的應用,也需要微博、維基等社交工具的應用,更需要LivingLab等用戶參與的方法論和實踐,推動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同時,他結合北京市基於物聯網平臺的智慧城管建設,生動詮釋了創新2.0時代的社會管理創新。

“智慧城市與社會管理創新”圓桌會議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書記、副院長孟慶國教授主持。北京市城管執法局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宋剛博士、eecs公司童教授、國脈互聯董事長、浙江大學國脈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楊教授、時代科技有限公司丁愛民副總經理、中興衛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曹傑總經理參與了討論。

孟慶國教授在主持中強調,創新2.0不僅推動了政府2.0、企業2.0等政府管理和產業運營的新形式,也深刻改變了當今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們必須準確理解和把握這壹機遇,社會管理創新就是要實現社會管理領域從創新1.0向創新2.0的轉變。他肯定了北京城管基於創新2.0對智慧城管的探索,認為北京智慧城管建設是社會管理創新的良好案例,指出智慧城管建設必須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通過開放創新、用戶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推動城市可持續創新。楊教授認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用戶在整個生產和服務系統中的地位。智慧城市建設要強化人民滿意的目標和社會需求的導向。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融合中,要高度重視信息化與城鎮化的互動關系,並以此為抓手,準確定位智慧城市建設。

童教授認為,北京城管基於創新2.0的公共服務模式及其感知數據驅動的錯峰服務模式,是智慧城市管理的創新探索。他提出政府服務要通過數據驅動的社會需求挖掘更貼近民眾需求,強調社會管理創新就是通過溝通互動、協同創新、公民參與,把從政府自身出發的管理過程,變成從服務對象和公民出發的服務設計和提供過程。

討論中,宋剛博士指出,智慧中的“智慧”是技術,“智慧”是人。要註重“人機結合、人網結合、以人為本”,實現“融合智慧”,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註重市民的參與,確保城市管理依靠人、為了人、為了人。基於物聯網和創新2.0的智慧城管建設,北京城管正在積極探索創新。在總結圓桌討論時,孟慶國教授強調,普遍不僅指網絡和技術的普遍,也指創新和服務的普遍。新壹代信息技術和創新2.0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兩大基因,缺壹不可。智慧城市管理不僅需要物聯網、雲計算等新壹代信息技術的支撐,還需要培育面向知識社會的下壹代創新(創新2.0)。

  • 上一篇:鄭州擔保公司哪個好?
  • 下一篇:中國北車大通電力機車有限公司R&D能力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