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導體產業向亞太地區轉移,中國半導體產業融入全球產業鏈。
2006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達到247.7億美元。主要應用領域包括計算機、消費電子、通信等。在電子制造業轉移、成本差異等因素影響下,全球半導體產業向亞太地區轉移趨勢明顯。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落後於先進國家,內地企業大多位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下遊。中國半導體產業已成為全球產業鏈的組成部分,產量和產值快速增長,但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
2007年半導體行業波動較大,長期發展前景良好。
半導體行業的矽循環很難消除。2007年上半年,由於存儲器價格上漲等因素,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增長率明顯下降。到2007年下半年,由於過剩庫存的減少和資本支出的控制,半導體市場開始回暖。據預測,2008年,半導體行業的增長率將回到壹個較高的水平。長期來看,支撐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下遊應用領域仍處於穩定發展階段,半導體產業的技術更新並沒有停止。產品更新與需求互動,推動半導體產業持續成長。
中國半導體市場的增長速度遠高於全球市場。
中國的半導體市場不僅受全球市場的影響,也有自己的經營特點。
中國半導體應用行業,PC等傳統領域仍保持穩定增長,消費電子、數字電視、汽車電子、醫療電子等領域處於快速增長期,3G通信等領域處於增長初期。中國集成電路市場增速遠快於全球市場增速,是全球市場增長的重要推動因素。2006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
中國半導體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中國半導體產業規模也快速增長。在封裝測試行業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設計制造業比重逐步提高,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在相關管理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系統地開展了標準制定和專利申請工作,有效地確保了本土企業從設計、制造等中上遊產業鏈環節分享到內地快速增長的電子設備市場。
分立器件和半導體材料產業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集成電路是半導體工業中最大的部分。分立器件、半導體材料和封裝材料也是半導體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大陸的分立器件和半導體材料市場和產業也在快速發展。
上市公司
中國大陸半導體行業的上市公司面臨著許多挑戰。技術升級和產品更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半導體材料廠商定價能力強,在保持產品更新換代的前提下,增長空間大;封裝測試公司整體情況良好;分立器件企業發展不平衡。
全球半導體產業簡介
據WSTS統計,2006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達到2477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8.9%。產量為565438±09.2億片,比2005年增長65438±04.0%。平均每股收益為0.477美元,比2005年下降了4.5%。
從全球來看,包括計算機、通信和消費電子在內的3C產業是半導體產品的最大應用領域,其次是汽車電子和工業控制。
美國、日本、歐洲、韓國和中國臺灣省是半導體產業領先的國家和地區。2006年,全球排名前25位的半導體公司全部位於美國、日本、歐洲和韓國。2005年美國和日本分別占48%和23%的市場份額,合計71%。韓國和臺灣省的半導體產業發展迅速。韓國三星已經位居世界第二;2007年上半年,臺積電營收大增,排名迅速上升至第六位,成為2007年上半年唯壹進入前二十的臺灣省公司,從壹個側面反映出臺灣省代工產業非常發達。
中國市場簡介
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並保持高速增長。2006年,中國半導體市場規模超過5800億,其中集成電路市場規模達到4863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7.8%,遠高於全球8.9%的市場增長率。中國市場已經達到全球市場份額的四分之壹。
在市場增長的同時,中國的半導體產業也在快速增長。以集成電路行業為例。2006年,中國生產集成電路355.6億塊,同比增長36.2%。實現收入6543.8+0006.3億元,同比增長43.3%。中國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的比重還比較低,但遠高於全球整體水平的增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我國集成電路的應用領域與國際市場類似。2006年,3C(計算機、通信、消費電子)占整個應用市場的88.5%,高於全球比例。但汽車電子占比1.3%,高於2005年的1.1%,仍明顯低於全球市場的8.0%。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汽車市場的銷量越來越大,國產汽車電子的比重也在逐漸增加。這說明我國集成電路在汽車電子等領域的應用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中國在國際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
中國的半導體市場進口率很高,80%以上的半導體器件都是進口的。國內半導體行業收入遠不及國內市場。
2006年國內集成電路市場規模達到5800億,而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收入為10063億。
中國許多電子信息產品的產量已居世界第壹,包括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手機、數碼相機、電視機、DVD和MP3播放器。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集成電路產品應用國。但目前國內企業只能滿足不到20%的集成電路產品需求,其他依賴進口。
中國大陸市場排名前十的半導體產品都是跨國公司。這十家公司的平均收入是265,438+0%來自中國市場。這與中國市場在全球市場中的比重基本壹致。2006年,這十家公司在中國的總收入占中國大陸半導體市場的34.55438+0%。以上兩組數字從另壹個側面反映了跨國公司在國內占據了很高的市場份額。國內半導體市場高度依賴進口產品。
雖然中國的半導體進口量很大,但出口比例也很高。2005年,國內64%的半導體產品用於出口。這種現象被稱為“大進大出”,主要是中國產業鏈的特點造成的。
總的來說,中國的集成電路進口遠遠超過出口。據海關統計,2006年,中國集成電路和微電子元器件進口額為6543.8+0035億美元,而出口額為200億美元,逆差巨大。
由於中國在勞動力方面的競爭優勢,國際半導體企業紛紛將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鏈環節轉移到中國。中國半導體產業逐漸成為國際產業鏈的壹部分。由於產業鏈的調整和轉移,中國的半導體產業被優先安排在低技術、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環節。2006年,我國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和封裝測試的比例分別為18.5%、30.7%和50.8%。壹般認為合理的比例是3:4:3。封裝測試在中國領先壹步,發展最快,規模最大,是全球半導體產業向中國轉移的壹個比較充分的環節。上遊的IC設計成為了最薄弱的環節。芯片制造介於前兩者之間。目前,跨國公司已經開始逐步將芯片制造轉移到中國,SMIC等國內企業也發展迅速。
這種產業結構表明,國內大部分半導體企業並不直接面對半導體產品的用戶——電子設備制造商和工業、軍事設備制造商,甚至大部分並不直接分享國內市場。更多的是作為國際半導體產業鏈的中間環節,間接服務於國際國內電子設備市場。這種結構,利潤水平低,定價能力不強,客戶結構對企業績效影響很大。原因是國內技術水平低,高端核心芯片、關鍵設備、材料、IP基本靠進口,相關標準、專利受制於人。國內企業發展不夠成熟,規模較小,設計、制造、應用三個環節脫節。
與產業鏈地位相對應,中國大陸大部分企業是代工企業,這與臺灣省的產業特點相似。大部分國際半導體跨國公司都是IDM的形式。
2007年全球半導體市場波動,未來增長前景良好。
長期以來,半導體行業的特點是行業波動。
矽的周期性還會長期存在。這是半導體行業的地位決定的。半導體行業本身就有很長的產業鏈。
同時,半導體行業本身就是電子設備產業鏈的中間環節。外部擾動因素,如下遊需求和價格變化,內部擾動因素,如產業技術升級,必然會在整個產業鏈上產生傳導效應。傳導過程存在延遲,導致半導體公司的反應滯後。半導體行業只能提高下遊需求可預測性,盡早對價格、需求、庫存變化做出預測,使波動範圍最小化。但是,半導體行業的波動性會長期存在。
2006年全球手機銷量增長265,438+0%。
2006年全球手機銷量為9.908億部,同比增長265,438+0%,其中2006年第四季度銷量為2.84億部,占全年的28.5%。
Gartner預測2007年手機銷售額為6543.8+02億,比2006年增長2億。手機市場穩步增長。手機作為個人移動終端,除了已經初步普及的通訊、音樂播放功能外,還將集成越來越多的功能,包括GPS、手機電視等。3G的逐步部署也極大地促進了手機市場的增長。手機芯片包括信號處理、內存和電源管理。圖9反映了移動電話內存需求的增加。
從2006年到2011年,全球數字電視市場將翻壹番。
ISuppli預測,從2006年到2011年,全球數字電視半導體市場將翻壹番,從71億美元增長到142億美元。
數字電視的芯片應用包括輸入輸出電路、驅動電路、電源管理等。推動數字電視增長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平板電視價格的下降、新壹代DVD播放機的普及以及高清電視的推廣。此外,許多政府已經宣布了從模擬電視轉換到數字電視廣播系統的計劃。比如2009年2月17日,美國的模擬電視將停播,全部切換到數字電視廣播。
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生態”環境
作為國際產業鏈的壹環,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以代工為主,產業結構以封裝測試為主,半導體制造業發展迅速。未來,中國半導體產業將與國際產業環境更加緊密地聯系在壹起。
總體來說,國內企業規模和市場份額都比較小,產品單壹,企業發展和技術水平不夠成熟,行業處於成長期。下遊通信、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等行業也是新興市場,發展水平低於國際先進水平,發展速度快於國際平均水平。各種因素* * *共同作用,使得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並不完全與國際同步,有著自己不同發展特點的產業“生態環境”。
2007年上半年,雖然全球市場增長率僅為2%,但中國內地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上半年,我國集成電路總產量同比增長654.38+05.2%,達到654.38+092.74億片。* * *總銷售收入達607.22億元,同比增長33.2%。與2006年上半年的48%相比,收入增幅有所下降,部分原因是國際市場的影響,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國內產業收入基數增大和內部發展規律等因素造成的。
中國半導體市場和產業規模的增長速度遠高於全球整體增速。
受益於國際電子制造業向中國內地的轉移以及中國對計算機、通信和電子消費的需求,中國內地半導體市場規模增長遠快於全球市場,成為全球半導體市場增長的重要驅動區域。
作為半導體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規模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90年代初,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僅為6543.8+0億元,2000年突破100億元,用了近6543.8+0年。從2000年的100億增長到2006年的1000億,只用了6年時間。到今年年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總收入有望超過全球8%,提前實現我國“十壹五”規劃中提出的“到2010年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占全球8%”的目標。
中國半導體應用產業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
PC、手機等傳統領域發展依然穩定,而多媒體播放GPS、手機電視等為手機等移動終端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我國數字電視、3G、汽車電子、醫療電子等領域的發展進程不同於國際水平,未來幾年將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這將有力推動國內半導體需求。
搶占標準制高點,充分利用國內市場資源
事實上,從目前來看,中國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國內企業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是直接受益者。這是由國內半導體產業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決定的。這種情況正在逐步改善,最重要的壹點是中國在標準和專利方面取得了突破。
國內的管理部門、專家團隊、科研機構、企業都有產業發展的規劃能力和遠見。在國內相關發展規劃的指導下,行業管理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齊心協力,推動頒布了3G通信標準TD-SCDMA、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標準AVS、數字電視地面傳輸國家標準DTMB等壹系列國內標準。雖然手機電視標準尚不明確,但CMMB等國內標準已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雖然這些國有標準可能不會讓國內公司壟斷這些領域的半導體設計和制造市場,但標準的制定主要取決於國內科研機構和企業。在標準制定過程中,這些科研機構和企業系統地實現了相關技術,開發了驗證產品,獲得了先發優勢。與此同時,國內科研機構也開始了專利池的建設。這樣,國內半導體行業就具備了在這些領域分享國內市場的有利條件。我們有理由相信,國內數字電視、消費電子等產業的進壹步發展,給國內半導體產業等上遊產業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推動力,本土半導體企業可以更直接地“觸及”國內半導體應用產業。
產業鏈結構慢慢向上遊移動。
自身標準體系的建立,讓國內半導體行業獲得了壹定的優勢。中國半導體產業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前景良好。目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結構正在逐步發生變化。2002年,我國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和封裝測試的比重分別為8.1%、17.6%和74.3%。到了2006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8.5%,30.7%,50.8%。只有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同步進行,中國半導體產業才能產生更好的協同效應,國際公認的合理比例是3:4:3。中國半導體產業比重的變化,說明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正在向中上遊延伸,但離理想比重還有差距。設計和制造需要更快地改進。
芯片設計水平和收入逐步提高。
從集成電路產業鏈來看,只有掌握設計,使產業鏈結構更加合理,才能掌握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主動權,進入集成電路產業的高附加值領域。近年來,我國集成電路設計水平不斷提高。20%的設計企業可以設計0.18微米和1萬門的IC,最高設計水平達到了90 nm和5000萬門。
雖然國內很多半導體行業並沒有直接分享到國內3G和消費電子的高增長。然而,這些領域確實為中國集成電路設計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例如,丁鑫承擔了中國3G“TD-SCDMA產業化”國家專項,2006年成為中國TD產業聯盟首批射頻成員;展訊通信(上海)有限公司是壹家致力於手機芯片研發的半導體公司,2006年銷售額為3.32億元。內地排名第壹的芯片設計企業是珠海巨力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京門科技總部在香港)。MP3芯片產品相對成功,去年銷售額654.38+0.3.46億美元。中興微電子、展訊通信公司先後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
芯片生產線快速增長
中國新建的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發展迅速。2006年以來,新增10條線路,平均每年6條。達到了90納米的最高技術水平和0.18微米的主流技術。12英寸和8英寸芯片生產線的產能已占國內晶圓總產能的60%以上。跨國企業加速向中國轉移芯片制造環節,英特爾也將投資25億元在大連建設芯片制造廠。
項目建成投產後,12英寸、90 nm集成電路芯片月產能52000片,主要產品為CPU芯片組。目前,我國尺寸線的比例還很小,生產線總數占世界的比例不到10%。“十壹五”期間,中國集成電路生產線預計將保持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