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老宋婷繼承了父親貝爾醫生的衣缽,為了適應大城市的醫療需要,開始學習中醫經典理論和方藥著作。拓寬知識面,向正統中醫轉變。
3.經過兩代的鬥爭,傳到第4代,樂顯揚成為清朝清泰醫院的壹名官員,封號尊玉。“他被任命為鄧氏郎中太醫院的官員,文被任命為中顯大夫的禮物。”結束了樂祖上的鐘醫生生涯。
4.樂顯揚壹生致力於方藥,研究融合之道。他了解得很深,有豐富的知識、經驗和條件。
5.康熙八年(1669),創立同仁堂大藥房,堂名“同仁堂”由樂顯揚親自擬定,並立“同仁堂”牌匾。所以康熙八年應該是同仁堂起源的時間,樂顯揚是北京同仁堂的始祖。
6.1688(清康熙二十七年)樂顯揚卒。他的兒子勒·馮明遵照父親的指示,繼續他的祖業。康熙四十年(1702),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路南開了壹家同仁堂藥店,提出“觀肘之後,必辨地產。加工雖繁,切不可省工,口味雖貴,切不可減物力”。為同仁堂的藥品生產建立嚴格的處方選擇、劑量、配比和工藝規範。迅速在社會各階層樹立良好的口碑。
7.北京同仁堂自成立以來,壹代名臣,三百年來享有盛譽,真是醫藥史上的奇跡。同治十二年(1873)、楊敬亭的《杜門編》和光緒十六年(1890)、李弘的《朝石叢雜》都載有同仁堂制售平安丸、虎骨酒的文章,稱為100-200家老店,貨真價實。
8.同仁堂在國內外聲譽卓著,樹立了金字招牌。好處在於激勵壹些貪婪的人開店冒充“同仁”店,或者制造假藥以假名字銷售,從而擾亂市場。鹹豐二年(1852)三月,發生了壹起泰氏兄弟以“同仁堂”為名銷售假藥的案件。
9.同仁堂成立不久,就因其顯著的配藥功效和日益增長的聲譽贏得了朝廷的賞識。同仁堂受皇帝指派,供奉禦藥堂所需的藥物,制作朝廷所需的各種中成藥。於是同仁堂承擔了向朝廷獻藥的皇家使命,也就是所謂的承官藥。
10.光緒十三年(1887)是53歲的慈禧太後第二次聽政的時候。主管太監李奉慈禧太後之命,讓內廷超越禦藥局,直接從同仁堂訂購如意長生酒,供慈禧飲用。
11.在清朝統治時期,同仁堂因其專用於皇家藥房而享有壹定的封建特權。因此在同行業管理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前拿到官方銀行,提高藥價。這不僅幫助同仁堂渡過了藥品經營的危機,也讓同仁堂利用這兩大特權逐漸致富。
12.乾隆十五年(1750)病逝,之妻張輔佐長子鄭掌管同仁堂,承辦官醫。因為她缺乏管理能力,很難借到錢。當時政府監管關某借給我行5200元替她還債,是法院對同仁堂的變相支持。
13.周琦藥市是中國長江以北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年交易額超過2600萬銀元。北京同仁堂曾多次擔任京通衛幫的頭目,並因其官方藥品承建方的特殊身份,加上其雄厚的資本和卓越的聲譽,成為醫藥界的牛耳。每年“春、五、秋”兩季的交易市場,都要等同仁堂來了,才能正式開業。
14.起初,同仁堂憑借承辦官醫的封建特權,後來憑借自身的聲譽和威望,壟斷了周琦醫藥市場和其他中藥市場200多年。購買的商品經過提煉,制成的藥品必然會賣出高價。在進出口兩方面,都有可能獲得巨額利潤,所以自然生意興隆,財力雄厚。
15.同仁堂自清康熙八年(1669)創立以來,由樂姓人士獨家經營,至今已有84年。從乾隆十八年(1753)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同仁堂先是由張接手,之後外資股份增多。
16.在樂家老鋪的歷史上,樂平泉是中興人物。在他堅定的經營下,同仁堂收回了全部外資股份,還清了全部債務,生意越做越紅火,聲譽卓著,為同仁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7.樂平泉與政府的接觸更加廣泛,從清朝到清朝,內閣的軍機,各部各院,到順天府和滿盈的官員。為了方便與政府聯系,樂平泉再次捐建關捷街,鹹豐四年(1854)壹直被封為侯不道。光緒四年(1878),他甚至捐了二等印,成了與巡撫同等地位的“紅頂商人”。
18.為了擴大同仁堂的名氣,樂平泉可以說是用盡了各種招數,層出不窮。同仁堂祖師爺的傳統做法是在考試期間給全國各地的孩子發藥(安全藥)。花費不多,宣傳效果不錯。同仁堂的藥品和名聲也傳遍了全國。
19.當時的北京,溝渠照例壹年挖壹次,樂平泉在城門四面開溝的地方立“溝燈”。每當夜幕降臨,同仁堂猩紅色的大燈四處閃耀,方便行人,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留下深刻印象。達到宣傳的目的。
20.樂平泉也熱衷於消防公益。同治六年(1867),同仁堂普善水會成立。光緒十四年(1888),在撲滅皇宮真都門大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二天,慈禧得知同仁堂溥水取名“小白龍”,非常高興,同仁堂溥水在京都很有名。
21.樂平泉有壹套管理家庭和店鋪的措施。例如,所有嫁到樂嘉的婦女都必須參加包裹黃金和藥物的工作,這是同仁堂家族管理方法的壹大特點,以將施樂家族的命運與同仁堂的興衰緊密聯系在壹起。他還致力於新藥開發,開辟了幾十個新品種。極大地豐富了同仁堂的傳統醫藥。
22.樂平泉死後,樂嘉的家務由他的繼妻徐氏主持,徐氏出身於徐氏名門,但他事必躬親,善用人。
23.從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火燒大柵欄,再到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同仁堂也在這個動蕩的年代裏經歷了各種各樣的騷擾和磨難。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7)冬,李鴻章簽訂《辛醜條約》,八國聯軍退兵逃往Xi安,慈禧回國赴死,北京秩序才得以恢復。徐氏也率領樂家從太原回京。
24.亂象過後,徐實並沒有放松同仁堂中成藥的質量。按照藥方,紫雪需要100兩黃金來炮制。據說徐世從當時家裏所有的房子裏收集了100兩金飾,放在鍋裏煮,日夜等待。由此可見,徐氏嚴格遵守主人的操作要求,對藥物的加工壹絲不茍。
25.徐氏死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四年後,清朝滅亡,結束了同仁堂承擔官方醫學的帝國使命。徐死後,同仁堂開始由正式管理,但這並沒有給同仁堂帶來繁榮,反而充分暴露了這個封建家族為了利益和權力的矛盾,這種管理形式壹直延續到解放初期。
26.“九壹八事變”後,北平市場蕭條,同仁堂的生意逐漸衰落。雖然當時還是中藥行業的龍頭店,但當時由於惡性通貨膨脹,“法幣”和“金券”相繼大幅貶值,對同仁堂造成了沈重打擊。解放前夕,同仁堂不僅設備陳舊,店鋪管理也陷入困境,瀕臨倒閉。
27.1949年3月,同仁堂成立基層工會。以職工代表與管理層協商的形式,督促管理層盡快帶領藥店恢復生產、開業,選舉樂松生為同仁堂經理。這使樂松生初步認識到* *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的保護政策是可靠的、真實的。同仁堂在黨的領導下,逐步走向社會主義企業的道路。
28.“公私合營”是建國初期國家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時采取的壹種過渡形式。從65438到0954,樂松生牽頭,同仁堂施樂資本向國家提交了公私合營申請。
29.北京的解放給古老的同仁堂帶來了新生。早在北京解放前夕,中國的地下組織就通過關系將黨的保護民族工商業政策的文件送達同仁堂負責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