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隋朝,此時的科技受到了極其強大的國力的影響,科技水平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時期。隋文帝的繁華、格局之宏大、開放之氣勢、場面之壯麗,是歷代所不能比擬的。在當時的世界上,中國處於科技發展的前沿,是最文明、最先進、最繁榮、最強大的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中,有兩項發明於此時(紙是東漢蔡倫發明的,北宋用於航海的指南針除外),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和火藥都誕生於此時。
中國最早的印刷術和雕版印刷術出現在隋文帝初年。公元588年,隋文帝下令將30萬份反對陳後主犯罪的詔書向全世界廣泛張貼,表明印刷術在當時的民間已經廣泛普及。後來,印刷術在正史中頻繁出現。隋煬帝黃凱十三年(公元593年),隋文帝頒布“留像為印書之始”。到了隋代,就有了雕刻的佛教歷法和書籍。
楊迪三次下西洋時,火藥開始在軍事上廣泛應用,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隋朝在城市建設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在世界古代史上是無與倫比的,突出表現在西京大興城(長安)和東方洛陽兩座舉世聞名的大都城的建設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隋文帝認為西漢初年修建、後為北周所用的長安太小,命宇文愷另建大興城。黃凱第二年六月動工,第二年年初竣工。大興城建於渭河南岸,在舊長安城東南約7公裏處,總面積84平方公裏,約為安老城(建於明清)的7.5倍。據《隋書地理》記載,大興城南北15裏,東西175步(據考古調查,實際是16中的125步,即8651.25米)。東、南、西有三門,北有壹門。城市的北部中心是宮城和皇城。宮城是皇室的住所,皇城是政府所在地。在宮城和皇城的東、南、西三面,分布著106住宅區——方(包括官邸、庶民住宅和寺廟)。東有壹城,西有壹城,作為民間商品交易活動的場所。宮城、皇城、廣場和城市都是由規則的縱橫25
街道是分開的。其中,通往城門的六條主要街道寬達150米,其他街道壹般都有幾十米寬。每個廣場周圍都建有圍墻,晚上大門緊閉。車間裏有大街小巷。為了滿足城市的用水需求,還修建了多條運河,分別引導遊水和藻河流經城市。大興城布局整齊對稱,規劃齊整。同時,它明顯改變了西周以來背對城的舊的城市建設格局,更多地考慮了居民在交通、用水和商品交易活動方面的需要。是魏晉時期鄴城、洛陽的進壹步發展,大興城是古代世界罕見的巨大都城。日本古都的建設受大興城的影響很大。有人曾經對比過世界上十個古城的面積:(1)隋朝大興城,建於583年,面積84.1平方公裏;②北魏洛陽城,建於493年,面積約73平方公裏;(3)明清北京城,建於1421—1553,面積60.2平方公裏;(4)元大都,建於1267,面積50平方公裏;(5)東京(洛陽城),建於605年,面積45.2平方公裏;(6)明南京,建於1366,面積43平方公裏;(7)漢長安(年城),建於公元前202年,面積35平方公裏;(8)巴格達,建於800年,面積30.44平方公裏;(9)羅馬,300年建成,面積13.68平方公裏;(10)拜占庭,建於447年,面積11.99平方公裏。從上表可以看出,隋代大興城的規模舉世無雙,古往今來堪稱天下第壹城。
隋朝不僅創造了舉世無雙的天下第壹城大興城和金碧輝煌的東方都城洛陽,而且在建築史上的其他領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宇文凱的觀風宮是壹座可移動的宮殿。可以拆卸、組合、行走。殿下有軸,可以自由轉動。這種走廳是壹個容納數百人的大廳,是皇帝在邊境巡邏時專用的。另壹位能工巧匠何疇建造了六合城,這是壹座方圓八裏,高十尺(古代稱八尺或七尺為壹)的活動城。它是楊迪皇帝進攻朝鮮時建造的。它是壹夜之間建成的,城市布滿了士兵和旗幟。第二天韓國人看到後,非常驚訝,覺得很神奇。還有自動合上錦簾開門的裝置,別出心裁,制作精良。在杜東關帝廟前的書房裏,有兩個飛仙掛在門外。似乎也沒什麽奇怪的,但當人們走到簾子前,腳碰到圍在地上的機器時,飛仙就會從冉冉下來,把錦簾收好,門就會悄悄地自己打開。1000多年前的隋朝,出現了似乎只存在於神話中的東西。
隋朝的造船業空前發展,造船技術非常高,使得後來的朝代無法超越。為了準備攻打陳,隋文帝命在長江以南的永安監造戰船。規模之大,技術水平之高,史無前例。比如“五齒”戰艦,船身100多英尺,五層,配有六個槳,可以用來拍打敵艦,可容納800名士兵。之後的唐宋元清都達不到這個水平。只有明朝鄭和建造的寶船測量才能與之媲美。到了楊迪時代,造船的規模更大了。據《隋書煬帝傳》記載:“大業元年三月,...造了幾萬只龍船、鳳船、黃龍池船、樓船。”據宋代劉義慶《大業雜註》記載,楊迪皇帝前往江都時乘坐的龍舟尺度為:“高45尺,寬50尺,長200尺。四重:最後壹重有大雄寶殿、內殿、東西殿、周廊;中二中有160個房間,全部用丹粉裝飾,妝容金碧輝煌,雕刻精美,用流蘇、羽毛、絲網裝飾;在接下來的漫長的秋天裏,侍者和船夫將用六條大的素綢繩索從海峽兩岸運進來。”此外,還有24只朱鳥帆船,蒼朱帆船,白虎帆船和玄武帆船,10只清福閣和10只淩,52艘五樓船,120艘三樓船,250艘二樓船,2000艘黃船和各種其他小船。那時候,壹個接壹個,200多裏,連綿不斷的棉花,真是遼闊。用今天的話說,煬帝乘坐的龍舟高45英尺,長200英尺。它有四層,上層有正殿、內殿和東西殿,中層有65,438+020個房間,全部用金玉裝飾。建造這樣壹艘巨輪需要高科技。與當時的世界水平相比,隋朝的造船技術是壹流的。
隋的造橋技術也很高超。當時,傑出的民間工匠李春在趙州(河北趙縣渭河上)設計並建造了舉世聞名的安吉橋。該橋為橋孔橋,橋跨37.37米,為石砌,單拱大弧。大弧聯兩端拱背上有兩個小石拱,既能節省石料,減輕橋基荷載,又能在水位高時使河水流經小拱,起到分洪、緩沖和保護橋體的作用。這座橋長50.82米,寬9.62米。由於跨度大,橋洞只有7.23米高。橋身坡度低平,橋面平直,方便行人和馬匹通行。這座橋不僅設計合理,結構牢固,而且造型美觀壯觀,剛柔並濟,宛如長虹在天。橋面兩側的石欄桿上,雕刻著“龍獸之形”的圖案,構思巧妙,表現逼真。這座橋充分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是中國橋梁史上的壹大成就。即使是現代建築工程師看到這座橋也感到驚訝。公元702年,唐中書命張為安濟橋題詞,說巧匠建橋“奇巧,人不知其所以然...........................................................................................................................這座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跨度很大,在國內外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300多年來,安吉大橋依然屹立在渭河之上,雖然經歷了多次洪水和地震的考驗。安吉橋的成就表明,中國隋代的造橋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是在1200年後,歐洲人創造了類似的拱橋。
公元605年至610年,楊迪以洛陽為中心開鑿了大運河,北接卓君(今屬京),南接余杭(今屬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大運河。
隋朝的制瓷技術也非常出色。近年來的考古發掘證明,當時的隨葬品中有瓷器。在大冶四年(公元608年)李墓和大冶六年(公元610年)紀偉墓中,均發現雞頭壺、雙龍柄瓶、雙耳扁壺等白瓷,李墓中還發現了藍色玻璃瓶。隋朝開始設興窯燒白瓷,最早發明了透明細白瓷技術,是歷代中最優秀最珍貴的。姚興白瓷是壹個創舉,姚興透明瓷使中國白瓷的質量達到了頂峰。白瓷技術在隨後的唐、宋、元時期都未能達到隋朝的技術水平,直到幾千年後的明朝永樂時期,姚興透明瓷技術才重新出現在世界上。此外,雕刻、制茶、制鹽、漆器、冶煉、鑄造等手工業也取得了巨大的增長。隋朝時期,櫃臺專門從事貨幣的存貸業務,這是中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的金融機構早了六七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