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我國著名學者童第周成功進行了黑斑蛙的克隆實驗。他將黑斑蛙的紅核轉移到事先已經剝光的黑斑蛙卵中,換核後的卵最終長成可以在水中自由遊動的蝌蚪。魚類核交換技術的成熟和兩棲類核交換的成功,讓壹批從事優良養殖的科學家興奮不已。既然鯽魚囊胚的細胞核可以代替鯽魚卵細胞的細胞核得到克隆魚,那麽異種魚的細胞核交換能否得到新的雜交魚呢?中國科學家最早提出這個問題,就是那個成功培育和克隆鯽魚的研究所,並設法用鯽魚卵細胞的細胞核代替了鯽魚胚胎細胞的細胞核。鯉魚的細胞核和鯽魚卵子的細胞質可以和平共處,開始壹個類似受精卵分裂發育的過程。最後,壹條長著“胡子”的“鯽魚”長得很快,就像鯉魚壹樣,但它的側鱗和棘數與鯽魚相同,魚的味道也和鯽魚壹樣鮮美。這種人工克隆的魚類新品種的出現,為魚類育種開辟了新的途徑。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先後資助了20個克隆動物研究項目,取得了較大進展。近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制定了資助克隆技術研究的對策。
65438-098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魯德玉研究員領導的哺乳動物胚胎細胞發育能力及克隆動物培養研究。將去核後的卵母細胞移植到兔輸卵管內進行培養,約有25%的卵母細胞發育成胚胎。利用兔的原始外胚層、胚胎外胚層和原始生殖細胞基,獲得了35%-100%的嵌合兔。1987年開展了中科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沈博士主持的“豬的嵌合體研究”,移植胚胎15組,妊娠率40%。其中,2號母豬在1990+00.5產下兩只嵌合仔豬。在1987期間,他資助了西北農業大學王教授主持的“綿山羊胚胎融合與山羊卵核移植”,獲得了世界上第壹批山羊卵核移植後代。5只山羊產下5只卵細胞核移植後代,建立了山羊命名核移植計劃,實現了山羊胚胎克隆的可能性。65438-0992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助理研究員王斌資助的“兔胚胎細胞周期通過核移植影響胚胎細胞質重組”項目。以兔胚胎卵裂球為供體核,將其移植到去核卵母細胞中,電融合後重組為胚胎,獲得5只核移植兔。同年支持湖北省農科院趙副教授主持的“豬卵核移植研究”,建立實驗模型,獲得核移植豬壹只。
壹些研究內容,如牛早期胚胎的分割與胚胎移植、轉基因魚的開發等,已被列入國家“863”高技術計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特別關註和鼓勵基礎理論問題的探索,謹慎而積極地選擇這壹理論和技術的發展,並制定基本對策:壹如既往地支持對克隆技術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重視克隆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鼓勵動物克隆技術為畜牧業發展、生物制藥發展和珍稀動物保護做出貢獻。鑒於克隆人涉及重大的社會和理論問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決定不資助克隆人研究。
3.中國克隆動物研究大事記:
20世紀60年代,生物學家童第周對金魚和鯽魚進行了核移植。
1990年5月,西北農業大學畜牧研究所克隆了壹只山羊。
1992,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克隆了壹只兔子。
1993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與揚州大學農學院合作克隆了壹只山羊。
1995年7月,華南師範大學與廣西農業大學合作克隆了壹頭奶牛與黃牛的雜交牛。
1995 10,西北農業大學克隆了6頭豬。
1996 65438+2月,湖南醫科大學克隆了6只小鼠。同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克隆了壹頭公牛。(以上是對胚胎細胞克隆的研究)。
1997年3月,陳大元率先提出了克隆大熊貓的設想。
65438-0999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大元帶領的團隊,通過將其體細胞植入去核兔卵,成功培育出大熊貓早期胚胎。克隆大熊貓的兩個關鍵問題之壹已經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