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連北良港,每天有數百噸玉米被裝上碼頭,沿著渤海、東海壹路南下。這個總投資60億元的東北糧食物流“龍頭”,如今連接著200個港口倉庫、中轉倉庫、收儲倉庫,成為“北糧南運”的主通道之壹。
在千裏之外的浙江舟山老湯山深水港,源源不斷從北方駛來的糧食運輸船,不斷填補浙江省每年6543.8+00億斤的糧食缺口。浙江省糧食局人士表示,目前浙江是全國第二大售糧省,約有壹半糧食是從省外調入的。預計到2015年,全省70%的糧食將由舟山糧油物流基地承運或中轉。
農業部發展規劃司負責人表示,我國三大傳統糧食主產區是長江流域、黃淮海平原和東北。歷史上,中國的糧食供應壹直是“南糧北調”的格局。
在中國古代,江蘇、浙江、廣東、廣西和湖北等省的糧食生產和供應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據記載,明代京杭大運河上由南向北運糧的漕船有9000多艘。清朝每年從南方收集400萬石糧食運往北方。農業部發展規劃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情況在過去10年發生了大逆轉。
農業部副部長張寶雯表示,中國糧食生產的區域重心逐步由南向北、由東向西轉移,“北糧南運”、“西糧西運”趨勢日益明顯。目前,黃淮海地區保持著商品小麥的主要供應地位,東北地區成為粳稻、玉米等商品糧的主要供應地,其中從東北調入的糧食約占全國的60%。
談到“北糧南運”的成因,農業部發展規劃司相關負責人認為有五大因素。首先,北方的生產和供應增加了。這得益於北方農業的綜合開發,商品糧基地的建設,水利設施的完善。二是南方市場需求增加。南方畜牧業和飼料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北方的糧食向南方轉移。三是消費結構升級。南方的經濟增長拉動了消費水平,增加了東北對優質大米(粳稻)的需求。第四,糧食種植的區域變化。南方水稻的面積在減少,北方水稻的地位越來越高。第五,人口向南方流動。東南沿海聚集了大量的農民工,他們的糧食消費增加了“北糧南運”的量。
著名農業專家、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萬評價說,中國“北糧南運”的現狀是區域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有機結合的結果。
糧食物流的滯後制約了北方糧食向南方的運輸。
吉林農業大學原校長孫立成說,2003年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相對穩定,當前糧食形勢處於產銷“緊平衡”狀態。由於糧食產銷地域分布明顯,全國糧食年總流量高達6543.8+0.7億噸,其中省際糧食流量約7000萬噸。
糧食專家分析,隨著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和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以“北糧南運”為代表的跨省糧食運輸量與日俱增,制約“北糧南運”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現在現有糧食物流體系效率低、成本高。
大連保稅區聚吉潤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金成給記者粗略算了壹下:“北糧南運”主要靠鐵路和海運。他壹般都是在內蒙古通遼當地收購玉米,經過減重、稱重、編織袋包裝後運到火車站。成本每噸40元左右;火車運到大連港,每噸運費50多元;從火車站運到港口碼頭糧庫,每噸15元;玉米裝運成本每噸60多元;如果運到福建,海運費從每噸60元到80元不等。加上港口倉儲費和沿途千分之二的玉米損耗,壹噸玉米通過大連港從東北運到福建,運輸成本至少在250元左右,流通成本占總銷售成本的30%。
記者走訪北方產銷區發現,糧食物流體系建設至少存在三個障礙:壹是主產區糧庫建設水平普遍滯後,很多糧食儲存在用蘆葦席、竹片等設備搭建的簡易露天糧庫。二是散糧配套差,部分資源閑置。三是鐵路運力緊張,水路潛力不足。劉金成說,如果長途運輸趕上車皮短缺,企業將不得不支付很高的“票價要求”,壹輛車皮大約需要5000元,相當於壹噸糧食增加80元的成本。
吉林省糧食研究所副所長劉等專家表示,糧食物流與“北糧南運”的產區和銷區緊密相連,應著力優化整合現有資源,提高糧食流通能力。當務之急是開發水運潛力,調整政策使其比鐵路運輸成本更具競爭力,引導糧食運輸企業通過“鐵海聯運”,開辟東北-遼寧港-東南沿海省市“北糧南運”快速通道。
防止“能源型”糧食壹哄而上,影響“北糧南運”
幾年前,有關部門還在為陳年玉米的出路發愁;如今,當技術進步和國際能源供需變化為玉米找到了能源出路——將其加工成燃料乙醇來“養汽車”時,他們開始擔心各地盲目上馬項目可能對糧食安全造成的影響。
中國糧食經濟協會會長白梅進在近日召開的東北糧食物流大會上表示,近兩年,上馬玉米加工廠的熱潮席卷東北主產區,集中投資燃料乙醇項目。吉林作為玉米大省,近期新建、擴建大型加工廠10多家,加工能力12萬噸至15萬噸,而吉林省玉米總產量約為18萬噸。據吉林省糧食部門估計,兩三年內不會有玉米調入。
山東阜豐公司是中國有影響力的玉米深加工企業。該負責人坦言,目前玉米價格上漲較快,組織東北玉米供應越來越困難。
大連商品交易所和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聯合研究項目預測,從2007年開始,中國將在兩年內從玉米凈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
事實上,由於能源化加工的推進,我國玉米價格自2006年以來持續上漲,首次出現價格“倒掛”:玉米價格高於小麥,改寫了各糧食品種的比價關系,對最新壹輪糧油價格上漲產生影響。為此,發改委等部門於2006年底發出通知,要求各地不得以玉米加工名義違規建設生物燃料乙醇項目,並對各地玉米加工企業進行清理。
這是對糧食“汽車熱”的壹次“剎車”。
記者調查發現,東北產糧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地方財政緊張,農民增收緩慢,讓當地農民和種糧農民十分焦慮。適度發展玉米深加工將促進東北農民的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不過,發展改革委工業司相關人士強調,中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以及耕地和水資源減少的不可逆轉的趨勢,決定了糧食安全始終是國家的重大戰略問題。壹哄而起,盲目建設,不僅不利於農業結構調整和玉米加工業的健康發展,還可能危及糧食安全,必須加以規範。
“北糧南運”何去何從
農業部發展規劃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糧食流通格局的背後是壹系列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導向。“北糧南運”將南方的糧食供給壓力轉移到北方,需要壹系列均衡的區域制度安排,如加大對北方糧食主產區的財政支持,提高對種糧農民的補貼水平等。
中國加入WTO後,中國糧食產業逐漸融入全球經濟。有專家建議,由於國內糧食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北糧南運”成本高,我國糧食流通可以考慮“北(口)南(口)出口”的策略,即北方玉米就近出口,南方玉米適當進口。
萬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分析,全球玉米貿易量約900億公斤,其中美國占50%。目前美國玉米轉化燃料乙醇已經超過出口量,未來幾年美國玉米出口量將大幅減少。正如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的布朗教授所說,“世界上有8億臺汽車發動機在和世界上近20億貧困人口爭奪食物。”隨著國際糧食來源的減少和生物質能的快速發展,我國依靠進口維持糧食供需平衡的風險進壹步加大,“南下”戰略將失敗。
萬說,就像玉米壹樣,很難取代東北粳稻運往南方。目前國際市場大米貿易量每年約275億公斤,僅相當於我國大米產量的15%左右。在大米的國際貿易量中,粳稻所占的比例不到10%。近年來,每年從東北調入的大米為6543.8+05億多公斤。華南很難通過國際市場替代東北調入的大米,不僅總量難以滿足,品種結構也難以保證。
基於此,萬認為,從國家整體利益和三農利益出發,從國際糧食貿易發展趨勢看,我國糧食供求平衡必須始終立足於國內資源,國際市場只能作為我國跨年度、跨品種糧食貿易的調劑。
有關專家指出,“十壹五”期間,我國糧食流通將出現壹些新變化,但總體來看,“北糧南運”的格局仍將延續。但北方糧食主產區的原糧外流會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成品糧和糧食深加工產品的增加。適度支持這種變化趨勢,有助於調動北方種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北糧南運有什麽好處?首先,北方的生產和供應增加了。這得益於北方農業的綜合開發,商品糧基地的建設,水利設施的完善。
二是南方市場需求增加。南方畜牧業和飼料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北方的糧食向南方轉移。
三是消費結構升級。南方的經濟增長拉動了消費水平,增加了東北對優質大米(粳稻)的需求。
第四,糧食種植的區域變化。南方水稻的面積在減少,北方水稻的地位越來越高。
第五,人口向南方流動。東南沿海聚集了大量的農民工,他們的糧食消費增加了“北糧南運”的量。
中國傳統的三大糧食主產區是長江流域、黃淮海平原和東北。歷史上,中國的糧食供應壹直是“南糧北調”的格局。
在中國古代,江蘇、浙江、廣東、廣西和湖北等省的糧食生產和供應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據記載,明代京杭大運河上由南向北運糧的漕船有9000多艘。清朝每年從南方收集400萬石糧食運往北方。農業部發展規劃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情況在過去10年發生了大逆轉。
北方運糧到南方意味著什麽?
中國古代糧食之所以從南方運到北方,現在是從北方運到南方。中國傳統的三大糧食主產區是長江流域、黃淮海平原和東北地區。歷史上,中國的糧食供應壹直是“南糧北調”的格局。
在中國古代,江蘇、浙江、廣東、廣西和湖北等省的糧食生產和供應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據記載,明代京杭大運河上由南向北運糧的漕船有9000多艘。清朝每年從南方收集400萬石糧食運往北方。農業部發展規劃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情況在過去10年發生了大逆轉。
首先,北方的生產和供應增加了。這得益於北方農業的綜合開發,商品糧基地的建設,水利設施的完善。二是南方市場需求增加。南方畜牧業和飼料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北方的糧食向南方轉移。三是消費結構升級。南方的經濟增長拉動了消費水平,增加了東北對優質大米(粳稻)的需求。第四,糧食種植的區域變化。南方水稻的面積在減少,北方水稻的地位越來越高。第五,人口向南方流動。東南沿海聚集了大量的農民工,他們的糧食消費增加了“北糧南運”的量。
夏旱的有利影響雖然從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來看,夏旱問題必然有其有利和不利的影響。但是對於單個對象來說,肯定存在利大於弊或者弊大於利的情況。因此,對於我國南方的農業、工業和人民生活來說,夏旱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好處是潛移默化的。所謂的優勢,大部分都不是大多數人享受到的。比如夏季大旱到了,農作物長勢不好,工業用水匱乏,人們感到無聊,喘不過氣來。這將大大增加對水利器械和新技術的需求,如空調、清涼油、薄荷膏等必需品,有利於經營相關器械和藥材的企業。
河流梯級對航運的有利影響;河流梯級的開發和多壩的修建,會減少各壩內的河隙,有利於航運;流域內建壩可以調節河流徑流,改善中下遊航運條件。大壩建設可以拓寬加深水庫上遊,改善航運條件,增加上遊船舶噸位。
緩解我國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有效措施是:北糧南運;從南方向北方調水;建造水庫;(d)由於水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均,將農田歸還中國;為了合理利用水資源,需要建設跨流域調水工程,如引黃工程,從黃河向青島調水,以解決青島供水不足的問題。目前規劃中的南水北調工程將從長江流域調水到缺水的華北地區。
因此,選擇:b。
寒潮的有利影響寒潮帶來的雨雪冰凍天氣對交通運輸危害極大。會導致火車站道岔結冰,軌道被積雪掩埋,通信信號失靈,列車執行受阻。雨雪過後,道路結冰打滑,交通事故明顯增多。
寒潮對人體健康危害很大,大風降溫天氣容易引發感冒、氣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風、
哮喘、心肌梗死、心絞痛、偏頭痛等疾病有時會加重患者的病情。
很少有人提到寒潮也有有益的影響。地理學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於地球表面的熱交換。隨著緯度的增加,地球從太陽輻射中接收的能量逐漸減弱,於是地球形成了熱帶、溫帶和寒帶。寒潮將大量冷空氣註入熱帶地區,使得地面大規模熱交換,對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和維持物種的茂盛非常有幫助。
氣象學家認為寒潮是好天氣的保證。我國受季風影響,冬季氣候幹燥,為旱季。但每當寒潮入侵南方,往往會帶來大範圍的雨雪天氣,緩解冬季旱情,對農作物有利。為什麽“薛瑞兆豐年”這句農業諺語能在民間流傳千古?這是因為雪水含氮量高,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以大大提高土壤中的氮。雪水還能加速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從而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肥。大雪覆蓋了越冬的農作物,起到了被子的作用,既禦寒又保暖。
有句話叫“冬未寒,來年不豐”,也有其科學道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專家認為,寒潮帶來的低溫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殺蟲劑”,可以殺死大量潛伏在土壤中過冬的害蟲和病菌,或者抑制它們的繁殖,減少來年的病蟲害。根據各地農技站的調查數據,大雪封冬之年,農藥可節約60%以上。
寒潮也能帶來風資源。科學家認為,風是壹種無汙染的寶貴能源。舉世聞名的宮古島風力發電站在寒潮期間的發電效率是平時的1.5倍。
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有哪些利弊?對受水區的有利影響:緩解水資源短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不利影響:破壞當地生態環境,降低土壤肥力,加重鹽漬化。
對調出區的有利影響:減輕防洪壓力
不良影響:還會破壞植被,降低土壤肥力!
高原的有益影響高原對人的影響肯定是存在的,因為這是科學。因此,要想在高原工作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狀態,就必須具備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樂觀的革命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就是尊重規律,承認高原缺氧對人的影響。我們既不能誇大也不能忽視海拔對人的生理影響,而是要采取科學的方式去適應海拔的生活條件。樂觀的革命精神是指不能僅僅因為高原對人體生理的影響而談高原,而要積極面對自然條件的艱苦,以苦為樂,努力從單調的生活中尋找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