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現狀及前景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現狀及前景

壹、中國石油工業的特點

1.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和產量都在增加。

近年來,中國石油企業加大勘探開發力度,油氣儲量和產量穩步增長,壹批大型油氣生產基地誕生。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連續三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超過5億噸,新增天然氣三級儲量超過3000億立方米;鄂爾多斯盆地先後發現四大油氣儲量目標區,落實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等7個億噸以上石油儲量區、蘇裏格周邊等3個千億立方米天然氣儲量區。根據獨立儲量評估,2006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實現石油儲量替代率1.097,天然氣儲量替代率4.37,均超過預期目標,為油氣產量持續穩定增長提供了資源基礎。與此同時,中石油多個大型油氣田陸續投入開發,油氣業務實現持續增長。長慶油田原油產量壹舉突破10萬噸,標誌著中國石油又壹個千萬噸級大油田的誕生。位於鄂爾多斯盆地的中國儲量最大、規模最大的蘇裏格氣田已投入開發,成為世界關註的焦點。塔裏木油田天然氣產量突破65438億立方米,增強了西氣東輸的資源保障能力。西南油氣田年油氣當量已超過654.38+00萬噸,是中國第壹個以氣為主的千萬噸級油氣田,也是中國第六大油氣田。2006年,中國石油新增原油1222萬噸,天然氣9654.38+0億立方米。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圍、勝利深層、東北深層油氣勘探取得多項重大發現。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儲量2.3億噸,探明天然氣儲量約6543.8+060億立方米,新增可采石油儲量約4500萬噸,可采天然氣儲量約739億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國石化集團(以下簡稱“中石化”)正式宣布發現中國最大、儲量最豐富的海上氣田普光氣田,引起國內外廣泛關註。根據國土資源部的審批,截至2005年底,普光氣田累計探明可采儲量為25.65438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為65.43883億立方米。根據審批結果,氣田已具備商業開發條件,計劃到2008年實現商業氣量400萬立方米以上,2010年實現商業氣量80億立方米。

2006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中國獲得10個油氣發現,其中包括中國第壹個深水發現荔灣3-1,並成功評價了6個含油構造。2006年,公司實現儲量接替率65,438+0.99%,年內新增凈探明儲量4,676萬噸油當量。截至2006年底,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凈探明儲量約為3.56億噸油當量。

2006年,中國共生產原油65438+8400萬噸,同比增長1.7%。天然氣產量585.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9.2%。其中,中石油生產原油107萬噸,創歷史新高。天然氣產量442億立方米,連續兩年增長20%以上;中石油的油氣產量分別占國內油氣總產量的58%和76%。加上海外權益油,當年中石油油氣總產量達到65438+4900萬噸油當量,同比增長4.9%。中石化原油產量突破4000萬噸,同比增長2.28%;天然氣產量超過7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5.6%。中石化“走出去”戰略取得重要進展。預計海外權益油產量將達到450萬噸,同比增長1.2倍。隨著潿洲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東、惠州21-1等油氣田的相繼投產,

2.經濟效益指標取得進展。

近年來,國際油價持續上漲,2007年底達到100美元/桶。在高油價的推動下,中國石油工業油氣勘探開發形勢良好,收獲頗豐。2006年,中國石油工業(包括原油和天然氣開采及石油加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0132億元,工業增加值637100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9982億元,實現利潤3227億元,利稅4713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

2006年,國家三大石油公司突出發展主業,在充分保證國民經濟發展對油氣需求的同時,創造了良好的經營業績,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再創新高,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受油價下跌等諸多因素影響,各公司利潤增速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2005年公司利潤增長38%,2006年僅增長4.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的利潤增速也下降了壹半以上。

3.煉油和乙烯產能快速增長。

近年來,國內石油需求的增長比上壹年有所加快。面對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中國煉油工業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國內成品油與進口成品油價格倒掛、檢修任務繁重等困難,精心組織生產,實現了主體裝置滿負荷生產。2006年共加工原油3.07億噸,比上年增長6.3%,但增速回落0.2個百分點。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億噸,增長4.8%;中石化加工原油65438+4600萬噸,增長4.6%。

全年全國共生產成品油65438+8200萬噸,比上年增長4.5%,增速同比回落2.6個百分點。其中,汽油產量5591.4萬噸,比上年增長3.7%;柴油產量116534萬噸,比上年增長5.5%;煤油產量960萬噸,比上年下降2.9%。中國石油生產成品油7349萬噸,比上年增長3.3%。其中,汽油產量2408.3萬噸,增長4.81%;柴油產量46051.7萬噸,增長2.53%;煤油產量333.45萬噸,增長4.8%。中石化生產約65438+6億噸成品油。其中,汽油產量2546萬噸,增長65.438±0.37%;柴油產量6161580噸,增長5.83%;煤油產量635.4萬噸,下降4.15%(表1-1)。

由於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長,中國加快了乙烯產能建設的步伐。2006年,中國乙烯總產量達到9465438+20萬噸,同比增長22.2%。其中,中石油產量207萬噸,增長9.5%;中國石化633萬噸,增長15.3%,全球第四。長期以來,我國乙烯領域壹直由中石化和中石油主導,但隨著中海油上下遊壹體化戰略的推進,特別是中海殼牌80萬噸乙烯項目於2006年初建成投產後,2006年乙烯產量達到64.62萬噸。我國乙烯生產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經形成(表1-2)。

表1-1 2006年全國原油加工量及主要油品產量單位:萬噸。

註:①由於統計口徑不統壹,煤油數據略有差異;②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2006年燃料油產量為6261萬噸,比上年增長10.7%。資料來源: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表1-2 2006年中國乙烯產量單位:萬噸

來源:三大石油集團和股份公司網站。

2005年,國家發布了《乙烯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和《煉油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使我國煉油工業的發展方向更加明確,勢頭更加迅猛。中國壹大批煉油化工項目建成、投產或開工。吉林石化70萬噸/年、蘭州石化70萬噸/年、南海石化80萬噸/年、茂名石化654.38+0萬噸/年的新建或擴建乙烯項目建成投產;撫順石化654.38+0萬噸/年、四川80萬噸/年、鎮海煉化654.38+0萬噸/年乙烯項目、天津石化654.38+0萬噸/年乙烯及配套項目開工建設。鎮海煉化公司654.38+0萬噸/年乙烯項目2009年投產後,鎮海煉化公司煉油能力達到2000萬噸/年,乙烯產能達到654.38+0萬噸/年,成為國內煉化壹體化的標誌性企業。值得壹提的是,總投資43.5億美元的中國最大合資項目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的投產,標誌著中海油上下遊壹體化發展邁出實質性壹步,結束了中海油沒有下遊石化產業的歷史。

2006年,中國煉油產能增長多年來最快。大連石化新建10萬噸/年煉油項目、海南石化800萬噸/年煉油項目、廣州石化13萬噸/年煉油改擴建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大連石化年加工能力超過2000萬噸,是中國最大的煉油生產基地。同時,廣西石化654.38+00萬噸/年煉油項目也已開工建設。可以看出,中國的煉化行業正在不斷向基地化、大型化、壹體化的方向前進。

2006年,我國成品油銷售企業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加強產運銷銜接,優化資源流向,持續推進營銷網絡建設,努力增加市場資源量。中石油銷售成品油7765萬噸,同比增長65.438+0.3%,其中零售量達到4702萬噸,同比增長23.3%。中石化銷售成品油1.1.2億噸,增長6.7%。中石油加油站總數達到18207座,平均每座站日銷量7.8噸,同比增長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數量在2006年經歷了爆發式增長。通過新建、收購、改造加油站和油庫,成品油網絡進壹步完善,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自營加油站已達2.8萬座,居世界第三位。

4.國際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國國有石油公司海外油氣業務取得長足發展,特別是與非洲國家的油氣合作,合作國家和地區不斷擴大。

中國石油海外油氣業務深化蘇丹、哈薩克斯坦、印尼等主要勘探區滾動勘探,穩步開展乍得等地區風險勘探,全年新增可采石油儲量6540萬噸。同時加強現有項目穩產,加快新項目投產,從而形成蘇丹1/2/4、3/7、哈薩克斯坦PK三個千萬噸級油田。2006年,中國石油原油作業量和權益產量分別為5460萬噸和2807萬噸,同比分別增加1877萬噸和804萬噸。天然氣經營產量57億立方米,權益產量38億立方米,分別增加約654.38+0.7億立方米和654.38+0.0億立方米。在蘇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壹套高鈣高酸原油延遲焦化裝置,3/7的長輸管道工程也已投產。公司還在乍得、赤道幾內亞、烏茲別克斯坦新簽9個項目合同,中標尼日利亞4個區塊;海外工程技術服務新簽合同額3654.38美元+0.9億美元,業務拓展至48個國家,形成7大規模市場。在國內,中石油和殼牌聯合開發的長北天然氣田已正式投入商業生產,天然氣對外輸送。

中石化“走出去”取得重要進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資約500億元,收購俄羅斯烏德穆爾特石油公司49%股權,32個海外油氣項目正在實施,初步形成了較為合理的海外勘探開發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權益油可采儲量5700萬噸,權益產量達到450萬噸。公司還積極開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場,成功中標巴西天然氣管道、伊朗煉油改造等壹批重大項目。在中國,中石化利用其在下遊領域的領先地位,於2007年初與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和Saudi Aramco成立了合資公司,即“福建聯合石化有限公司”和“中國石化梅森(福建)石油有限公司”。兩家合資公司的總投資約為565,438+0億美元,是中國煉油、化工和成品油營銷領域完全壹體化的中外合資項目。該項目將增加福建煉油廠原油加工能力至12萬噸/年,主要加工來自沙特阿拉伯的含硫原油;同時建設80萬噸/年乙烯裂解裝置,在福建省管理運營約750座加油站和若幹油庫。此前,中石化與英國石油公司共同投資的上海賽科90萬噸/年乙烯項目和巴斯夫公司共同投資的揚巴60萬噸/年乙烯項目已於2005年建成投產。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動下,中國企業“出海找油”戰略初見成效。然而,隨著資源國對石油資源的控制越來越嚴格,中國企業在海外尋找石油也將面臨更多的困難和障礙。

5.管網建設進展順利。

中國油氣管網建設持續順利推進,取得豐碩成果。目前,我國覆蓋全國的油氣骨幹管網已基本形成,部分地區已建成較為完善的管網體系。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獨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產,使中國第壹條跨國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線貫通,正式進入商業運營階段;全長1562km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原油幹線已經鋪設完畢。

成品油管道:國家重點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產,全長1.842公裏,年設計能力1萬噸;全長670公裏、年輸送能力300萬噸的大港至棗莊成品油管道開工建設;中石化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貫穿其中,全長1143 km,設計年輸量12萬噸。它連接了茂名石化、廣州石化、東興煉油、海南石化等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區的煉油基地,有利於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對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場的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2006年是中國液化天然氣發展史上的壹個裏程碑。全國首個LNG試點項目——廣東LNG項目壹期投產並正式投入商業運營;壹期工程年接收能力260萬噸的福建LNG項目與印尼簽訂LNG購銷協議,資源落實;年進口量300萬噸的上海液化天然氣項目壹期工程開工建設,並與馬來西亞簽署液化天然氣購銷協議。在中國,國家批準的液化天然氣項目超過10個。隨著能源供應日益緊張和國際天然氣價格上漲,氣源問題將成為制約我國LNG項目發展的最大瓶頸。

6.加大科技創新投入。

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也是石油企業爭取穩定、有效、持續發展的基礎。2005年,中國石油高端裝備和技術產品研發取得重大突破,EI-LOG測井設備和CGDS-I近鉆頭地質導向系統研制成功。這兩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國外公司對核心技術的壟斷。全年中石油申請專利800多項,授權專利700項。7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600項重要科技成果獲得登記。2006年,中國石油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快創新體系建設,成績斐然。按照“壹整兩級”架構,鉆井工程技術研究院和石油化工研究院相繼成立,使公司級研究院達到8個,覆蓋公司10大學科,支撐七大業務發展。20個技術中心建設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精幹高效、協調互補”的技術創新體系。

中石化已基本完成生產歐ⅳ標準清潔成品油的技術研究,為油品質量升級儲備了技術。油藏綜合地球物理技術、654.38+0.5萬噸/年單級全循環加氫裂化技術等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順利完成;空氣鉆井、高效柴油脫硫催化劑等多項技術得到應用;多項自主研發技術成功應用於新建或改造項目,特別是海南煉油廠和茂名乙烯的建成投產,標誌著中國石化自主技術水平和工程開發能力邁上新臺階。中國石化及其合作單位“海相深層碳酸鹽巖成藏機理、勘探技術及普光氣田發現”的理論技術成果,帶動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層天然氣儲量的增長高峰,推動了華南乃至全國海洋油氣勘探的快速發展,是我國海洋油氣勘探理論的重大突破,獲得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2006年,中國石化申請專利1007項,獲授權948項,其中發明專利占74%。申請國外專利97項,授權61。

2006年,中海油科技投入超過20億元,占銷售收入的1.3%,產生了壹批有價值的科技成果。“渤海復雜油氣藏勘探”、“高濃度工業冷卻水處理及智能在線(遠程)監測技術”獲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渤海復雜油氣藏勘探理論與技術研究取得突破,發現並盤活了錦州25-1南、魯大27-2等壹批渤海復合油氣藏和超稠油群。該公司的海上稠油開發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7.加強可再生能源的開發。

中國國有石油公司明顯加強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開發上,顯示了從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轉型的決心和勇氣。

中石油與四川省政府簽署了合作開發生物質能源的框架協議。雙方合作的目標是“共同實施四川省生物質能產業發展規劃,將四川建設成為綠色能源和清潔汽車大省;“十壹五”將共建60萬噸甘薯燃料乙醇和65438+萬噸麻瘋樹生物柴油規模”;與國家林業局簽署合作開發林業生物質能源框架協議,雲南、四川首批林業生物質能源林基地正式開工建設,面積超過4萬公頃。建成後可實現每年約6萬噸生物柴油原料的供應能力。到“十壹五”末,中石油計劃建成200萬噸/年以上的非糧乙醇產能,達到全國產能的40%以上;形成20萬噸/年林業生物柴油的商業規模;支持建設40萬公頃以上的生物質能原料基地,努力成為全國生物質能產業的龍頭。

中國石化年產2000噸生物柴油的實驗裝置已在其河北省生物柴油研發基地建成,成為迄今為止國內領先的標誌性實驗裝置,為我國生物柴油產業開展基礎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平臺和支撐。中國海洋石油基地集團有限公司與四川省攀枝花市簽署《攀西地區麻瘋樹生物柴油產業發展項目備忘錄》,擬投資23.47億元建設年產65438+萬噸生物柴油工廠。

目前,我國生物柴油的發展非常迅速,但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大型國有企業涉足生物柴油領域,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也有利於整個生物柴油行業的規範發展。

二,中國石油工業存在的問題

1.油氣資源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量低。

中國油氣資源豐富,但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量也低。根據中國六大區域115含油氣盆地新壹輪油氣資源評價結果,中國石油遠景資源量為108557萬噸,其中陸上934.07億噸,海上1565438+5億噸;地質資源量為765065438+億噸,其中陸上657.65億噸,海上10736億噸。可采資源量為2654.38+0.203億噸,其中陸上654.38+0.8276億噸,海上29.27億噸。雖然中國油氣資源豐富,但人均占有量低。我國石油資源人均占有量為11.5 ~ 15.4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73噸的1/5 ~ 1/6。天然氣資源人均占有量為1萬~ 1萬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萬立方米的1/5 ~ 1/7。與耕地和淡水資源相比,中國人均油氣資源占有量更差。

2.油氣資源分布不均

中國含油氣區主要分布如下:東部,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華中地區,主要包括陜西、甘肅、寧夏、四川;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肅西部;西藏,包括昆侖山以南、橫斷山以西的地區;近海含油氣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架和南海。

根據目前已探明的油氣資源程度,從東部到西部,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從南北方向看,大部分油氣資源在北方。這種油氣資源分布的不均衡,給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油氣供需的協調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松遼至江漢、蘇北盆地東部老油區占石油儲量的74%,以鄂爾多斯、四川盆地為主的中部地區占5.77%,西北地區占13.3%,南部地區占0.09%,海域占6.63%。海域方面,渤海占全國儲量的4%。2000年,隨著渤海大中型油田的發現,海上石油儲量北多南少。

目前,我國陸上天然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分別占陸上資源的43.2%和39.0%。天然氣探明儲量集中在10大型盆地,分別是渤海灣、四川、松遼、準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裏木、渤海和鄂爾多斯。資源量大於1萬億立方米的盆地有9個,包括塔裏木、鄂爾多斯、四川、珠江口、東海、渤海灣、鶯歌海、瓊東南和準噶爾,總資源量30.7萬億立方米。

3.供需缺口逐漸加大。

在過去的五年裏,石油消費明顯加速。2006年,全國石油消費量達到3.5億噸,比2000年凈增65438+2400萬噸。

到2020年,中國經濟仍將保持較高速度發展,工業化進程將進壹步加快,特別是交通、石化等石油消耗型行業的發展將明顯加快。此外,城市人口將大幅增加,農村石油比重也將增加。許多因素將使中國的石油需求保持快速增長。在全社會大力節油的前提下,若按年均石油需求增長10萬噸估算,到2020年,中國石油需求將接近5億噸;進口量約為3億噸,對外依存度(進口量與消費總量之比)約為60%,超過國際公認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線。中國的石油安全風險將進壹步增加。

4.原油采收率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羅斯原油平均采收率為40%,美國為33% ~ 35%,最高為70%,北海油田為50%,國外水驅油田為50%左右。中國的平均回收率遠低於這個水平。原油總成本包括發現成本、開發成本、發電成本、管理成本和財務成本。目前,與國際石油公司相比,中國的原油總成本非常高。1998,在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組之前,我國油氣產量壹直被視為國家指令性計劃指標。為了保證生產任務的完成,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只能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油氣田開發生產中;而在新增可用儲量不足的情況下,只對老油田進行集約開采,導致油田加速進入開發中後期,綜合含水上升較快,大大加速了作業費用的增加。中石油重組後,員工總數大,原油加工能力不高,導致人力成本高,企業組織不合理,管理水平低。各油田和油田內部各單位管理機構臃腫,管理層級多。預算約束軟,亂傳的名字很多。在成本管理上,目標成本管理沒有認真執行,核算制度不夠嚴格和科學,有時成本不真實。

5.石油利用的整體效率不高。

中國既是石油生產大國,也是石油消費大國,同時也是石油利用效率較低的國家。以2004年為例,中國GDP總量為65438美元+0.9萬億,1萬美元GDP消耗1.6噸石油。這個數字是1萬美元石油消費的兩倍,是日本的三倍,英國的四倍。目前國產汽車發動機的百公裏設計油耗比發達國家同類汽車高出10% ~ 15%。目前中國自行車年均油耗2.28噸,比美國高21%,比德國高89%,比日本高115%。要將2020年中國石油消費總量控制在5億噸以內,要求石油消費年均增長水平比過去15年下降25%以上。上述情況,壹方面說明中國節約石油的潛力很大;另壹方面也反映出節約和控制石油消費過快增長的難度相當大。

6.石油科技發展水平低。

中國石油科技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科研創新能力更差。基礎研究水平較差,大部分基礎研究工作僅應用國外成熟的理論和方法。如地震地層學、油藏描述、水平井技術和地層損害。此外,還有很多國外的先進理論在國內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比如自動化鉆井、小井眼鉆井以及模糊理論在油藏工程中的應用。基礎研究的這種狀況表現在我國科研工作創新能力差,後勁不足,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

  • 上一篇:中國菜刀10品牌排名
  • 下一篇:中山路B12最早幾點發車?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