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形勢
2002年國際直接投資的情況,繼2001全球跨國並購的下降趨勢之後,繼續呈現投資規模遞減的現象。具體特點如下:
(壹)對外直接投資總規模持續下降。
200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7350億美元,流出621億美元,分別比2000年下降51%和55%。近年來,在對外直接投資中,與新增投資相比,跨國並購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因此,實際上,跨國並購規模的下降是全球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下降的最直接原因。2001年,全球跨境M&A交易總規模為601億美元,比2000年的1.1.4萬億美元下降了47%。2002年,國際直接投資仍然疲軟。根據OECD公布的統計數據,2002年6月1至6月12,OECD國家跨境M&A流入總額為1994億美元,僅處於2006年1/3的水平。因此,根據這壹數據和下半年國際投資的總體情況,可以估計2002年全球跨國並購的總規模可能在5000億美元左右。按照跨國並購規模占全球直接投資80%的估算,2002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總規模約為6300億美元,比2006年下降約14%。
圖1 1988-2002年全球FDI流入總規模
資料來源:基於聯合國貿易會議《世界投資報告2001》和其他材料。
(B)美國對外國投資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圖2顯示了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動的區域分布,發達國家占全部外國投資的2/3以上,發展中國家吸收的不到65,438+0/3。其中,美國引進的外資金額壹直是反映國際直接投資狀況的晴雨表。2001年,美國僅吸引了1,31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比2000年的3080億美元下降了57%,是1,99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2001年,美國外國M&A規模為6543.8+0.88億美元,比2000年的2695億美元下降30.2%。2002年,流入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下降更為明顯。從2002年6月初到2003年6月,流入美國的外國M&A資本為343億美元,是2006年654.38+0.88億美元的654.38+0.08%。2001年,美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占全球的23%,但2002年上半年,下降到17%。
同樣,在對外投資方面,美國企業對外投資的熱情和能力也呈持續下降趨勢。美國對外直接投資2000年為1.51.2億美元,2006年下降到1.234億美元,2002年10月至6月初僅為47654.38+0億美元。
圖2 2006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地區分布5438+0
資料來源:根據聯合國《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表1.2。
歐盟的國際投資能力也在萎縮。
和美國壹樣,作為世界上另壹個重要的外資進出口國,英國在國際投資中的地位也明顯下降。壹方面,從外資流入來看,2000年,英國跨境M&A資本為214.8億美元,2006年下降47.5%,5438+0,為12.7億美元;2002年6月至2002年6月為309億美元,僅相當於2001全年的27.4%。另壹方面,從外資流出的角度看,英國的外國M&A資金從2000年的3726億美元銳減到2001年的846億美元,2002年10月至6月僅為325億美元,相當於上年的38.4%。
從地區總體情況來看,歐盟仍然是外國直接投資的凈流出地區,盡管這種凈流出的規模也在明顯減少。據歐盟官方統計,2001年歐盟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直接投資為2020億歐元,而流入歐盟的直接投資為970億歐元,比上年下降39%。從表1可以看出,2006年歐盟對外直接投資凈流出為1.5億歐元(占歐盟GDP的1.2%),而2000年凈流出為1.64億歐元(占歐盟GDP的1.9%)。在歐盟國家中,德國是在其他地區投資最多的成員(600億歐元),其次是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和法國。
2002年上半年,法德吸收了全球跨境M&A規模的20%以上,而2006年5438+0,僅占14%。在德國,平均每筆M&A金額達到1.1.6億歐元,與去年持平,高於全球並購平均交易金額,這主要是因為德國的大型企業正處於調整重組期,而中型並購呈上升趨勢。其他歐盟國家,如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等。與去年同期相比,它們在2002年上半年的M&A流入量也略有增加。
表1 2000-2006年歐盟的國際直接投資
資料來源:歐洲委員會(2002年8月5日):
從對外投資來看,2002年法國、德國等國的對外投資規模雖然不能與2000年的投資高潮相比,但與2001相比,下降趨勢有所減緩。2001年,德法兩國的外資M&A分別為608億美元和275億美元。2002年10月至6月初,分別為254億美元和148億美元。估計全年都能維持甚至超過2001的水平。
發展中國家的外國資本流入水平相對較低。
拉丁美洲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在1999年達到創紀錄的105億美元,2000年下降到880億美元,2006年5438+0年繼續下降到800億美元,但10%的下降速度遠好於全球FDI的40%。在拉美國家中,墨西哥共吸引外國直接投資247.3億美元,比2000年增加654.38+065.438+0.444億美元,成為拉美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2000年,巴西吸引外資327.8億美元,居當年拉美第壹,但2001年,巴西吸引外資226.4億美元,在拉美國家中僅次於墨西哥位居第二。然而好景不長。進入2002年後,由於該地區私有化浪潮的結束和金融危機,拉美地區的投資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外資流入量迅速減少。就連原本打算投資拉美的外國企業也變得謹慎起來。2002年6-6月,65438,65438,65438,602,外資M&A流入巴西、阿根廷、智利的總額僅為46億美元,小於智利2006年5438+0的外資規模。外資流入的銳減可見壹斑。
同樣,除了中國,亞洲發展中國家(地區)的外資流入也呈下降趨勢。2002年10月至6月初,東盟6個成員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約6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近60%。下降最明顯的是馬來西亞,從2001的30億美元下降到6月的5.7億美元。降幅高達80%。新加坡的外資流入量是六國中最小的,下降了22%。
(五)中國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受益者。
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中國成為全球投資陰霾中為數不多的亮點之壹,是國際直接投資流向變化的主要受益者。加入世貿組織後的第壹年,中國利用外資保持了較高的增長勢頭。據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統計,2002年6月至8月,中國實際利用外資344.42億美元,同比增長25.52%。可以預測,2002年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總規模將超過500億美元,創下前幾年外商直接投資規模的最高紀錄。而且,隨著中國整體實力的提升,流入中國的外資構成也在發生積極變化,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投資比重明顯增加。從來自中國及港澳臺的投資構成中可以明顯看出這壹變化。僅根據臺灣省的統計,在1991-2000年期間,臺灣省對大陸電子電器制造業的投資僅占其對中國大陸總投資的28%,但在2001年增加到45%,相應地,對紡織和食品飲料業的投資從12%下降到3%。
㈥流向公用事業和建築業的M&A資金大幅增加。
雖然2001年全球M&A資金較上年大幅減少,但部門流向並未發生較大變化,即仍主要流向信息、金融、保險部門。然而,自2002年以來,M&A資金的部門流動與過去有所不同。除第壹產業和傳統制造業外,最重要的變化是公用事業和建築業M&A規模的顯著增加,吸收資金占各行業的比重從2001的不足5%躍升至23%(圖3)。相比之下,金融保險、信息和多媒體領域的資金流減少幅度最大。這些領域在2001年吸收的M&A資本總額高達43%,而在2002年上半年急劇下降到26%。其中,M&A在新經濟浪潮中炙手可熱的電訊業每況愈下。2002年,可以說是幾乎偃旗息鼓,沒有太多大規模的並購。
圖3 2002年上半年全球M&A資金的部門流動情況
資料來源:經合組織:。
二,近年來全球對外直接投資變化的主要原因
具體而言,近年來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變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A)世界經濟增長緩慢,主要股票市場持續下跌
以美國經濟為火車頭的世界經濟增長乏力,主要股市持續下跌,制約了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如今的美國股市,資本總市值大幅縮水。在美國65,438+0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26家(包括惠普、思科、AOL等。)已經損失了超過三分之二的市值。投資者損失慘重,投資信心受到重創。從2002年6月5438日到8月,美國標準普爾指數已經下跌了23%。第二季度,由於股市下跌,家庭凈資產減少了8770億美元,家庭共有基金減少了2000億美元,退休基金損失了4690億美元。證券行業盈利能力的下降也能說明這個問題。2000年美國證券公司的稅前利潤還是21億美元,2006年5438+0,減少了50%,為6543804億美元。美國證券業協會預測,2002年證券業的利潤僅為6543800億美元。股市的漲跌是並購活動的晴雨表。在此背景下,M&A交易的換股方式不再那麽流行,被收購企業更願意現金交易,這進壹步增加了M&A的難度..
(二)第五次全球並購浪潮的結束
在過去的壹個多世紀裏,全球企業間發生過五次並購浪潮,各有特點和相似之處,但相同的特點都是隨著當時的經濟周期變化而同向發展。也就是說,M&A波的四個階段,即開始、上升、高峰和下降,都與經濟蕭條、復蘇、繁榮和衰退合拍。第五次全球M&A浪潮的發展就沿著這樣的軌跡發生了變化。這場全球M&A浪潮的終結可以從三個方面反映出來。首先體現在全球M&A交易總規模、M&A件數和M&A平均交易規模的減少。第二是跨大西洋資本流動的減少,第三是新經濟行業(主要是電信)的M&A熱潮的冷卻。
首先,自2000年下半年以來,包括跨境M&A在內的全球M&A活動,在交易規模和M&A病例數量方面均大幅下降。從規模來看,與2000年全球M&A規模3.5萬億美元相比,2006年M&A規模5438+0下降到約2萬億美元。2002年第壹季度,全球M&A規模僅為2436億美元,為1995以來的最低水平。2002年上半年,全球企業在M&A的案例有8340起,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29%。此外,每筆交易的平均規模也大大降低,超過100億美元的M&A案例屈指可數。無論是2001最大的M&A案、德國電信公司收購美國VoiceStream案,還是2002年後影響最大的惠普收購康柏案,它們的交易規模都在200億美元以上。
其次,作為全球M&A活動的“主戰場”,跨大西洋M&A的活動,尤其是歐洲企業對美國企業的肆意M&A,是第五次全球M&A浪潮的重要特征之壹。但近兩年歐美並購浪潮的降溫,直接導致了全球並購規模的縮減。2000年,歐洲對美國的直接投資達到創紀錄的2387億美元,2006年5438+0減少了51%,至1181億美元。2002年第壹季度僅為23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6%。
再次,從行業情況來看,電信行業是第五次並購浪潮中最“火熱”的明星領域,電信巨頭們熱情地進行了巨額資本跨界並購。但沒想到,他們不僅沒有獲得預期的豐厚利潤,反而陷入了債務危機。到2002年第壹季度,大多數西方電信巨頭都宣布經營虧損,這些企業的財務狀況短期內不會有大的改善。另壹個例子是在半導體行業。早在2001年初,美國貿易協會和半導體公司就預測2001下半年產業發展將走出低谷,但事實並非如此。2002年,他們做出了類似的預測。事實上,在2002年上半年,全球10家半導體供應商中,只有英特爾、三星電子和臺積電三家銷售額有所增長,其他七家(如東芝)銷售額均下降了5-29%,因此整個行業並沒有真正走出低谷。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對外擴張和投資的意願和能力大大降低,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形勢必然由盛轉衰。
(3)美國和歐洲的大公司醜聞沈重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
安然、世通、泰科等壹系列企業腐敗事件,迅速戳破了美國股市泡沫。公司治理結構及其會計和審計制度暴露出很大問題。嚴重的制度缺陷使得曾經被其他國家推崇的美國企業模式受到廣泛質疑。事實上,公司腐敗的影響極其深遠。僅從短期市場效果來看,它們對投資者造成了特別沈重的心理打擊。人們不知道明天哪家公司會出醜聞,也怕股市投資踩了“地雷”。拋售和減持股票似乎成了投資者的唯壹選擇。股市的低迷反映了投資者對過去大量並購的反思。那些熱衷於並購的企業高管,無論並購成敗,往往都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股市中的廣大投資者“用腳投票”迫使企業在當前的M&A活動中逐漸謹慎。惠普收購康柏的消息發布後,他們的股價不漲反跌,也說明了這壹點。因此,在美國和歐洲股市持續下跌,使得借貸能力下降的情況下,跨國公司對新投資的擴張持謹慎態度。
(四)跨國公司“少而精”的全球投資戰略
跨國公司整體盈利能力的持續下降迫使其重新思考之前的對外擴張發展戰略。雖然《財富》雜誌2002年全球500強年度排名因為安然、世通等問題而受到質疑,但由於是根據企業2001年公布的財務報告和營業額進行排名,因此仍具有壹定的參考價值。根據2002年《財富》世界500強排名,2001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總資產增加(6.2%),但營業額略有下降(-0.4%)。最讓人吃驚的是利潤的巨大下滑(-54.438+0%)。
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迫使跨國公司重新審視和調整以往肆意對外擴張的戰略,從過去追求外部擴張轉變為目前加強內部整合。除了加強對美國、中國等重點國家的投資外,普遍轉變為“少而精”的全球發展戰略。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很多跨國公司的裁員(2001以來,僅美國的電信公司就裁員50萬人),出售非主營部門的資產等等。在過去的兩年裏,索尼將全球資本支出削減了40%,並關閉了65,438+05家工廠(其中兩家在美國)。再比如,作為歐洲新經濟時代的標誌性企業,維旺迪環球影業在短短幾年內,從壹家水務公司迅速發展成為全球傳媒集團,但也欠下高達6543.8+09億歐元的巨額債務,其總裁梅西耶被迫辭職。新總裁Fourtou壹上任,就對之前的合並策略進行了180度的大轉彎,決定采取“出售求生存”的策略,被迫放棄部分“重大資產”,包括可能出售幾年前收購的美國環球音樂公司。
(五)中國日益成為影響國際直接投資格局的重要因素。
中國經濟的崛起表明國際直接投資的格局正在發生重要轉變。與近兩年亞太地區外資流入減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華投資和外資在華並購的熱潮正在升溫。由於中國穩定的經濟增長和廣闊的市場前景,中國對外國投資的吸引力不斷增加,並開始對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國際直接投資格局產生重大影響。比如2001年,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大東道國不是美國,而是中國。此外,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正從東南亞轉移到中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並不像人們想的那樣是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事實上,中國壹直被認為勞動力成本低的情況正在改變。數據顯示,外資企業中國員工的勞動力成本高於泰國、馬來西亞和越南。而且隨著外資的湧入和國內企業吸引力的提高,對合格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我國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不斷完善,這都在增加外企的投資成本。因此,影響外資流入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優勢開始下降。
事實上,真正影響和加速外資流入的決定性因素是中國的市場優勢和制度優勢(如投資政策和透明度)在上升。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和中國入世後鼓勵外資的政策保障,增強了跨國公司的投資信心。僅從我國外資政策來看,2002年4月1生效的《外商投資指導產業目錄》中,我國政府本著鼓勵外商投資、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的原則,將鼓勵類目錄由之前的186增加到262;限制類別從112減少到75個。同時,放寬了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原先禁止外資進入的電信和燃氣、熱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理網絡系統首次對外開放,進壹步開放了銀行、保險、商業等領域。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大量跨國公司表示有意增加在中國的投資。許多大型跨國公司在其全球戰略中將中國視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投資目標。中國投資市場的國際競爭將進入壹個新的發展時期。從手表、眼鏡到汽車、航空,競爭的硝煙將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以汽車行業為例。在大眾、豐田等巨頭南北瓜分的形勢下,不甘落後的日產公司勵精圖治,投資85.5億元(654.38美元+0.03億美元),與東風汽車公司組建新公司,雙方各占50%股份,以實現2006年55萬輛的年銷售目標。
在新的外商投資政策指導下,外商不再滿足於合資等過去的投資方式。2002年前8個月,外商獨資企業占新批外商投資企業總數的65.3%,比去年同期提高6.3個百分點,反映了外商投資者日益明顯的“獨資化傾向”。隨著我國允許國有企業向外商出售股權的政策出臺,外資在華並購勢必呈現快速升溫的現象。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把他們的地區總部搬到北京和上海。2002年上半年,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落戶上海的步伐明顯加快,共有70多家,其中大部分是信息技術產品公司和物流、航運等行業的跨國公司。值得指出的是,中國臺灣省企業對投資大陸表現出極大的熱情,而外資流入卻大幅減少。其中,2002年上半年新增投資的88%投向了長三角。而且臺灣省對電子等高科技產業的投資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
三。2003年預測
2003年,國際直接投資形勢能否走出低迷,仍取決於世界經濟的復蘇程度和全球投資環境的改善。從歐美等投資大國的情況來看,2003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止跌仍是指日可待的。促使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停止下降的因素包括:
壹是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稅制改革和歐盟東擴,歐盟企業區投資潛力巨大。尤其是中東歐經濟轉型國家,近年來經濟的穩定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加上文化的趨同和地緣優勢,使得這些國家對歐盟企業有很大的投資吸引力。
第二,日本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對外投資不僅遠遠落後於美國,也遠遠落後於英法德。然而,由於日本經濟長期萎靡不振,日本人對外國投資的觀念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日產被雷諾收購後的改革效應,讓日本人切身看到,徹底重建日產或許是企業新的出路。經過幾年的改革,日企相互持股比例明顯下降,從1991的52%下降到目前的37%,為外資企業並購本土企業提供了更大的機會。因此可以預計,未來幾年,隨著包括政府在內的各種障礙的不斷減少,完全有可能掀起壹股外資並購日企的浪潮。
第三,美國投資環境的改善決定了新壹輪國際投資浪潮將在何時、以何種規模出現。雖然統計數據顯示,自2000年以來,美國對外國投資的吸引力確實下降了,但這並不意味著跨國公司放松了對美國投資機會的關註。相反,他們在等待新的更好的機會。因為沒有跡象表明已經在美國投資的外國公司正在大量轉移資產。事實上,在壹些行業,如汽車和制藥,外國企業仍在增加投資。例如,在對美國的投資中,汽車行業是壹個不可多得的投資亮點。外國公司正在美國擴大產能和市場份額,豐田公司增資擴大其在美國的四家制造工廠的規模;韓國現代汽車公司斥資6543.8+0億美元,在美國建設年產22.5萬輛汽車、2000名員工的汽車工廠。同樣,制藥行業的跨國公司仍然對美國市場情有獨鐘。德國默克制藥公司於2002年6月宣布,其未來的投資重點將轉移到美國。此前,德國第二大制藥公司——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和瑞士諾華(Novartis)也宣布將投資重點從歐洲轉向美國。全球制藥業聚焦美國有兩個關鍵原因。首先,世界制藥業越來越集中在美國。美國藥品銷售額占全球總銷售額的40%以上(歐盟只占22%)。第二,美國可以為藥物研發提供更好的條件,在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建立更緊密的聯系。全球62%的新藥是在美國研發的(歐洲研發的新藥數量只占全球的21%)。這樣,為了爭奪美國醫藥市場,新壹輪投資熱潮正在興起。
第四,以中國為核心的亞太地區M&A活動可能率先走出低谷,成為全球M&A局勢最活躍的地區。隨著中國開始向外國投資者出售國有企業股權,完善外資並購的相關法律法規,外資並購的可操作性將不斷提高,外資並購的熱潮將從2003年開始持續升溫。同時,作為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世界第六的經濟大國,中國的對外投資能力也將得到快速提升。特別是隨著民營經濟的崛起,中國對世界直接投資的增長將做出越來越大的貢獻。作為鄰國,亞太地區其他國家也紛紛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深遠影響。此外,新興的亞太地區已經成為國際資本最重要的避風港。因此,可以預期,以中國為核心的新壹輪企業並購高潮正在整個亞太地區醞釀。
第五,傳統行業將再次成為企業並購的主流。對於傳統領域來說,分分合合是常事。只是在新經濟浪潮中,高科技產業搶盡了風頭,成為全球M&A浪潮的主角。但從某種角度來說,傳統產業是新經濟浪潮的最大受益者,高新技術產業為傳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高的平臺,因此企業並購的活躍度會大大提高。根據2002年的情況,50%以上的M&A資本流向傳統行業,主要是制造業、公用事業和建築業,而且這壹現象將持續到2003年。因為電信、互聯網等領域的規模擴張已經基本停止,在債務危機等因素的影響下,它們之間的重新整合更加困難。因此,未來人們在並購領域會更加關註傳統領域。
綜上所述,2003年不太可能形成大規模的國際投資熱潮,總規模可能仍在5000億美元之間。顯然,與2000年至2002年這三年的總規模變化相比,其下降趨勢已經大大減緩。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好轉和投資者信心的恢復,新壹輪國際投資浪潮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