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工業文明的最後掙紮意味著各國可能最後壹次掠奪即將枯竭的自然資源,意味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短期內可能會有更大的碰撞。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人與自然的矛盾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嚴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和人口的不斷膨脹,資源瓶頸和環境容量日益受到制約。
人類文明的轉變伴隨著戰爭和流血。
人類歷史經歷了多次文明轉型。所謂文明轉型,是指由於生產技術和社會組織方式的巨大變革,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以及相關的文化價值體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人類歷史上的每壹次文明轉型,都伴隨著戰爭與流血,思想混亂與社會動蕩,國家與民族關系的大調整。2000多年前,經過春秋戰國500多年的混亂,中國完成了第壹次文明轉型,“鐵制農具+小農經濟+君主官僚+儒道法思想”的中國傳統文明終於成型。秦統壹中國以來,人口從10萬增加到20世紀初的4億。傳統農耕文明對自然的破壞是漸進的,但破壞的大趨勢從未停止。幾百年前,歐洲農業文明的發展面臨著人口與資源的激烈矛盾。後來壹場黑死病席卷西方,超過1/4的歐洲人口消失。黑死病之後,西方文明有了新的轉變,文藝復興開始,蒸汽機發明,影響了工業革命,展開了對自然更大的征服。
工業文明的開采,挖掘了地下深處的數百種礦產資源,將其轉化為人類可支配的財富,支撐了新壹輪的人口膨脹。經過幾百年的內外戰爭,逐漸建立起以自由企業為核心的自由民主。整個20世紀,人類消耗了6543.8+042億噸石油、2650億噸煤、380億噸鐵、7.6億噸鋁和4.8億噸銅。占世界人口15%的工業發達國家,消耗了世界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氣和50%以上的重要礦產資源,而且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
工業文明的領先國家為了獲得資源和市場,用槍炮打開了地球上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大門,迫使所有落後民族走向工業化。為了實現民族平等和國家發展,近代中國進入了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期,百年動亂,內憂外患,血流成河。直到中國* * *黨上臺,中華民族才開始艱難的工業化運動。
中國的現代化伴隨著資源與環境的深刻矛盾。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突飛猛進。從1990到2001,中國石油消費增長100%,天然氣增長92%,鋼鐵增長143%,銅增長189%,鋁增長380%,鋅增長3165438+。這樣的消費率已經很快耗盡了國內資源。中國擁有世界21%的人口,但石油儲量只占世界的1.8%,天然氣占0.7%,鐵礦石不到9%,銅礦不到5%,鋁土礦不到2%。今天,我們不可能依靠國內資源來支持未來的發展。從消費總量來看,到2010年,中國對外依存度將達到石油57%,鐵礦石57%,銅70%,鋁80%。
中國國內的資源已經無法支撐傳統工業文明的持續增長,中國的環境更難以支撐當前高汙染、高消耗、低效率的生產方式的持續擴張。我國現有沙化土地面積267.4萬多平方公裏,占土地總面積的27.9%,並且每年還在增加1萬多平方公裏;中國18個省的471個縣,近4億人的耕地和家園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目前,我國廢水排放總量為439.5億噸,超過環境容量的82%;我國七大水系中,40.9%為劣五類水質,75%的湖泊不同程度富營養化。中國4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中國仍有3.6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我國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654.38+09.27萬噸,煙塵排放量為654.38+0013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為941萬噸,嚴重損害人民健康。
全人類面臨著新的人口和資源危機,全人類面臨著新的文明轉型。如果沒有新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和新的全球資源配置體系的創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將迅速激化,人類可能無法跨過這場文明轉型的門檻。對於中國來說,如果繼續按照目前的發展模式,將很難解決人口與資源、地區分化與階層分化、全球環境惡化的矛盾。我們可能是幸運的壹代,未來可以看到新文明的曙光,將徹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可能是最不幸運的壹代,因為我們可能會經歷壹場人與自然徹底碰撞後的災難。
呼喚新文明,避免歷史災難重演。
因此,我們呼籲壹種新的生態工業文明來取代傳統的工業文明。它將在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實現人與人之間更大的和諧。幾千年的人類文明以對自然的破壞換取了人類人口的增長和文明的進步,只是步伐和規模不同。尤其是在300多年的工業文明發展史上,對自然的破壞最為徹底和無情。迄今為止,人類的科技智慧和社會文明似乎並不屬於自然系統的壹部分,而是始終與自然對立。由此,這種“放縱自由”是絕對難以維持的。難道我們不能找到壹條希望之路,
使人類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雙重和諧目標?雖然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表明了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覺醒,雖然1992年裏約環境與發展會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但沒有相應的技術革命,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只是美好的願望,阻止不了人口的持續增長和不可再生資源的不斷消耗,也阻止不了人類對環境更大的汙染和破壞。幸運的是,綠色技術革命已經產生;遺憾的是,世界上許多政治家還沒有完全理解它的深遠意義。
2002年7月,美國德克薩斯州舉行了太陽能汽車比賽。10輛太陽能汽車無聲起步,平均時速56公裏。不要小看56公裏的時速,這是壹場積極的綠色科技革命。100年前,歷史上第壹次汽車比賽也是在美國。當時最高時速8公裏,以至於有觀眾站起來憤怒地大喊:馬來人種!
幾年前,德國弗萊堡建成了世界上第壹座太陽城。城市裏的寫字樓和住宅都是太陽能電站,建築材料都是太陽能電池。每棟太陽能房屋產生的電力供應是房屋本身的5倍以上,多余的電力被送到壹個中央配電站,用於壹些更耗能的業務。
美國能源部和斯坦福大學最近完成了壹份報告,僅依靠現有的技術條件和幾個州的風力就可以滿足整個國家的能源需求。歐洲能源委員會最近也完成了壹份報告,北美大平原、中國西北、東西伯利亞和阿根廷北部的風力加上各大洋主要沿海城市的風力,完全可以滿足全球的能源需求。但要做到這壹點,我們需要世界各國政府的通力合作。
除了能源結構的轉變,世界循環經濟也在日新月異。工業文明使用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回收的,但鋼鐵、銅、鋁等數百種其他材料是可以回收的。提高原材料的循環利用水平是資源效率和使用效率的必然選擇。1981年,丹麥政府頒布法令,規定啤酒和軟飲料只能以“可重復使用的包裝”出售。這意味著禁止使用塑料和金屬容器,也意味著企業必須建立回收和再利用飲料包裝的制度。聯合丹麥釀酒公司迅速響應法令,其99%的瓶子被回收,有些瓶子被重復使用超過30次。2002年,寶馬德國國產車90%的零部件都是回收的。2000年,世界上壹些國家的廢鋼回收率,德國是80%,荷蘭是78%,奧地利是75%,美國是67%,中國只有20%。
世界循環經濟的革命性發展,標誌著世界能源由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變為可再生的豐富資源,標誌著新文明的出現和人類文明的再次轉型,標誌著人類可以從根本上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雙重和諧。但同時也意味著舊工業文明的最後掙紮,意味著各國可能最後壹次掠奪枯竭的自然資源,意味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短期內可能會有更大的碰撞。200多年前,當瓦特的蒸汽機和珍妮的紡紗機第壹次出現在英國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壹個全面的工業文明時代的到來,更不會想到接下來的兩次世界大戰。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上,人與自然的矛盾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嚴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和人口的不斷膨脹,資源瓶頸和環境容量日益受到制約。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撐高消耗的生產方式,也沒有足夠的環境容量承載高汙染的生產方式。我們必須增強人們的資源和環境危機意識,發展循環經濟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展清潔生產以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汙染成本,發展綠色消費以減少消費過程對生態的破壞,發展新能源以徹底超越生產方式。只有這樣,我們的人民才能告別歷史上發生的各種災難,建立壹個全新的社會,培育壹個人與自然、人與人雙重和諧的全新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