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七年,在華爾街經歷了三次大起大落。“在過去的七年裏,有像中國這樣輝煌的中國概念股。而大部分股票價格已經跌破發行價。有些股票只值幾分錢。”壹位國際金融和投資銀行專家總結了中國海外上市的七年歷程。中國概念股在華爾街掀起了四波浪潮。
第壹波:中國股票首次登陸華爾街。
1992年底證監會成立,隨後首批公司獲批海外上市。中國公司最早於1993的7月在青島啤酒出現在美國股市,隨後是上海石化、馬鋼、儀征化纖等8家公司。它們的主要上市地在香港,但分別通過全球股票存托憑證(GDR)和美國股票存托憑證(ADR)在全球和美國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1998年8月,上海石化在香港上市h股,同時h股50%轉換為ADR,GDR在紐約上市。第壹只通過其他渠道在紐交所上市的中國概念股是華晨金杯汽車,10月9日上市,1992。發行價16美元,當年年底漲到33美元。第二是中國中策輪胎,第三是上海摩托。由於是中國公司第壹次赴美上市,在紐交所迅速形成熱潮,7月份達到頂峰1993。青島啤酒是這些股票中最受歡迎的股票。當時有39家國外著名投資公司爭相成為其代理,認購率高達200倍。最高股價達到65,438+04港元。
首批海外上市公司有兩個顯著特點:壹是改制前多為國企,二是行業僅限於制造業。那麽,為什麽這些股票會受到國際投資者的青睞呢?專家認為,首先,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的GDP增長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第二,國際投資者看好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他們的想法很簡單。他們做決策的時候,只關心幾個簡單的數字,就是某個產品在中國的人均消費是多少,然後和國際平均水平對比,就覺得潛力驚人。此外,中國制造業歷史悠久,基礎雄厚,中國政府壹直對制造業給予大力支持。
第壹波持續到1994後消退,股價跌至谷底。壹方面是受墨西哥金融危機影響,另壹方面是公司本身,這也是主要原因。上市半年後的中期業績快報和上市壹年後的年報較差,與公司管理層在上市推薦過程中所做的預測相差較大。因此,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制造業心存疑慮。雖然是股份制企業,但這些上市企業在管理體制、制度、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仍有傳統痕跡,特別是缺乏激勵機制等壹系列問題,公司的經營業績和股價表現與管理層和員工的利益聯系不緊密。於是第壹波退去。
第二波:以制造業股為主的基建股引發的第壹波很快消退,第二批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開始出現在華爾街。但這次的制造業公司很少,大部分是以基建和公用事業為主的公司,涉及航空、鐵路、公路、電力等領域。如華能國際、東航、南航、大唐發電等。
這些公司壹上市,就很快激起了那些想買中國基建股的人的胃口。然而,投資者已經換了壹波。他們還將人均航空裏程、人均用電量、人均能耗等指標與國外進行對比,發現遠遠落後於世界主要國家,增長潛力巨大。我覺得投資這類股票風險小,就陸續買了。然而好景不長。這些股票主要是壹類機構投資者買入的,他們原本打算長期持有,進行戰略投資,但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賣出。結果,這些機構紛紛拋售這些中國公司的股票,導致股價暴跌。
華爾街中概股第二次潮起潮落的原因與第壹次類似。從宏觀角度來看,由於經濟疲軟,許多項目被迫推遲或停止建設。此外,基礎設施領域的惡性競爭導致企業嚴重虧損。像民航業,進口飛機太多,飛機運力過剩,機票打折,導致民航業全面虧損。
第三波:紅籌股壹度撐起半邊天。
中國概念股在華爾街的第三次狂潮是紅籌股,始於1996年底,止於1997+00的金融風暴。引起的震動遠遠超過前兩次。雖然它的主戰場在香港,但實際上華爾街也受到了重創。
所謂紅籌股,就是中國在香港投資的以某個部門、某級政府為背景的窗口公司,這些公司的利潤往往有超常的增長。這些公司雖然在香港上市,但也可以通過美國股票存托憑證(ADR)在紐交所上市。這些股票包括航天科技、中國招商、中國華潤、上海實業、北京控股、廣東粵海。比如北京控股認購時,香港60家財團入股,凍結資金數千億,創造了港股市場1.200倍認購率的紀錄。香港六大富豪壹同出席推介會,在香港尚屬首次,壹時成為投資界的美談。1997 5月8日掛牌18,掛牌價11.48港元。當天以44元收盤,最高達到66元。去年收盤價是65438港幣+02.25。
紅籌股有幾個吸引海外投資者的因素:
第壹,最直接的“中國概念”得益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第二,海外投資者認為紅籌股與前兩類企業有很大不同。它們在香港註冊,由香港本地管理層經營,具有相當大的獨立靈活性,經營環境好,融資方便,避免了前兩類企業的缺點。中資企業要麽有行業部門做後盾,要麽有強勢的地方政府做後盾。
第三,這些企業可以獲得優質的非常規資產註入,多元化的資產組合可以帶來企業的快速發展。
第四,擁有大量的戰略投資者。最後,與香港回歸祖國的大環境有關。但隨著1997年底亞洲金融危機的突然爆發,香港股市暴跌,人氣極低。再加上紅籌股業績和表現不佳,結果好景不長,很多股票跌破發行價,至今還在這個價位徘徊。比如粵海也走上了清算之路,讓人扼腕嘆息。
第三波平息後,國外資本市場對中概股關上了大門15個月。
第四波:高科技概念股掀起新狂潮
199 7月14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企業申請境外上市有關問題的通知》。同壹天,China.com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上市當天,其股價從20美元飆升至67.2美元,漲幅達235%。當日其市值突破110億人民幣,融資1億美元。16日,股價突然從58美元飆升至101.3美元,漲幅75%;17日再次飆升至137美元。2000年6月65438+10月165438+10月收盤價高達82美元(壹拆二拆後)。
中國電信在今年最後壹天收於128美元,逼近歷史最高價。在中美入世協議達成之前,中國榮昌國際控股公司的股價只有1美元。上11次,達到11.06美元。17日飆升至32.06美元。幾天後,股價壹度漲到32.06美元。中國華潤發展公司的股票也表現不俗,17上漲19美元。中國輪胎公司兩天內上漲77%,達到每股10.06美元。其他股票也表現不俗。
2月7日,1999,主導數字無線電話市場的廣東企業僑興環球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中國第壹家海外上市的民營企業。在中美簽署WTO協議的利好因素刺激下,僑興環球股價上漲268%,上漲8.375美元,收盤11.5美元,成交額也創歷史新高。1999 65438+2月31,股價飆升至28美元。幾天之內價格暴漲,在納斯達克市場十大股票中排名第六,壹周內市值增長654.38美元+0.5億。外國記者是這樣描述的:這些天,中國民營企業的股票像火箭壹樣在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