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大名畫之九:明仇英《漢宮春曉》
漢宮春曉十大名畫(長30.6厘米,寬574.438+0厘米)
明代著名畫家仇英和太倉人仇英是明代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壹。仇英的畫壹般都有簡單的名字,不像明代的其他畫家在上面寫詩。仇英擅長描繪美女,遠近聞名。《漢宮肖春圖》是仇英最傑出的傑作。這幅畫卷描繪了漢代宮廷園林的壯麗景象,並以驚人的筆墨展示了宮廷中妃嬪的日常生活。
《漢宮春曉圖》以漢代宮廷生活為主題,描繪了宮廷美女的生活狀態。整幅畫卷構圖復雜,用筆雄渾有力,色彩淡雅瑰麗,有奇木怪石,有華麗宮殿,構成人間仙境。畫卷除了美女畫像,還著重描繪嬪妃彈琴下棋、書畫鑒賞、古玩賞花。從壹開始,這幅畫卷就是壹幅美麗的宮殿外景。楊柳發芽,春意盎然。宮墻外有壹個水池,鴛鴦和銀雉在裏面戲水嬉戲。壹個帶著三個孩子的宮女看著白鷴在池塘邊展翅。
中國古畫十大名畫之六:北宋王希孟《千裏江山圖》
全國千裏地圖長51.5厘米,寬1191.5厘米。這是壹個絲綢復制品,綠色,沒有錢。據卷載,蔡京題字已知為王希孟所寫,現藏於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連綿不斷的群山和遼闊的河湖,在山、坡、水之間進行排列和裝飾,有亭臺樓閣、茅草屋、水磨小橋、垂釣、航海、旅遊、飛鳥等。,描寫精細,寓意生動。景物多,氣象萬千,構圖強調疏密有致的變化,麻斧結合表現巖石的紋理和明暗變化;色彩均勻美觀,綠中帶赭石,富於變化和裝飾性。作品意境瑰麗,氣勢磅礴,充分展現了自然景觀的美與壯美。
中國十大名畫之五:五代顧《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取材於南唐中書侍郎韓熙載的軼事。韓熙載(公元907-970),字叔顏,魯北人,晚唐進士。他是北方貴族,因戰亂逃往南方,南唐時被朝廷留用。李煜繼位時,南唐壹蹶不振,北宋卻迅速崛起。李煜擔心他的小朝廷的存亡。對於韓熙載,李玉想給他拍張照,但又不放心,心情很矛盾。韓熙載也意識到,雖然表面上得益於南唐,但他是北方人,無意為官。身處逆境的韓熙載,為了避免可能的厄運,不得不在政治上盡量避免與朝廷發生沖突,在生活上盡量轉移同僚的註意力,蒙蔽朝廷。李漁只是覺得韓熙載的生活太放蕩,出於“愛惜人才”,想通過畫面說服韓熙載。所以,當他得知韓熙載是“好歌手,晚上專門喝酒。賓客雖雜,狂呼叫好,卻不再拘”,他“命顧夜來第壹處,窺其壹斑,從其目中得知而記之,畫其圖也。”這就是韓熙載《夜宴圖》的創作原因。
整卷尺寸:28.7cm*33.55cm
壹個宮女透過窗戶看著外面跳舞的孔雀。孔雀的兩邊有兩個女仆。壹個宮女在餵孔雀,另壹個宮女靠在門上,另壹個宮女提著水壺走下臺階。壹個妃子站在花園裏,看著身邊的丫鬟們給牡丹花澆水,旁邊是她的女伴,女伴身邊有兩個丫鬟,壹個在澆水,壹個陪著扇子。院子裏有壹棵開著美麗白花的梨樹。有的丫鬟摘梨放盆裏,有的丫鬟放太陽穴上。
中國十大名畫之壹:富春,黃,元代
《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傳世十大名畫之壹。紙,水墨畫。《富春山居圖》初繪於鄭錚七年(1347),完成於鄭錚十年。富春山居圖在清朝順治年間被火燒毀,斷為兩截。該書的前半部分被單獨裝裱,改名為《富春山居圖余山圖》,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之寶。富春山居圖的後半部分已經沒用了,現在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富春山居圖殘山圖》前半部縱365,438+0.8cm,橫565,438+0.4cm。富春山居圖的後半部分長33厘米,寬636.9厘米。
富春山居圖的遺跡之壹。這幅畫始於鄭錚七年(1347),完成於鄭錚十年。這幅畫在清朝順治年間被火燒,斷成兩截。畫的前半部分單獨裝裱,改名為《余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之寶。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著名畫家黃的名畫,是黃中的極品。它是壹幅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晚年的代表作。黃,字長,書法大家,聲律流暢,擅長作詩。他年輕時很少有抱負和前途。中年人被卷入監獄,吃了很多苦。50多歲隱居富春江邊,師從董源、巨然學習山水畫,成名時已是80多歲的老人。黃把他壹生的積蓄都投入到繪畫創作中,並為此努力了幾年。最後,在他八十多歲時,他完成了長卷《富春山居圖》,這是山水畫的最高境界。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美景,山峰翠綠,綠松石婀娜,雲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多變,以清晰的筆墨、質樸的意境,將遼闊連綿的南方山川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豐美、草木蔥郁的境界。
《富春山居圖》的畫卷是六聯紙本,即由六張紙組成的畫卷。黃(字子久)是元代最著名的畫家,在繪畫史上影響很大。他在《山水戰術》壹書中明確提到了建模。他說:把描摹筆放在皮包裏,或者放在好的地方,看到樹上有奇怪的東西,就很容易寫出來。子久的作品不多,其中《富春山居圖》最好。為了創作《富春山居圖》,他在享受山川垂釣的勝利時,袖帶紙筆,每當遇到風景,都會停下來默記。這幅畫完成於鄭錚七年(1347),當時子久已近八十歲。畫中的題字表明,他花了三四年的時間來觀察和琢磨這幅畫。張庚在《圖畫的美好意識》中記載了董其昌對這幅畫的贊美,子久畫的是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然,其體備諸法,超然渾渾,不墜。
中國古代十大名畫之壹:唐硯李奔布吉圖
絲綢版《行走圖》為彩色,縱長38.5厘米,橫長129.6厘米。
《行走圖》以李世民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這壹重要事件為背景,展現了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使者陸東贊來到唐朝迎接她並被唐太宗召見的場景。畫中有13個人物,包括唐太宗。雖然唐太宗不在畫面的中心而是在橫卷的前半部分,但作者巧妙地處理了構圖,使得以唐太宗為主的人物群實際上處於畫面視覺的中心,同時也構成了畫面由內而外輻射的組合關系。在九個婢女的簇擁下,唐太宗寬大的身姿和凝重的表情與婢女們修長而動感的塑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構成了畫面視覺感中最重要的東西。同樣的想法也體現在唐太宗面前的三位使節身上。她們雖然比宮女離唐太宗遠,但與唐太宗形成對應的視線,使她們處於更重要的視覺位置。造型上選擇了低頭的動態,同時三個人的重心都略微後移,也給人壹種不穩定的視覺感覺。相比之下,既體現了對使臣的尊重,又襯托了唐朝皇帝的儒雅風範。
作者的繪畫技巧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不僅體現在巧妙的構圖安排上,具體人物的刻畫也非常精彩,線條流暢,五官精致,深得人物的個性氣質。特別是三位使節的出場,體現了強烈的異域風情。李思邈在《續畫目錄》中評價嚴的畫:“各國若來朝廷,以塗山玉為榮;數百人致敬,並滿足門彎曲和旋轉的時刻,文書結束的秩序;首席神秘兮兮,鼻子飛;如果妳盡力了,妳會得到青睞的。”絕不是虛名。
在圖的右半部分,有唐太宗坐在臺階中間,周圍是宮女。左邊是三個前禮官,壹個是陸東贊,壹個是翻譯。唐太宗的形象是整個畫面的焦點。作者煞費苦心地生動細致地描繪了它。畫中的唐太宗儀表堂堂,眼神深邃,表情肅穆,充分展現了盛唐明君的風範與威嚴。為了更好地突出太宗至高無上的風範,作者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來烘托表演。第壹,宮女嬌小稚嫩,她們執扇或舉網、側身或直立、或傾向或行走的姿態,體現了唐太宗的恢弘、深沈、穩重,這是壹種對比;其次,陸東贊真摯的謙恭有禮,襯托出唐大宗平和可親的態度,這才是正面的對比。畫面沒有背景,結構從右到左,從近到疏,重點突出,層次分明。
中國十大名畫之壹: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全卷,北宋,張擇端,絹本,淺色。
國畫十大名畫《清明上河圖》的原作,顏色更深,100%忠於原作。
全尺寸:縱向長度:24.8厘米,橫向長度:528厘米。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東角內外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整幅畫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壹段描寫的是郊區風光,低矮的屋檐,縱橫交錯的建築,其間人來人往。
中段以“上圖橋”為中心,還畫了汴河及兩岸風景。中間的大型木橋,形似飛虹,壹般稱為“虹橋”,取名“上圖橋”,是水陸交通的交匯點。橋上車馬穿梭般來來往往,商販密集,行人熙熙攘攘。
後半部分描述了城市街道。城市裏的店鋪很多,大的店鋪都綁著花花綠綠的建築,幸福的大門,小的店鋪只是壹個敞開的棚子。此外,還有公立寺廟。街上行人摩肩接踵,馬匹、戰車、駱駝絡繹不絕。有紳士,有官員,有仆人,有小販,有卒,有轎夫,有車間工人,有說書人,有理發師,有醫生,有算命的,有妳家的女人,有和尚,有淘氣的孩子,甚至有乞丐。他們身份不同,衣著不同,同在壹條街上,卻又忙忙碌碌,喜怒哀樂不均。市內的交通工具有轎子、駝隊、牛、馬、驢車、人力車等。火車、太平車、平頭車等交通工具種類繁多,再現了汴京城市場的繁榮景象。這座高大的門樓名為東角子門,位於汴京內城的東南面。
全圖內容豐富生動,再現了12世紀鼎盛時期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
這幅畫是用筆和膠帶書寫的,色彩淡雅,不同於壹般的界畫,也就是所謂的“不結婚”。構圖采用鳥瞰全景法,真實而集中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角的典型區域。作者采用傳統的手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來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緊而緊湊,壹氣呵成。畫中拍攝的景物大到寂靜的原野,大到浩瀚的河流,大到高聳的城垛;小到船上的人物,攤販上陳列的商品,市場上的文字,都沒有損失。500多字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條理分明,同時也很有趣。
有朱、寬等題字13。在後面的圖片中,有96個方形印章。
中國古代十大名畫之壹:清·然·白寧·駿圖
清然·白寧君圖
縱向94.5cm,橫向776.2cm,帛書彩色長卷。
郎世寧的《百馬畫卷》是清代繪畫的傑作。原帛書長94.5厘米,寬776.2厘米,藏宮內的歐日比托無法觀看。清朝的丁伊走了,清宮是故宮博物院,這樣就可以瀏覽了。此後,付梓的《故宮博物院院刊》在《故宮周刊》上發表,使他聞名於世界藝術界。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幅畫描繪了壹百匹姿態各異的馬在草原上吃草和遊泳。馬或臥或立,或嬉戲或覓食,自由自在地放松和聚散;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郎世寧采用了西方繪畫中常用的風景描寫方法,如先重後輕、先實後虛、先大後小等。,使畫面產生了壹種深遠而空靈的景觀,植物、山水、人物都寫實而精致。整個畫面色彩豐富,構圖復雜,栩栩如生。如畫的馬、人物、樹木、斜坡都應用了光的原理,使形象非常立體;但松針、樹皮、草葉的墨線,石坡的拓片,依然蘊含著中國傳統的技法,甚至連馬、樹幹上的陰影,都是用中國傳統的渲染方法做出來的。這幅畫作於雍正六年(1728),是郎早期的典型作品之壹。
中國古代十大名畫之壹:唐漢聯五牛圖
《五牛圖》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藏。麻紙,長20.8厘米,寬139.8厘米,無郵票。作者是唐朝著名的宰相韓坤。
《五牛圖》(723-787)【唐】長安(今陜西安)人,之子。當時韓幹以畫馬出名,韓坤以畫牛出名,後來被稱為“二韓牛馬”。這幅五頭牛的畫是韓坤畫的最生動的壹幅。五匹健壯的老黃牛被當朝宰相“擬人化”,傳達了關註現實、努力工作的精神信息。
該書問世後,收藏者包括趙構、趙伯昂、趙孟頫、甘龍等名人。在明朝,它幾經易手。清兵入關後,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間,才從民間征集,珍藏於宮中。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故宮,“五牛圖”在國外被搶,從此杳無音信。20世紀50年代,壹位居住在香港的愛國者發現了它。
1950年初,周恩來總理收到這位愛國者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寒的《五牛圖》最近在香港出現,畫的主人開價65438+萬港幣,他出不起。他希望中央政府能盡快出資追回國寶。周總理立即作出批示,要求文化部鑒定真偽,不惜壹切代價買回,並指示派可靠人員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赴香港核實《五牛圖》確為真跡。經過多次協商,最終以6萬港幣成交。《五牛圖》回到故宮,畫面千瘡百孔,殘破不堪。所以官方博物館花了幾年時間才組織專家修復完好。今天,我們終於有幸看到了這幅五牛圖,筆觸細膩,描寫生動,充滿了刺激。它的珍貴還在於,中國古代存活下來的人,大多是花鳥,用牛作畫的人,如此傳神,《五牛圖》堪稱孤品。
中國十大名畫之壹:宋仿顧愷之洛神賦。
宋代羅申府卷軸,縱向51.2cm,橫向1157cm。宋代顧愷之《洛神賦》真跡為27X677cm。
中國傳世十大名畫之壹。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所繪(宋抄),絹本,彩色。
姓名:洛神賦圖(宋墨)
類別:字畫
文物原所有權:原為圓明園之寶。
文物現狀:此畫壹式四份,分別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飛人美術館。
據曹植名篇《洛神賦》記載,《洛神賦圖》是顧愷之傳世佳作。這幅宋本在壹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壹些特點,我們也可以從千百年的距離上壹窺他的筆墨表達。全卷共分三部,曲折細致地描繪了曹植與羅申真摯純真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得當,在不同的時空自然交替、重疊、互換,但在山水描寫中,都表現出壹種空間感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