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4月3日至12年4月2日在莫斯科召開的國際經濟會議對反封鎖禁運產生了壹定的影響。會議期間,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之壹的中國進出口公司經理盧緒章與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名商人進行了廣泛接觸,與英、法、西德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客戶簽訂了貿易協議和合同,總額超過2億美元。同年夏,該公司在東柏林設立了代表處,作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窗口,並開始逐步與西歐國家建立貿易關系。同年65438+2月,中國與斯裏蘭卡政府(舊稱錫蘭)簽訂了第壹個中國與錫蘭關於橡膠和大米的五年貿易協定,即中國每年在錫蘭用27萬噸大米換取5萬噸橡膠。《米膠協定》的實施,不僅為中國換取了急需的橡膠,支援了抗美援朝,而且對打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和禁運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從65438年到0955年,中國進出口總公司開始同時經營對蘇聯東歐的進出口業務,轉向“蘇聯、新西蘭、資本整合、進出口兼營”的軌道,從此業務面向全球。到1957,公司已與日本、印尼等40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家客戶建立了進出口貿易關系,出口金額增至6000萬美元,出口品種增至30多個。七年進口原油654.38+0.62萬噸,各種石油產品700萬噸,天然橡膠60萬噸。既彌補了新中國經濟建設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進口需求,又開辟了國際石油化工進口渠道,為成為石油化工貿易專業公司奠定了基礎。
1998 65438+2月,脫胎於中國中化集團橡膠、塑料、化工及儲運業務的中化國際在京成立,並於次年65438+2月在上交所做首次公開發行120萬股a股,融資9.46億元。2000年3月,中化國際上市。
上市後,中化國際以市場化運作為價值取向。為了貼近石化市場和大客戶,2001年7月戰略南移,總部遷至上海浦東。中化國際堅持向產業上下遊延伸的發展戰略,努力從壹家外貿代理企業向具有營銷能力和穩定盈利能力的綜合服務商轉變。化工物流、橡膠、農化、分銷等核心業務的市場地位不斷提升,客戶覆蓋全球65,438+00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收入超過20億美元。
在良好的公司治理基礎上,中化國際董事會高度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從戰略高度關註業務中的健康、環保、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因素,努力將社會責任理念融入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司作為上市公司,是國內第壹家正式推出年度社會責任報告的公司,在全年中審視自身在社會責任方面的成長歷程,以接受社會各界的廣泛監督,並將繼續以此作為公司工作的重點,從而促進公司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中化國際自2000年在上交所上市以來,以凈利潤復合增長率超過25%的驕人業績回報了股東和社會,連續七年被《財富》雜誌評為中國65,438+000強上市公司。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司治理中心評選的中國上市公司公司治理100強第1名,董事會雜誌、中國董事會網評選的中國最佳董事會第1名。2002年起,公司股票入選上海證券交易所18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