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1912年3月,孫中山在紫金山打獵時,就曾對胡說:“等我哪天死了,我要向中國人民討要這片土地,把我的遺體安放到位。”
孫中山逝世後,根據孫中山遺願,遺體在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暫葬於北平香山碧雲寺,待陵墓建成後再葬於南京。只有在守夜人的認真守護下,我們才能避免事故的發生。
孫中山生前下令葬禮儀式和靈柩樣式模仿列寧的格式,以便人們瞻仰遺容。但孫中山逝世時,蘇聯贈送的玻璃鋼棺材無法及時送達,只好暫時埋在西式玻璃蓋棺中,停放在北平香山碧雲寺的石塔裏。1925年3月30日,蘇聯政府送來玻璃鋼棺材時,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已經下葬半個多月了。由於當時技術原因防腐措施不當,遺體已無法為後人所見,只好掩埋。1925年4月4日,國民黨北平中央執行委員會進行安葬準備工作,選舉張靜江、汪精衛、林森、於右任、戴傳賢、楊叔侃、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葉楚傖、林煥庭、陳去病12人為負責孫中山安葬事宜的籌備委員。
1925 4月18在成都路廣仁裏張靜江的家裏召開了第壹次會議。據記載,從1925年4月18日至1929年6月18日,治喪籌備委員會召開了69次會議,如為孫中山先生的葬禮籌集資金(包括陵墓工程的資金)、征集中山陵的設計圖案、選擇陵墓工程的承包商、設立中山陵追悼會等。早在民國元年(1912),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就曾數次造訪紫金山。1912三月10孫中山先生辭去臨時大總統後,與胡等人到紫金山打獵。他壹看,背有青山,前有平川,氣勢十分壯闊。他笑著對左右說:再過壹天我死了,我要向人民乞求這片土地,把我的遺體安放到位。
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暫時存放在碧雲寺。孫中山早就表示希望百年後葬在紫金山。彌留之際,他仍將安葬在南京紫金山,向家人和病友問安。孫先生有遺囑:“我死後,可以葬在紫金山腳下。因為南京是臨時政府所在地,所以我不會忘記辛亥革命。”靈樞遵照孫中山遺願,暫居北平香山碧雲寺,在南京中山建陵。陳雲鶴的詩《中山陵》中有壹句名言:“人生是壹座屹立的中山陵,我有幸到達妳生命的盡頭”。
按照孫中山的遺願,安葬在南京紫金山,在喪事籌備委員會成立之前,北京市殯儀辦已派林森前往南京考察安葬地。林森回京後向殯儀館做了匯報,殯儀館的代表聯系了段市政府。
4月4日,1925,北京政府秘書處致電南京,督促和江蘇巡撫韓妥善保管。喪事籌備處成立後,首先由家屬和喪事籌備處代表,如林煥廷、葉楚蒼等,實地考察墓址,確定工作順序。(壹)確定墓葬地點;(二)測量墓地;(三)協商圈地;(四)征集墓葬設計;(五)決定陵墓的設計;(六)招標承包;(7)行宮。
4月21日上午,宋慶齡、孫克從上海抵達北京(南京),上午參加南京各界悼念孫中山大會,下午前往紫金山。先去虎山,這是明陵西側的壹座小山,地勢較低,不適合做墓址。然後向東爬到小茅山,途中發現了兩個小坡,都比明陵高。那天我無法做出決定。第二天我又爬了壹次山,從山頂到了小貓的萬福寺。這座寺廟位於中山陵東北的壹個平臺上。從山頂上看,我發現夏紫湖上也有壹個平臺,但面積很小,不適合。宋慶齡說,墓址不要選在山頂,要建在南坡的平陽。實地考察後,她將返回上海。
4月23日晚,治喪籌備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決定派總幹事楊杏佛赴寧進行圈地、勘察和攝影,為立陵做好準備。在中山陵選址和圍封的同時,通過掛獎征集陵墓設計圖案的工作也在積極進行。
5月2日1925,喪事籌委會決定,獎金總額為5000元。
2003年5月65438+3日,殯葬籌備委員會通過了由孫克和負責該項目的建築顧問宋子文起草的《陵墓懸掛獎圖案征集規定》。
5月15日,殯葬事務籌備委員會在報紙上發布公告,要求設計中山陵。《條例》中,殯葬籌備委員會對陵墓的性質、功能、建築風格、建築材料等作了規定:壹是陵墓應體現“特殊性和紀念性”;其次,紀念館和陵墓應方便公眾進入和瞻仰,紀念館外應有可供5萬人舉行大型紀念活動的空地;再次,紀念館的建築風格必須是“中國古風”或“根據中國建築精神創新”;最後,為了建築物的永久保存,要求用石頭和鋼筋混凝土代替磚和木材;《條例》還要求,陵墓建築應當簡樸莊重,不得奢侈豪華。
原定於8月31結束,歷時三個半月,後因海外申請人要求延期至9月15。
截至9月底15,* * *共收到40多份申請設計,全部在上海達州公司三樓展示。9月16日至9月20日,喪事籌備處督促評審顧問在陳列室閱讀評審。評審委員會成員包括所有喪事籌備委員會成員和家屬代表,並聘請四位專家擔任顧問,分別是土木工程師、南洋大學淩鴻勛校長、德國建築師蒲石、中國畫家王壹婷和雕塑家李金發。
9月20日,1925,在上海四川路大洲公司三樓召開喪事籌備委員會及家屬聯席會議,對申請的圖案進行評審。宋慶齡、孫克和夫人、林煥亭、葉楚傖、孔祥熙、陳去病、楊杏佛等參加了會見。前壹天,優秀評估顧問也撰寫了書面評估報告,楊杏佛在會上匯報了顧問的評估結果。大家對壹等獎和二等獎的看法壹致,但對三等獎的看法不同。最後,他們投票通過了獲獎名單:
大獎呂彥直;二等獎粉絲趙文;三等獎:楊希宗。榮譽獎:1。西裏爾·內布斯卡德;2.趙昚;3.弗朗西斯·卡勒斯;4.恩納和弗雷。利文·戈爾登斯塔德;6.Zdanwitch和Goldenstaedt等。
得獎者由喪事籌備委員會通知,落選者每人贈送壹幅孫中山畫像及其作品以表謝意。同時在《民國日報》、《申報》等報紙刊登廣告,公布測評結果。從9月22日到9月26日,展覽公開舉辦五天,每天都有1000多人前來參觀。上海各種中西報紙紛紛發表文章對此進行評論,稱贊陵墓設計懸掛獎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築設計競賽。
9月27日下午4點,籌備和安葬籌備委員會在張靜江位於成都路廣仁裏的家中再次召開會議。經過對和範設計的墓葬形制、規格和估價表的詳細審查和比較,壹致決定采用設計的墓葬形制,並聘請他為墓葬建築師。
呂彥直設計的圖案是警鐘形狀,有“喚醒人們”的意思。紀念館的外觀給人壹種莊嚴肅穆的感覺。整個建築簡潔紮實,符合中國的理念,也符合西方建築的精神。它融合了中國古代和西方建築的精華,符合孫中山的精神和精神。呂彥直設計的中山陵結合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民族風格,如鬥拱、檐椽、券門、倚山屋頂等。同時也吸收了西方建築,如重檐四角堡的方屋,靈堂歇山,莊重簡約,但不創新。尤其是它的全球計劃,更是警鐘長鳴,因此受到評委們的壹致好評。中山陵的建築排除了古代陵墓的神道石刻,保留了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墓室。紀念館後,墓室與紀念館相通,人們可以從紀念館進入墓室瞻仰。
南洋大學校長淩鴻勛在評估報告中稱贊呂彥直的設計格局“古樸蒼勁,最適合陵墓的自然和地形,平面均為鐘形,特別是對木鐸的警示”。
呂彥直被聘為陵墓的總建築師,陵墓樣品的獲勝者呂彥直設計並建造了陵墓。
1929年3月18日,呂彥直主持修建中山陵。中山陵的工程還沒完工,他就因肝癌去世了,年僅36歲。
1930年5月28日,為表彰呂彥直在中山陵建設中的突出貢獻,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通過決議,決定在紀念館西南角地下室為呂彥直立碑,地位和大小不變,作為奠基石。這座紀念碑由捷克雕塑家高奇雕刻而成,上有呂彥直半身像,下有於右任題字:“總理陵墓建築師呂彥直監督陵墓工人過勞死,總理陵墓管理委員會於19年5月28日決定立碑紀念。”壹期工程確定陵墓設計和建築師後,殯儀籌備處開始準備招標合同。1925 19年2月19開標,只有7個競買人,姚鑫最終記住了這個出價。
中山陵是姚喜洲承包的最後壹個工程。由於陵墓工程浩大,需要各種建築材料,往往需要包工頭來支撐,所以沒有20萬兩以上銀子的廠家很難承包這個工程。據姚喜洲自述,他從壹開始就承包陵墓工程,不是為了盈利,而是“帶著壹種信譽觀念、義務和決心”。“鑒定之初,也就是壹個崇拜偉人的觀念,所以被反復刪除,確實無利可圖,和非正常經營不壹樣。”事情就是這樣。姚喜洲修建中山陵,除了辛苦,還損失了1.42萬兩白銀。後來,林森曾對姚說:“先生,這次他為修復丞相陵作出了貢獻,國民政府是知道的......”
根據殯葬準備處與姚辛集建築廠簽訂的合同,陵墓工程於1926 1.05正式破土動工。今年3月12日,是孫中山逝世壹周年。下午3點,紫金山公墓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儀式。雖然下著雨,但仍有約壹萬人,包括三千多名外地人士,以黨員身份前來參加儀式。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代表鄧澤如主持了儀式。葉楚傖作為司儀宣讀了總理的遺囑。鄧澤如發表講話,喪事準備辦公室主任楊杏佛匯報了喪事準備情況。接著,中央黨部代表鄧澤如舉行奠基儀式,揭開事先已被遮蓋的國民黨黨旗,露出基石,並題寫“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十二日中國國民黨為中山陵奠基”。譚的文字和唐的石刻的基石現在被放置在紀念館西南角的腳下。
5月1927後,壹期工程進度逐漸加快。工程師劉夢溪親自駐紮在施工現場監督施工。為了保證陵墓工程的質量,選材十分講究。“所有水泥必須選用壹級馬白和泰山水泥,紀念館內墻必須用灰色意大利大理石保護,繪畫必須在紙筋灰中摻入麻。紀念館和墳墓的地板必須選用白色的意大利大理石,以及那些沒有灰色斑紋的……”鋼筋混凝土中竹節鋼筋的拉伸試驗和砂、石、混凝土的強度試驗由南洋大學校長淩鴻勛、中國工程學會會長許主持。施工的技術要求極其嚴格。每個項目開工前,都要根據詳圖提前做好模型。呂彥直親自審核批準後才能開工。有些事情還得報負責該項目的殯葬籌委會委員林森批準。
陵墓工程壹期工程,包括陵墓、祭壇、平臺、石階、圍欄、石坡等,由巨海耀新基建設有限公司承擔,於1926 65438+10月15開工。壹是炸山填地,追溯到1927。由於軍事影響,交通運輸非常困難。4月26日,喪事籌備處從上海遷至南京。此時國民革命軍收復南京,大局已定。重新定義了分階段完成未完工程的方法。丞相陵的第壹項工程完成於民國十八年(1929)春。接下來就是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柩下葬。二期、三期工程1928,中山陵二期工程招標,經殯葬準備辦公室討論決定,由上海新津嵇康承包。原規劃的牌坊、陵門、碑亭、大圍欄、警衛室都屬於二期工程,但由於種種原因,都保留到了下三期。到6月24日165438,新金吉康在合同簽訂後10天內開工建設。當時國民政府已將南京作為首都,物資運輸比壹期工程方便多了。除了紀念館前鋼筋混凝土擋土墻的細石路面和石階,其余的挖、填、溝都是粗活。因此,第二項工程可按合同規定於1929年春完工。
第三期工程是在孫中山先生安全後開始的。1929年7月,國內幾大報紙刊登了中山陵三期招標廣告。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安葬後,孫中山先生安葬籌備處被撤銷,由“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取代,繼續主持陵墓工程。呂彥直的摯友、建築師李金培、黃譚福等人按照呂彥直設計的藍圖完成了他未竟的事業。
三期工程包括:牌坊、陵門、碑亭、警衛室、大圍欄等建築。經過競標,結果由上海陶福記建築廠承包,以41.97萬兩白銀中標。65,438+0.929年8月底正式開工,民國二十年(65,438+0.931)底全部完工。
1929年7月,陶福記建築廠承包了中山陵三期工程。此時各種建築材料的運輸比壹期工程順利多了。比如陵墓大門、碑亭、牌坊所用的琉璃瓦,都是冬天從廣東裕華公司訂購的。裕華公司被炒後,分三批從廣州運到南京。在首相墓地管理委員會的要求下,財政部除了發放免稅護照外,還下令沿途所有海關進行監管,壹旦陵墓工人使用的琉璃瓦申報裝運,將免稅放行。
然而,第三個項目是巨大的,仍然遇到許多困難。亭子裏的大石碑,牌樓的基座、柱子、橫梁,應該都是壹整塊巨型福建花崗巖。陶福記建築廠雖然是著名的建築公司,但當時的現代化設備並不多,主要靠手工搬運。項目中使用的這些巨型花崗巖的采購和紫金山南坡建築物的建造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從牌坊、碑亭和陵墓大門,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項偉大而艱巨的工程。截止1931,三期工程已全部完工,這標誌著除紀念建築外,中山陵主體工程已經完工。1929 65438+10月14豐安委員會成立。
1929 65438+10月18日,在國民政府會議廳召開第壹次委員會會議,決定在國民政府設立辦事處並開始工作,積極進行各項準備工作,迎接安全。南京市修建了阿英安大道,從下關河上的中山碼頭經鼓樓、新街口、中山門至中山陵,全長15公裏,其中中山門至中山陵壹段,長3公裏,由治喪籌備委員會修建。當年5月,孫中山先生遷址的各項準備工作就緒。
1929年4月23日召開的國民政府,以何為“總理,下有常”。
1929 5月10日下午3點,迎運宣傳專列從南京浦口出發,途經滁州、蚌埠、徐州、崇州、泰安、濟南、德州、滄州、天津等地多時,於5月21日下午6點到達北京。
5月26日1929,屍體從北平運到南京。當時,壹口從美國定制的銅棺材被放置在現在的臥榻雕像下方約5米處。
1929年5月28日,孫中山的靈柩從北平運抵首都南京。經過三天的公祭,6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儀式。
6月1,1929日淩晨兩點,首都南京的萬英大道(現中山路)兩旁已經擠滿了迎接客人的人群。
淩晨三點左右,宋慶齡、孫克及其子女,蔣介石及其夫人,宋子文及其夫人,宋藹齡、巫嵋·莊吉等國民黨中央委員,國民政府成員,喪事籌備委員會委員,迎靈專員,各國使節代表等陸續抵達中央黨部。
淩晨4點,胡為儀式主祭,獅子山炮臺開始鳴禮炮101。然後靈柩搬出大門,由搬運工擡上車。宋慶齡、陳淑英、孫婉、何香凝、宋美齡、宋藹齡等家人及其夫人在靈柩護送下乘坐馬車。
淩晨4點25分,軍號吹響了旗號,靈車出發了。送葬隊伍綿延五六裏,沿途有50多萬人致敬。沿韓盈大道設置了565、438+0松柏牌樓、綠白布牌樓、救援棚。
上午9時20分,靈車緩緩駛向中山陵,在於陵前停下。孫中山先生的靈柩從靈車上下來,移往於陵,搬運工擡起杠桿,走上樓梯。
10: 08,靈柩到達祭祀大廳,停在祭祀大廳中央。玄贊成員玄贊舉行了封安儀式。奏哀樂,三鞠躬,獻花圈,念訃告。譚、、胡、、戴、和蔡元培是牧師。儀式結束後,孔祥熙帶領搬運工將棺材搬進墓穴,並在墓穴中安頓下來。孫中山的親屬、中央代表蔣介石、老代表犬養毅以及各國使節也進入了陵墓。此時,獅子山炮臺再次響起101的禮炮,全國人民停止勞動,默哀三分鐘。
12時,奉安完畢,在祭祀大廳參加儀式的人依次進入墓門,表示敬意。表達完他們的敬意後,他們回到祭壇,所有的人都向音樂鞠躬。最後,宋慶齡夫人帶領孫克夫婦和酒神夫婦關上墓門,奉安儀式完成。
1929 1年6月,國民政府舉行奉安大典,孫中山遺體移葬南京中山。
1929,1年7月,國民政府組織丞相陵園管理委員會,喪事籌備委員會同日撤銷,壹切處理事宜移交丞相陵園管理委員會。
1931年,整個陵墓工程第二次完工,占地* * * 8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