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中鐵十二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發展戰略

中鐵十二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發展戰略

壹、企業定位

通過未來五年的發展,實現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現代企業轉變,將公司建設成為綜合實力在集團公司處於領先地位、具有壹到兩項核心專業施工能力、良好的社會信譽和市場生存能力的優秀企業。

第二,經濟運行體系

適應集團公司-綜合子公司、專業子公司-事業部、分公司的經濟運行體系,進壹步完善公司-項目部、專業公司的二級經濟運行機制。

項目部作為公司的成本中心,僅限於成本範圍內的經濟活動,直接組織實施項目建設和生產的全過程;專業化公司負責特殊項目的生產,這是公司項目管理的壹部分。

第三,管理模式

適應“集團公司重點運作、事業部區域運作、子公司依托工程項目滾動運作”的三級管理體系,積極配合集團公司和各大區域總部承接任務承包,積極發展自身業務能力,依托工程項目滾動運作,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經營策略。

四、施工管理模式

施工生產適應“監督層(集團公司)-協管層(工程總部)-子公司(組織層)-項目部(作業層)”四級管理體系。

公司根據集團公司相關規定,細化施工管理方法和措施,制定操作規程和工藝標準。負責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和技術方案的編制和審查;成立項目組織機構,選派項目經理、項目總工程師等關鍵人員;整合內外部資源,配置生產要素,形成與建設規模和專業特點相適應的建設能力;實施“雙預控”措施,實施過程控制,防範和化解各種風險,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

工程項目部認真履行施工合同,全面實現安全、質量、進度、環保、效益等各項指標。項目管理將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主要體現在項目部的精細化;壹個經理有更多的職位;項目建設逐漸突出專業化;區域發展逐漸成為現實;整個施工隊伍的施工水平不斷提高;項目管理將轉變為固定的合同格式,項目人員相對固定。

動詞 (verb的縮寫)產業結構

主營業務以土木工程為基礎,以鐵路、公路、市政為重點,進壹步擴大水利水電、機場航站樓、城市軌道工程市場份額,加強高、大、難、新、尖、全國矚目的大型項目承包。積極穩妥地走向國際建築市場,努力“走出去”,逐步積累國際工程承包經驗,培養各類生產經營人才。逐步實現承包經營模式多元化,配合集團公司探索實施B0T、BT等承包經營模式。

不及物動詞市場布局

總的來說,要服從集團公司整體市場布局,鞏固公司現有業務區域,特別是華東、華南、西南等已形成滾動發展態勢的區域,擴大以Xi安為中心的西部地區市場份額,以長三角地區為重點,有條件時向周邊國家和地區等海外市場拓展。

七。產品升級的方向和水平

——土方生產:形成大型土方裝車、運輸、整平、壓平、檢驗四套,具備高原凍土、沙漠幹路基施工能力。

——橋梁工程:橋梁施工要保持小組前兩名。保持和提高跨越河流和深水基礎的橋梁、80米以上高度和200米跨度的橋墩的施工能力。橋墩翻模、爬模施工、混凝土連續懸澆施工、鋼桁梁拼裝架設、大噸位(900噸)箱梁預制、運輸、架設已成為常規技術和拳頭產品;打造客運專線和高速鐵路建設品牌。

——隧道和地下工程:隧道建設總量和特長隧道要排在集團內前兩位。應廣泛應用NATM原理,大幅提高圍巖量測、光面爆破、初期支護、二次襯砌等關鍵施工控制和技術水平。應具備瓦斯、溶洞、巖爆、富水、突水突泥、黃土、破碎圍巖、凍土等不良地質條件隧道施工能力,培育8000米以上長隧道施工能力。

——市政工程:重點發展城市輕軌、機場軌道、高架橋、高速公路路面建設能力。

八、機械設備更新和配置

加強現有設備的配套,特別是加大對橋梁、隧道、土方、路面工程的投入。新增機械設備200臺套,固定資產投資2億元,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3%以上。逐步配備高速鐵路系統、運輸和架梁的生產設備,混凝土施工的泵車,路基施工的吊車、布料機和壓實設備,隧道有碴運輸生產設備。有合適的項目時,調配橋梁基礎施工設備。

九、科技發展模式和科技成果研發

科技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走自主創新、模仿創新和聯合創新相結合的道路。發展重點是:32米雙線箱梁制造、運輸和架設技術;耐久性混凝土的生產和應用:整體道床施工工藝及質量控制技術:路基結構沈降控制技術;NATM施工原理在地下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創造性應用,不同地質的相應施工方案,隧道快速施工要點,施工機具創新等。

未來,辦公室應基於網絡開展業務管理和信息交流,逐步實現無紙化辦公,支持異地辦公,實現資源的最大整合,實現政策和信息的最快體現。

X.財務管理模式

建立全面預算制度,實行全面預算管理,不斷提高財務分析預測水平,實現財務會計由核算型向會計管理型轉變,逐步實行單獨的財務會計制度。

在保證項目穩定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將競爭機制引入項目運作,實行競聘上崗。根據項目盈利水平,項目經理實行資產經營責任風險抵押承包機制。有條件的,搞好模擬股份制管理試點。公司作為總承包商收取壹定比例的管理費後,項目管理將自律、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擔風險、公司協調。

全面實施低成本戰略,深化創新項目責任成本管理,努力將成本優勢轉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繼續實施以資產監管辦法為主要內容的資產監管機制,進壹步完善項目第壹經濟責任人離任審計和項目竣工審計,大力推進工程項目定期連續審計制度。

XI。薪酬管理模式

建立薪酬激勵機制。根據集團公司的規定和企業的需要,建立經營者和領導班子成員的年薪制;對項目經理實行績效風險補償制度,對項目部其他管理技術人員實行連帶效應補償制度,對操作人員實行固定(計件)工資制;完善公司機關管理技術人員崗位效益工資制度。公司與項目部實行環環相扣的責任和薪酬聯動。項目部員工的平均工資決定了項目經理和團隊成員的工資收入水平,企業員工的平均收入決定了公司機關操作人員和員工的工資收入水平。

完善薪酬約束機制。建立各級績效評價機制,制定科學的評價指標和體系,評價結果與收入掛鉤。加強薪酬分配的宏觀控制,完善項目部薪酬掛鉤指標和薪酬管理辦法。完善單項獎實施辦法。

完善職工收入保障機制。不斷提高職工收入水平,職工年平均工資增長不低於6%,且不低於同行業平均工資增長水平。關註內部退休待崗的職工,根據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他們的生活費,保障他們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

十二。非企業職能的處置

通過分立、重組、合同管理等方式對輔業進行處理和管理,達到精簡主業、減員增效的目的。按照國有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的要求,前兩年公安和醫院已完成整體移交和減員。根據發展需要,物業管理中心將逐步實行市場化運作,在條件成熟時註冊成為規範化的物業管理公司。

十三。企業文化建設

堅持文化強企育人,註重內部凝聚和外部形象,“十二五”期間基本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建築市場激烈競爭需要,以促進發展為宗旨,以誠信經營為基石,以人本管理為核心,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重點的企業文化體系。實現企業文化與管理的融合,使企業的穩步發展與員工的利益相協調,提升企業文化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為企業的改革、發展和穩定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和保障。

企業文化建設以企業精神文化建設為基礎,精心培育“誠信為本、永恒創新、精品與個性並存”的企業價值觀,廣泛弘揚“不畏艱難險阻、勇攀高峰、引領行業、創國內外聲譽”的企業精神,大力加強企業執行文化、競爭文化、聲譽文化等“十大文化管理體系”的氛圍營造和習慣養成;在完善企業制度文化的基礎上,以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為重點,發揮和運用激勵約束手段,建立健全符合國家法律、市場要求和企業實際的管理制度,實現規範員工行為和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機統壹;著力創新項目文化,規範應用企業文化識別系統,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優化工作生活環境,維護和提升企業聲譽,打造市場優秀品牌。

十四。精神文明建設

堅持和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鞏固和擴大黨員先進性教育成果,著力抓好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進壹步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創建“總公司四優班子”榮譽稱號,為促進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思想政治保證。繼續開展創建“四好領導班子”和黨員“創先爭優”活動,全面爭創“文明單位”或“文明單位標兵”。註重發揮工會、共青團等群眾組織的“三貼近”優勢,充分調動壹切積極因素,促進企業全面發展。企業精神

不畏艱難險阻,勇攀高峰,引領行業,創海內外口碑!解讀:中國鐵建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曾經創造了歷史上的輝煌業績,形成了“逢山必伐,遇水必架橋,鐵道兵前無阻礙,風餐露宿,颶風來襲,鐵道兵前無困難”的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這支支隊將發揚鐵道兵特別能打仗的精神,與時俱進,勇攀高峰,創新新產業,努力做強企業,拓展兩個市場,成就主導產業,世界壹流,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經營理念管理理念:“誠”:對黨和國家忠誠,對業主和用戶真誠,對職工坦誠;“信”:講政治信仰,有必勝的信心,守企業信用;“精”:管理上精耕細作,品質上精益求精,理財上精打細算;“實”:講實際,辦實事,求實效。企業“三標融合方針”:質量、環保、安全並重,目標措施、預控、遵章守法,文明創新,保護生態環境,關愛員工健康,鑄造優質工程,企業價值觀永遠誠信創新,優質產品與個性並存。解讀:中國鐵建的核心價值理念是誠信創新,以誠信為推動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創新為贏得全球用戶的最大智慧;中國鐵建的最高價值取向是創造對人類和自然充滿關懷的建築藝術作品和高素質的員工,精品品格兼備,使建築產品個性化。“做生意,做增值工作”解讀:“做生意,做增值工作”。是集團公司高層領導在企業管理實踐中高度總結和提煉的,是十二局集團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引導集團員工崇尚務實風尚、培養務實品質、發展務實作風。

  • 上一篇: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範本通用版(5篇精選文章)
  • 下一篇:成都平安人壽客戶服務中心地址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