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對中小礦業公司發展的思考

對中小礦業公司發展的思考

張世偉

(河南鑫輝礦業有限公司)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地質工作伴隨著民國走過了60年的風風雨雨。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地質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奠定了資源基礎。得到了黨和國家的充分肯定。

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礦產資源短缺,石油和鐵礦石對外依存度迅速提高,尤其是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已達71%。礦產資源瓶頸日益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最大制約之壹,緩解資源瓶頸是地質勘查工作的首要任務。緩解資源瓶頸制約,必須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通過深化地勘單位改革,解決地勘工作中的矛盾和問題,提交國家急需的礦產資源。

在當前關於地勘改革與發展的討論中,地勘單位如何“戴上事業的帽子,走上企業的道路”,是地質工作者尤其是地勘單位領導幹部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雖然大家都不願意面對,但是真的擺在大家面前,是時候回答了。

第壹,礦業公司是地勘單位改革的較好選擇。

(壹)公益事業與經營活動分離是國土資源行業改革的壹項基本原則。

1998以來,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使地質工作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對地質單位進行了改革。可以分為兩部分:壹是原地礦部地質勘探隊和相關行業部門實行屬地化管理;第二,按照政企事分開的原則,地質工作分為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和商業性兩部分,分別由地質“野戰軍”和礦(探)公司承擔。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作為相對獨立的公益事業,其工作成果提供給全行業、全社會使用。商業性地質工作包括礦產資源勘查、水文地質調查和工程地質勘查,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經濟評價為基礎,實行有償服務和成果有償轉讓。野戰軍已成為壹支高素質、職業化的隊伍,人員精幹且相對穩定,裝備精良,有高科技支撐,偵查與科研相結合,能擔負重大戰略任務,善於打攻堅戰。總體規模約為1.5萬人。雖然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之間、中央與地方公益性地質工作之間、中央與地方公益性地質隊之間還有壹些關系需要理順,但絕大多數地勘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不能劃歸野戰部隊,這是不爭的事實。大多數地勘單位都會從事商業性地質工作。

地質隊這幾年投入比較好,日子過得也比較滋潤。但是,應該看到,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的要求壹刻也沒有停止,企業化管理的改革任務還遠遠沒有完成。《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第十五條明確提出:深化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進壹步落實國務院關於地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推進國有地勘單位改革。地勘隊伍屬地化、企業化體制改革的目的是促進地勘隊伍更好地運用市場機制,更緊密地與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更有效地發揮地質工作的多種功能,全方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雖然改革會有困難和風險,但勢在必行。不改革就沒有出路,倒退也沒有出路。根本之策是用好當前的優惠政策,大力深化內部改革,轉變管理方式和運行機制,打好基礎,創造條件,做好迎接新挑戰的準備。改革遲早要推進。與其被動改革,不如主動改革,主動出擊。但不要因為形勢好而侵蝕改革創新的意誌。

(B)企業的主體是礦業公司。

我局近20年的改革發展歷程值得回顧。20世紀80年代初,河南省有色地礦局圍繞“以地質找礦為重點”的要求進行專業重組,成立了地質勘查、物化探、綜合研究、成礦預測等專業隊伍,形成了延續近20年的現有地勘單位格局。隨著國家經濟體制逐步由計劃經濟轉向商品經濟,再轉向市場經濟,我局地勘隊伍體制也經歷了壹個艱難的探索過程。從簡政放權,解決政企分開的問題,到租賃經營,承包經營,內部管理機制的轉換,地勘單位在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中的主體地位難以確立,使改革顯得蒼白無力,收效甚微。20世紀90年代後期,由於國家任務的大幅減少,地勘工作跌至歷史低谷,大量技術人員為了謀生,紛紛離開地勘單位尋找生計。為了彌補地質找礦資金的不足,該局積極開拓工業找礦市場,發展多種經營,辦了很多我們不熟悉的行業,走了很多彎路。進入新世紀,隨著勘探開發壹體化理念的確立,我們花了壹些精力投資和培育礦業。但這些產業的要素都是按地勘單位進行分配和經營的,產業弱質雷同、經營機制落後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國務院關於地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頒布後,明確了地勘單位體制改革的方向。但是如何推進企業管理呢?選擇什麽模式實現企業化?企業的主體是什麽?又壹次,它就在我們面前。多年來,我們以地勘單位為基本單位,以搞活每個地勘單位為抓手,推進企業改革。實際上,這些地勘單位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按照專業分工、成礦區帶、行政區劃的原則建立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地勘單位的這種組織形式已不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多年的改革發展實踐反復證明,不可能搞活每壹個地勘單位,地勘單位整體推進企業化也不現實。要從搞活整個地勘經濟入手,以局為單位,以優秀資產為紐帶,以優勢企業為龍頭,推進隊伍的組織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因此,只有將適應市場的生產要素從地質隊矩陣中分離出來,以局為單位圍繞主業進行重組,培育能夠帶動行業發展的骨幹和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才能真正實現企業化。實現企業化的主體不是地勘單位,而是產業實體。

經過近20年的企業改革探索,我局逐步形成了礦產勘查、工業勘查施工和服務業的產業格局,市場營業收入已占壹半以上。要實現企業化,首先要確立進入市場的企業主體。2004年,該局通過重組改制,形成了具有壹定規模和實力的產業集團(地礦公司、巖土公司、勘察公司),是企業整體實施的主體。可以說,地礦公司是近20年改革發展實踐的必然選擇。

(3)礦業公司是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實現“致富”的有效載體

目前地勘單位還戴著事業帽,受原有政策束縛。地勘員工的工資只能以國家相關工資制度為準,不能越線。地質工作者與嚴寒酷暑和雨水搏鬥,員工的工資與他們的貢獻不成比例。如果長期走下去,就留不住人才,不利於地礦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增加員工財產性收入是提高地勘員工整體收入的有效途徑之壹,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提高河南有色地勘職工財產性收入有政策依據。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第十九條明確: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收益分配的新機制,為穩定地質人才隊伍創造良好環境。提高河南有色地勘職工財產性收入有具體方法。在2009年的工作會議上,河南省有色金屬地礦局提出“積極探索資本、技術、管理、信息參與勘查開發利益分配的形式和方法,逐步提高財產性收入在職工總收入中的比重。”支持職工以個人資本參與局、隊開辦的經營項目和局、隊改制,享有相應的所有者權利和義務。“因此,礦業公司是實現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完成‘致富’的有效載體。

綜上所述,成立礦業公司符合國家關於地勘單位改革的大政方針,是提高職工收入的有效載體,是我局20多年艱難篩選的結果。

二,礦業公司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成立礦業公司進行經營活動有很好的政策支持。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第十三條明確,完善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機制。確立企業在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與社會資本合資合作,組建礦業公司或地質技術服務公司,鼓勵發展多種所有制的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公司和靈活多樣的勘查企業。規範的礦業公司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和靈活的經營機制。這家礦業公司有壹支活躍、年輕、精力充沛的員工隊伍。

但也要看到,新成立的礦業公司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資本實力不強,潛在采礦權少(幾乎為零),技術實力還比較薄弱,核心競爭力不強。地質工作沒有市場準入證:地質勘查資質證等。

三,礦業公司的發展路徑

(壹)勘探開發壹體化是礦業公司發展的正確途徑。

礦業公司應該如何發展,走什麽樣的發展道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作為從地勘單位分離出來的地礦公司,更多人會給出從事地勘及相關地質技術服務的答案。應該說這個答案是符合常識的:地勘單位從事找礦幾十年,有壹套成型的工作程序,對工作比較熟悉。但是,資源開發是另壹門學科,是下遊產業。以前接觸不多,同時目前發展環境不優,有畏難情緒。

其實勘探和開發是壹體的而不是對立的。勘探和開發是礦業的不同階段。探索是發展的基礎,發展是探索的結果。最近地勘單位自上而下都在大力推進勘探開發壹體化。這是非常正確和必要的。從河南省有色金屬地礦局的實際出發,地質勘查是我們的優勢。在地質勘查領域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過硬的勘查實力,在河南省乃至全國占有壹席之地,這是不爭的事實。另壹方面,發展是我們的“短板”。無論是思想意識、人員狀況還是工作經驗,我們都還不適應。為此,該局從實現經濟“裂變”發展的要求出發,加大推動礦業發展的力度,要求壹隊(所)、壹礦。探索只能解決生存問題,探索是“兼職經濟”,發展可以“裂變”。礦業公司也要轉變觀念,真正樹立“勘探立業”、“發展富民產業”的理念,加快產業結構由勘探為主向開發為主、勘探為輔的轉變,致力於建設不同規模的礦體。

眾所周知,紫金礦業是壹家以黃金為主導產業,勘探、開采、選礦、冶煉、銷售礦產品的礦業公司。5月31日,英國《金融時報》公布了最新的2009年世界500強企業名單。紫金礦業首次成為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第243位。其控股公司遍布中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和8個海外國家。紫金礦業從2000年8月實行股份制改革,到2003年2月在香港上市,再到躋身世界500強,只用了9年時間。紫金礦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開始走上快速持續發展的黃金之路,成為國內外黃金行業中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公司。在談到紫金礦業快速發展的最重要原因時,公司董事長說:對於礦山企業來說,誰擁有資源,誰就擁有明天。紫金礦業的成功在於資源戰略的成功。紫金礦業是勘探開發壹體化的成功範例。

因此,“優化的勘探人才、技術和信息+社會資金(包括其他資金)+優化的開發人才和技術”是礦業公司的理想運作模式。

另外,礦企也要把握好當下和長遠的關系,立足當下,但更要關註長遠。只有立足當前,盡快獲得壹定的經濟效益,才能得到公司股東的支持,有利於工作的順利開展。只有著眼長遠,才能制定出符合公司實際的發展戰略,為公司股東獲得持續回報提供有力支持。成功的關鍵是獲取被占用的資源並有效地開發它們。

(2)不斷培育自己的品牌,形成核心技術。

目前,河南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勘查單位不少於30家。僅河南省就有10家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都在鄭東新區新地大廈辦公(只是樓層不同),都采用同壹個收費標準——中國地質調查局2006版。如果礦業權人在選擇勘查單位時,除了不同的樓層之外,沒有其他的參考標準,如果地質勘查方法沒有自己的特點,方法手段都是壹樣的,那麽勘查項目的取得就是礦業權人電梯選錯號的結果。多麽不幸啊!在市場上,勘探單位不僅需要面對同壹層次不同系統的競爭,還需要面對同壹系統內各勘探單位的競爭。如何讓消費者選擇妳不是因為按錯樓層,而是因為他們的意識形態裏只有妳?只有壹個辦法:創造自己的差異化優勢,打出自己的品牌!深入分析自己單位的基本情況,找出自己的優勢,優化提煉,形成自己公司的獨特見解,然後把這種見解推廣出去,讓礦業權人知道妳與眾不同。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人們總是對那個獨特的單元最感興趣。眾所周知,在我們局,要開展二維地震工作,要找外部合作團隊,我們會毫不猶豫地馬上想到煤田物探隊。就是這個牌子!

大家都在喊,目前沒有好的資源。真的是這樣嗎?以金礦為例,容易開的礦難都可以獲得,如果無從下手,當然找不到資源。紫金礦業這幾年為什麽能占據更多的資源,就是靠技術創新,靠科技創新。他們參加的項目要麽檔次低,要麽難以選擇,技術創新為他們贏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比如貴州水銀洞金礦,壹家外企花了兩三千萬勘探,不敢再做了。紫金礦業解決了卡林型金礦難選冶問題。目前水銀洞黃金金屬儲量68.3t,已成為紫金礦業三大金礦之壹,主營業務成本42.98元/g,遠低於國內其他金礦平均水平。目前,紫金礦業在低品位氧化金礦石、低品位銅礦石、微細浸染型難選金礦石、復雜硫化銅金礦石等選冶技術上取得突破,成功開發利用了多座無法開發或無開發效益的“死礦”,不僅填補了行業技術空白,支撐了紫金礦業各類礦山的發展,同時也為紫金礦業今後控制開發其他低品位難選礦山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準備。這些技術已經成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河南法恩德礦業公司在洛寧縣沙溝銀鉛礦區采用的削壁充填采礦法,為公司盈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依托先進的技術,紫金礦業的發源地紫金山金銅礦的黃金和金屬儲量將被越挖越多!現累計儲量達300t,目前紫金山金礦已成為中國可利用儲量最大、開采規模最大、黃金產量最大、礦石品位最低、單位礦石處理成本最低、經濟效益最好的金礦,也是中國唯壹的世界級超大型金礦!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關鍵技術,包括金剛鉆!

對於中小型礦業公司來說,目前需要培育或掌握的核心技術是采礦權的價值和前景,基本上可以“壹目了然”。

(3)建立和完善吸引人才的機制和制度。

技術來源於人才。人才的競爭直接表現為吸引人才的政策的競爭。但根本的是培養、吸引和使用人才的機制的競爭。人才的市場機制是礦業公司追求的根本目標。要有多維度的人才觀,即多渠道、多角度地發現和使用人才。要有人才流動的觀念,即建立開放靈活的人才流動機制。全力打造人才“蓄水池”。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倡導按生產要素分配(按生產要素的數量和質量及其貢獻率分配)。長期以來,國有企業按勞分配的分配形式基本是工資+獎金+津貼,地勘單位改制的礦業公司大部分分配還是這種模式。由於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以及按勞分配本身的歷史局限性和長期分配機制的弊端,按勞分配無論是工資、津貼還是獎金,都帶有濃厚的平均主義色彩。

在規範化的礦業公司中,必須突破這種傳統的分配模式,積極探索體現經營者責權利統壹、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按生產要素分配形式和方式,不斷調動和激發企業經營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如實行年薪制、股票期權制、科研成果、專有技術、知識產權等要素參與分配。以崗位為參照系,通過以崗持股、以崗換股的動態持股原則,將人力資源要素資本化,從而實現潛在資源的可衡量的現實價值,成功提升企業從人力資源管理到人力資本管理的素質,促進員工與企業基於相同利益的和諧發展。

  • 上一篇:失去中標通知書怎麽辦?
  • 下一篇:博納電影是哪個國家的?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