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磁器口的歷史背景磁器口最早的名稱是白巖場,始於宋真宗鹹平年間(998-1003),因為這裏有壹座白巖寺。
明朝文健四年,文健皇帝朱允炆被他的四叔朱迪篡位,逃出皇宮出家為僧。他在巴渝地區生活的時候,已經在白巖山上的寶輪寺躲了四五年。
世人知道後,將寶輪寺改名為龍隱寺,將白巖場改名為龍隱鎮,因為真正的龍帝曾隱居於此。清朝初年,瓷器在很長壹段時間裏成為龍隱鎮的主要產業。
1918年,當地瓷商集資在該鎮青草坡設立“蜀瓷廠”,遠銷川外。後來隨著技術的進步,瓷器的品種增多,名聲擴大。
在龍隱鎮,最發達的時候有70多個瓷業。民國時期,重慶成為首都。由於水上交通便利,龍隱鎮成為嘉陵江中上遊及沿江支流各州縣農副產品的集散地。市內壹些大商販在磁器口開設分店進貨,出口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洋貨、日用品、五金顏料、陶碗、陶紙、特產煙草等。
磁器口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是重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紅巖文化、民俗文化各具特色。
“壹條石板路,千年瓷口。”磁器口,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被譽為巴渝第壹古鎮,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古建築。
古鎮有古樸粗獷的巴渝遺風,有古風的茶館,有歷史底蘊的碼頭文化;佛道儒教並存的九宮十八廟;有令人肅然起敬的紅巖人抗戰遺址;有獨具特色的川劇大合唱、舞龍表演,有工藝獨特、品種繁多的傳統旅遊產品,有著名的毛血旺、千張皮、椒鹽花生三寶。磁器口古鎮每年都以傳統節日為主線,大力挖掘具有鮮明傳統民俗和豐富歷史文化積澱的紅巖文化、都城文化、沙磁文化、巴渝文化,積極組織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的文化傳承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