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亞斯州的壹塊荒地上選定了新首都的地址,並於1960年從裏約熱內盧遷至巴西利亞。經過科學的規劃設計,新都已經從壹個十幾萬人口的小鎮發展成為壹個擁有200多萬居民的世界名城。如今,巴西利亞的GDP在拉美城市中排名第五,在巴西排名第三。人均GDP是拉美城市中最高的。巴西利亞作為20世紀後建成的世界第壹大城市,沒有歷史遺跡,也沒有大都市的繁華喧鬧。但其充滿現代理念的城市格局、新穎獨特的建築和豐富的藝術雕塑,在1987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巴西新首都人均綠地100平方米,世界第壹。它的開發壹直被政府嚴格控制,城市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安置區”。為了保護“平面”的形狀不被破壞,城內不允許新建居民區,居民盡量住在城外的衛星城。
由於過分強調功能分區,城市中的行政、商業、體育等功能區在節假日顯得過於冷清,缺乏生機和活力,很多設計都有些“好看又不好用”。在巴西人看來,這不是壹個理想的居住城市。巴西利亞絕對值得壹看,但是壹天就夠了。大多數跨國公司的總部都不在巴西利亞,而是選擇了巴西最大的城市聖保羅。許多官員寧願辭職,因為他們不想放棄裏約海灘上的美好生活。
巴西享受了近40年新資本帶來的紅利。新首都建成後,巴西經濟壹度高速發展,創造了奇跡。但是很多問題不是遷都就能解決的。2014年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如懸崖般暴跌,2015年,巴西經濟陷入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大的衰退。面對金融惡化、貨幣貶值、失業增長的嚴峻形勢,迫切需要展開壹場“經濟改革”。巴西總統羅塞夫被彈劾停職180天,裏約奧運會如期而至。巴西利亞作為壹個“文藝青年”,大概是想找個地方安靜壹下吧。
緬甸於2005年6月5438+065438+10月宣布遷都。官方的理由是“仰光是當年殖民統治者確定的首都,不代表緬甸人民的意願。緬甸政府決定遷都賓馬納,是因為這裏位於緬甸國家版圖的中心,輻射能力強,有利於政府行政管理。”外界分析,緬甸遷都是因為擔心美國的攻擊。仰光靠近安達曼海。壹旦被強大的美國海空軍攻擊,就無法撤退。它轉移到賓馬納,依靠周圍的叢林和山脈,進退有據,安全感大大增強,這使它獲得了戰略安全優勢。也有人說政府北遷是為了解決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問題,而相信“風水”的人則認為遷都是遵循天象的安排。
新首都有了壹個新名字:“內比都”。內比都是緬甸古語,意為“首都京都”。內比都位於仰光以北390公裏,屬於緬甸中部。從內比都再往北320公裏就是緬甸著名的古都曼德勒。“內比都”位於八股山和本農山之間的西塘谷狹長地帶,戰略位置優越,北依群山,南靠平川。該市總面積為2,724.75平方英裏,人口為924,608 (2006年)。主要居民是緬甸人。農業和林業是支柱產業。作為“和平之城”,擁有300萬人口的仰光主要是作為經濟文化中心而存在。
然而,緬甸遷都也帶來了諸多不便。新首都的基礎設施建設遠不如舊首都仰光,相關的教育、醫療、商業、交通、生活、娛樂等社會服務設施也不到位。很多政府的中下層公務員還沒有把“家”壹起搬過來,忍受著“骨肉分離”的痛苦;駐緬外交機構大部分仍駐紮在仰光,與緬甸政府形成“孤立”狀態,與緬甸政府接觸、溝通、辦事更加困難;緬甸的外國公司需要頻繁往返於仰光和新首都之間,花費比以前多很多倍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按照規劃,新首都的行政、軍事、商業、生活區將相對獨立,相隔幾公裏甚至十幾公裏。因此,新首都的規劃面積比原首都仰光大9倍,建設至今未完成。最近去過新都的人說,“這麽多年過去了,內比都還是老樣子,冷門,冷清。很多街道都是空的,偶爾能看到幾輛車。去內比都基本是辦公室的事,必須聯系各個部委才能去。”
出於安全考慮,哈薩克斯坦於20世紀90年代將首都從阿拉木圖遷至阿斯塔納。隱藏的真相是平衡全國的生產力分配,打擊俄羅斯族人口占多數的北方地區的分裂勢力,以“扭轉俄羅斯壹個多世紀的殖民政策”,促進哈薩克人向俄羅斯族為主的北方地區轉移。阿斯塔納成為首都後,人口增加了兩倍,目前有75萬人。城市規劃者認為,2030年這壹數字有望上升至654.38+20萬。那裏人口的平均年齡約為30歲。
阿拉木圖的劣勢是離南部邊境太近,城市發展空間有限,而且處於地震帶。然而,雖然阿斯塔納經過多年的建設和大量的國家投資,已經成為壹個嶄新的城市,但那裏的生活成本很高,冬天的氣溫可低至零下50攝氏度。今天,阿拉木圖仍然是哈薩克斯坦的文化和經濟中心,也是哈薩克斯坦最大的城市,人口是阿斯塔納的近兩倍。最近,哈薩克斯坦政府提出了將阿斯塔納建設成為“地區金融中心”的口號。據報道,哈薩克斯坦國家銀行將遷至首都,在哈薩克斯坦的外國公司也被要求在阿斯塔納設立辦事處。然而,遊客認為,政治口號往往不是經濟規律的對手。
韓國建設新行政首都主要是出於安全因素,經濟因素也不容小覷。首爾占韓國國土面積的0.6%,但GDP卻占了21%。大部分中央國家機關,83%的國企,91%的大企業,近50%的全國人口都在這裏,導致房價高,教育資源緊張,交通堵塞。首爾距離三八線只有40公裏,戰略縱深極淺。朝鮮部署了數萬門大炮,壹旦戰爭爆發,城市將變成壹片火海。更何況,總統府、國防部等中央機構都在朝鮮火炮射程之內,而據說在朝鮮火炮射程之外的江南區房價居高不下。
為了解決“大城市病”,韓國各大國有企事業單位也開始向地方分散。韓國決定將國務總理室等16個政府部門和20個附屬機構搬遷至位於中部、距離首爾120公裏的世宗市。世宗距離首爾120公裏,但有時候開車來回要四個多小時。有通勤的公務員表示,“習慣了,但還是有很多不方便。”然而,兩個首都並存,使得許多辦理手續的政府官員和國民長途奔波於兩個城市之間,導致行政效率低下,違背遷都的初衷。
首爾雖然集中了太多功能,但城市病突出。但是,把首都的部分功能遷到其他地方,只是意味著權力中心的轉移,其他依附於權力的功能並沒有被剝離。世宗去年地價上漲15.5%,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新都在首爾的老路上,幾十年後,是壹個充滿疾病的城市。遷都不是解決“大城市病”的唯壹選擇。
遷都不是壹家之事。兩德統壹後,遷都用了近10年。1991年,柏林以18票的微弱優勢擊敗波恩,成為新德國的首都。直到1999年8月25日,德國總理施羅德才按計劃搬進柏林臨時總理府。根據遷都計劃,不僅大量機構將從波恩遷至柏林,許多機構也將搬出柏林,如聯邦行政法院、德國國際發展基金會等。許多人不願意離開波恩。為了解決就業問題,政府還成立了職業交流中心。政府自然積極鼓勵那些願意隨政府流動的官員和工作人員。為了盡量減少其經濟損失,聯邦政府提供了壹系列補貼。
德國遷都是政府努力將原西德和東德融合為壹個國家的重要標誌。自兩德統壹以來,德國政府已向東部地區轉移了約2萬億歐元的資金,但總體來看,德國東部大部分地區與西部地區仍有較大差距。直到現在,德國東部的經濟仍然落後於西部。東部平均失業率為12%,比西部高出近壹倍。人均工資收入只有西方的85%,養老金差距更大。兩地民眾的心理落差才是更嚴重的問題。西德只有48%的受訪者認為統壹利大於弊,而2/3的東部居民認為自己被當作二等公民對待。
看看認真的德國人,近20年都沒有擺平“遷都後遺癥”。不按順序遷都的人,根本不知道這是壹場錢包醜的美麗煙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興趣。壹些小團體為了滿足自己的要求,會放大當前的缺陷,誇大做出改變後的效果。其實他們想的無非是在變化的過程中尋找獲利的機會。至於改變的結果,往往是由社會最底層來承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