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對虹橋SOHO的興趣僅僅停留在建築創作的層面:紮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以壹個具有商業理性和誇張視覺形式的設計,在國際招標中擊敗了包括Morphosis和Snohetta在內的眾多大師,而這也是SOHO中國進入上海的第壹個項目,確實值得關註。從屁股就能看出來,CCDI是真的想拿下這個項目,不僅僅是作為施工圖設計成果,更是為了積累國際合作經驗。進而間接推動更多的設計業務營銷。不幸的是,CCDI輸給了上海院,沒能得到這個項目,我們也失去了很多進壹步研究這個建築的機會。令人不解的是,與上海院相比,CCDI與海外明星事務所的成功合作更是數不勝數(2003年與PTW的國家遊泳中心、2004年與KPF的上海鐘健大廈、2005年與RTKL的深圳華潤二期、2006年與斯蒂文·霍爾建築師事務所的萬科中心、2007年與讓·努維勒的多哈外交部大樓、2008年與OMA的卡塔爾中央圖書館、2009年與NBBJ的杭州體育博覽中心)。作為壹家私營公司,CCDI的服務應該是上乘的,價格也是相當實惠的,但結果很明顯:我們輸了。有什麽問題?是因為我們自己把事情復雜化了。在施工圖招標之初,CCDI就成立了壹個由趙曉君牽頭的小組專門負責這個項目。很快,吳、王海等優秀設計師參與其中,上海地區公司副總裁蔡宇澄自然也參與其中。由於這是壹個公建項目,公建事業部總經理莊魁開始關註。時任上海公建事業部總經理的謝鳳飛安排了公建事業部(上海)副總,而真正被安排主持設計工作的建築師並不在公建事業部,而是上海地區公司三房的蒲女士。此外,公司幾位德高望重的技術負責人,如傅(結構)、毛宏偉(機電)和(建築)都參與其中——事實上,在項目初期,這種參與毫無意義。後來,當我得知CCDI上海整體設計中心的朱常青和錢斌也參與其中時,他們似乎誌在必得,但我感覺差不多完了。.....由於復雜龐大的矩陣式組織結構,我們前前後後用了十幾個總監,卻事與願違,因為每次都是不同的人去見客戶,會引起很大的反感。而上海所只有兩個人(運營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技術負責人是蔣世峰先生,他兩年前離開了CCDI。江總的風格還是壹樣,笑著對我說:“沒想到這次打不過妳。”
上一篇:在環保技術方面主要做什麽?下一篇:查看7月5日高管集體辭職的上市公司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