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財務管理職能:財務決策、財務規劃和財務控制。財務管理目標相對穩定,層次分明。財務管理的總體目標:實現利潤、每股收益、股東財富和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2.利潤最大化的六大缺點:沒有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未能有效考慮風險問題;沒有考慮利潤和投入資本之間的關系;不能反映未來的盈利能力;短期財務決策行為;可能存在利潤操縱。
3.每股收益最大化的弊端:不考慮每股收益的時間和持續時間;缺陷二:沒有考慮每股收益的風險;缺陷三:無法克服短期行為。
4.股東財富最大化的優勢:考慮了時間價值和風險因素;克服追求利潤的短期行為;反映了資本和收入之間的關系。
5.風險分類:從個人投資者的角度:公司特有風險和市場風險。從公司的角度來說:業務風險(本質上是銷售風險)和財務風險(本質上是償付能力風險)。風險決策類型:確定性決策、風險性決策和不確定性決策。
6.風險度量方法:概率分析法。概率分析:是通過研究各種不同變化幅度的不確定因素的概率分布及其對項目經濟效益指標的影響,來判斷項目的可行性和風險性以及方案的優劣的壹種不確定性分析方法。
7.成本行為:指成本的變化與業務量的變化之間的內在聯系。成本按性質分類: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
8.盈虧平衡點:又稱盈虧平衡點,是指企業達到保本狀態時的業務量。盈虧臨界分析是本量利分析的延伸,旨在進壹步把握企業的利潤結構和經營業績。表現形式:保底銷量,保底銷量。
擴展數據:
財務管理學科的發展;
財務管理是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在作坊和作坊的手工業生產模式下,財務活動相對簡單,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合二為壹。
工業革命後,尤其是19年底信托出現後,企業的財務活動變得復雜起來。制定投資計劃,籌集經營資金,對外提供財務信息,分配利潤,構成了企業管理中壹項獨立的職能:籌集、使用和分配資金。單獨履行這壹職能的工作就是財務管理。
早期的財務管理側重於籌資。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後,西方企業經營者看到了只重視資金籌集管理的嚴重缺陷,在財務管理中采取了許多措施加強對資金使用的日常監督和控制,財務管理發展到以監督為核心。
二戰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競爭的加劇,資本主義企業的財務管理逐漸轉向事前控制,在企業管理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財務控制體系。與上述發展過程相適應,財務管理也經歷了以資金籌集、財務監督和全面財務控制為主要研究內容的三個不同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