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為什麽創業如此艱難——我們如何學習商業?

為什麽創業如此艱難——我們如何學習商業?

當今時代,商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無論經濟、科技、娛樂、消費還是政治,都離不開商業的影響力。公司就像構成商業世界的原子壹樣,無時無刻不在定義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在這個前所未有、瞬息萬變的新商業時代,每個人都需要新的智慧來理解、面對和駕馭生活。正因為如此,在以後的文章中,我會分析壹些與我們生活最密切相關的最重要的公司、行業和商業人物,壹起探討他們的脈絡和前世。

在開始商科探索之旅之前,我想借用張曉宇老師的思路,談談商科學習中哪些事情不要做。我會努力擺脫壹些觀念,比如壹些常見的誤解,對商業不合邏輯的想象。最後我會說我們應該做什麽,商業的原則和理念應該是什麽。最後,我希望妳能把這些原則和想法帶到妳的生活中,並終身享受。

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說這裏的物理是什麽。

人類歷史上物理研究的壹般過程是這樣的:首先要有對客觀世界的觀察。比如壹個蘋果掉在頭上。當然,很多時候這種觀察是重復的,也正是因為它的重復出現,我們才會關註這種現象;然後基於對客觀世界的觀察,開始總結規律,嘗試用各種方式去描述壹個現象。比如我們總結了萬有引力定律。很多時候這個規律是用數學來表達的;之後就是驗證部分了。所謂科學精神,很重要的壹點就是實證精神。簡單來說,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對客觀世界提出各種解釋,甚至總結出規律,但妳總結的是否正確,還需要實踐來檢驗。

所以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後,物理學家會通過各種實驗來驗證這個定律是否正確。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可以參與驗證。壹旦真正還原了正確的實驗結果,這個規律就被認可了。如果未來觀測到新的現象,不符合現有定律,科學家會嘗試提出壹個新的定律,比如相對論,重復剛才的整個驗證過程。

現在讓我問妳壹個問題。為什麽要學理科或者商科?這是壹個很大的問題,可能很難全面回答,但我覺得至少有壹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我們學習科學或者商科,希望用它們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我們學習空氣動力學和流體力學,通常是為了制造飛機、汽車和輪船。學化學是因為我們可以制造更安全更容易的塑料,讓生活更方便。那為什麽學商科?除了我們的好奇心,我們還希望看到商業中的各種現象,學習各種規律,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最終為我所用。

然而,雖然商科和物理都在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但它們有壹些本質的區別。學習物理的過程是:觀察世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它包含了關於我們這個世界的兩個基本邏輯:壹個是因果的嚴格規律,壹個是規律的可重復性。

什麽是嚴格的因果律?說的是凡事皆有因,是因導致了結果。因為蘋果是存在的,妳把它扔到了天上,所以它掉到了地上。如果蘋果不存在,或者妳沒有扔,那麽蘋果落地的結果就不存在。換句話說,只要妳把所有的初始條件集合起來,把這個物理過程執行壹次,結果就是必然的,從初始條件到最終結果是壹個非常無縫的過程。我相信妳能管理好號角軍隊。

那法律的可重復性是什麽?簡單來說,任何人站在地球上,隨時向上扔壹個蘋果,肯定會掉到地上,而且結果是可重復的。不管是幾百年前牛頓扔的,還是美國總統扔白宮的,還是我扔的,都沒什麽區別。換句話說,法律之所以是法律,是因為它能預測未來。所以,壹旦妳有了萬有引力定律這個武器,妳就可以以極大的勇氣和信心告訴人們,如果妳現在把壹個蘋果扔上去,它壹定會掉下來。結果是非常確定的。這兩個邏輯可以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習以為常的兩個邏輯。我相信很少有人會告訴妳這麽壹個基本的東西。可以想象,沒有嚴格的因果關系和規律的可重復性,整個科學大廈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壹個規則不能重復,那就不能稱之為規則。

回到真正的主題,商業:

張小玉老師說,學商科的首要原則是不要把商科當成物理。本質上就是說我們在學習商業,分析公司,總結各種商業理論的時候,要有壹個清晰的意識。也就是說,科學大廈的兩個重要基礎——嚴格的因果關系和規律的可重復性——在商業世界中並不完全成立。換句話說,千萬不能認為商科是壹門科學,更不能把學習商科當成壹門研究科學。

在千千,任何商業活動都會受到成千上萬個因素的影響。作為壹個觀察和分析商業的人,當然要盡力去總結,去發現規律,去借鑒,但是切記不要把商業當成物理。我們不可能按照物理定律來概括商業,我們希望按照原樣重復很多次。其實這也是商業的魅力所在。它總是在發展變化的,沒有壹個規則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能夠保證成功。

第壹個原則,從本質上講,就是商業不是壹門嚴格的科學,不能像學物理、學化學那樣去研究商業,不能認為有什麽不變的商業規律。嚴格的因果關系和法律的可重復性在商業世界中並不嚴格存在。第二個原則是因果關系。學習商科,要避免三種歸因謬誤:壹是簡單歸因,二是過度解讀,三是因果倒置。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把阿裏巴巴的成功歸結為創新商業模式的成功,把騰訊的成功歸結為產品文化的成功,把百度的成功歸結為頂尖技術的成功,就犯了簡單歸因的錯誤;為了避免簡單歸因的錯誤,我們深入思考,BAT這麽強大的產品是怎麽上來的?他們的成功秘訣是什麽,使他們能夠創造這種產品?是他們在挑選員工的時候特別挑剔,特別註意保護公司文化,還是有什麽特別的培訓機制?壹旦開始思考這些問題,就會走進“過度解讀”的陷阱;很多人並不了解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壹些細節,但在分析這些成功的企業時,往往會把企業的成功歸結於產品文化、對細節的追求,甚至是企業總部大樓的設計,這其實是因果倒置。

王老師打了壹個比方,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有時候,企業就像壹部快速上升的電梯。電梯裏,有的人靜靜的站著,有的人倒立著,有的人轉圈跑著,最後電梯到頂樓的時候,大家都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讓這部電梯上來的最重要的原因。但事實上,這與事實相去甚遠。其實我在研究分析企業和公司的時候,也經常有這種感覺。人是喜歡因果的動物。很多時候我們希望找到壹些竅門和秘密,這樣我們就可以重復我們的商業成功。但是這種盲目歸因的傾向也會誤導我們學習商業,分析公司。

在學習商科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的歸因是極其草率和不理智的。我們有時會把原因簡單化,有時會過度解讀,有時會把因果顛倒。無論是公司的CEO,還是我們自己,不斷鍛煉自己的歸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們在學習業務、分析業務中會獲得的重要能力。

妳應該還記得小米公司在幾年前非常火爆的時候提出了壹個口號“專註、極致、口碑、快”。我很喜歡這個口號。當時很多分析師用這七個字做了很多文章。但是妳可能註意到了,這兩年小米的發展遇到了壹些問題,整個企業的速度也慢了下來。已經沒有人再提這些七字標語了。但是,難道因為小米發展慢,我們就應該“不專註,不偏激,不口碑,不開心”嗎?顯然,這也是錯誤的。

小米本身給了我們三個非常重要的啟示:

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任何概念都是高度抽象和模糊的。正如雷軍所說,“專註”和“極致”其實是對復雜現實的高度概括。而壹旦我們對客觀世界做出這種概括,就會失去很多信息。比如在企業中“專註”很重要,但是什麽時候專註,多大程度的專註叫專註,專註多久合適?比如小米也做了很多投資,打造小米生態鏈企業。這種行為是不是不專註?同樣,“極致”也有這個問題。更多的極端是極端,在什麽方面是極端,為了極端而忽略代價是否可行?在壹個口號或壹組概念中,為了表達簡潔,這些問題不得不被忽略。當然,這個概念和口號也有它的作用,比如它可以讓我們很快理解和記住壹些東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很方便,但概念本身必然有其局限性。這是我想說的第壹個方面。

第二,由於概念往往高度抽象,當我們理解概念時,往往會陷入壹個經典的思維誤區,這也是美國投資家沃倫·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孟格經常提到的壹個概念。說的是當我們腦子裏有壹個概念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的去尋找支持它的證據。比如,當妳知道“專註、極致、口碑、速度”的時候,妳在看很多公司的時候,可能會想把這些概念融入進去。看到老幹媽的時候我就想,老幹媽很專註,這麽多年只做辣醬,已經做到極致了;我看到順豐的時候就想,它的口碑好,服務也非常快,所以能受歡迎。雖然這些說法是真的,但它們大大簡化了壹個公司的成功。因為沒有壹家公司是因為口碑差而成功的,也沒有壹家公司是因為產品特別難用,服務不到位而成功的。所以如果我說順豐成功是因為口碑好,服務快,那就沒什麽意思了。當我們腦子裏有了壹個不完整的概念,又找了壹些事實來壹次又壹次的證明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最終會陷入真正的深度思考。

第三,壹旦陷入對概念的執念,往往會產生掌握武功秘笈的錯覺。看來如果能實現壹些口號和理念,就壹定能取得壹些成功。但事實上,現實總是更復雜。就像我們之前說的,商業中沒有必勝法則,有時候成功者本身的歸因也不壹定準確。

這也是商業的魅力所在,因為它不是永久的,而是壹直在變化發展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取得自己的成功,或者至少通過觀察和研究獲得很多新的知識。

所謂“不要站在原地”有兩層意思。第壹個層次是時間維度。此刻不要看歷史,用現在的眼光去評判過去發生的事情。而是要努力回歸歷史情境;第二個層次是空間維度。不要只是站在外面猜測壹個公司或者壹個企業家在做什麽,做什麽決策。而是要盡可能深入到公司,深入到創業者的內心,去感受他們那壹刻所做的決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商業。只有在時間和空間上不斷的觀察和轉化,才能最接近商業的本質。

可以想象,如果我們在拍壹部精彩的商業傳記片,導演壹方面要還原當時的真實故事,另壹方面要走進關鍵人物的內心。其實學商業和拍電影很像。

只有理解了這四個“不要”,妳才能真正理解為什麽即使妳讀了無數的案例,繞過了失敗案例中所有錯誤的東西,擁有了成功案例中所有好的特質,妳也未必能創業成功。歸根結底,就是三個字。不確定性,商業和歷史都壹樣。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概率隨機事件,而不是簡單的因果規律。那麽,既然看這些案例沒有意義,為什麽還要學商科呢?商業研究到底是什麽?

所謂“歸納過程”包括兩個方面。壹個是歸納,壹個是過程。這裏的歸納其實取自壹個邏輯概念“歸納”。我們之前說過不要把商業當成經典物理,但是它們有壹個共同點,就是使用歸納法。歸納法是指通過對客觀世界的反復觀察,試圖總結規律的壹種研究方法。例如,某些材料(金、銀、銅等。)之前都被發現導電,所以有個猜測:是不是所有的金屬都能導電?這是壹個歸納。之後,科學家根據這種歸納試圖證明或反駁這壹猜想,從而完成了壹個繪制物理規律的過程。

在商業書籍《創新者的困境》中,對這壹現象進行了經典的總結。它總結了壹套關於小初創企業如何獲得自己的壹席之地,甚至顛覆大公司的商業理論。這本書得到了根本不喜歡看商業書籍的喬布斯的高度評價,理論很受歡迎。所以我們在看待商業的時候,這種跨越時間、空間、行業的歸納確實是要反復做的事情,這也是本文的核心使命之壹。

但我在這裏更想強調的是,我們必須明白,歸納的過程比歸納的結果更重要。我們在做這些概括的時候,要保持壹個清醒的意識,那就是雖然我們總結了這樣的規律,但它們並不是壹成不變的,甚至有可能在未來的某壹天被證明是錯誤的。所以,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過程比具體的結論更重要。這就是歸納的過程。

首先,商業世界和天氣壹樣,也是壹個復雜的系統,有很多關鍵因素。任何微小的擾動,就像巴西的蝴蝶扇動翅膀,都可能在另壹個地方引起巨大的風暴。這是壹個混沌系統,小因素變化的結果大不相同。但同時,我們不要忘記壹件事。那就是,雖然我們很難預測明年早上8點北京的具體氣溫,但我們當然知道壹定在壹定範圍內。比如壹定不能是50攝氏度,也不能是零下20攝氏度。換句話說,雖然準確的天氣預測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氣候”確實是可以預測的。在某個地區,氣候是有規律的、可預測的、可感知的。

商業的規律也是壹樣——雖然我們無法準確做出具體的判斷,但有些規律和邏輯是可以感知和總結的,也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當然,在使用任何定律時,我們都不能忘記,我們只是試圖在壹個混亂的系統中找到秩序。哪怕能總結出壹些規律,收獲壹些心法,也應該很滿足了。俗話說:沒有人征服過高山,只有感激高山讓我們攀登。面對商業,我們也應該有這份敬畏——這是壹個非常復雜、多元、不確定的地方。作為其中的壹員,我們應該以平和的心態去努力尋找壹些規律。

最後,學習商科的過程其實也是壹個自我觀察的過程。所謂“自我觀察”,是指我們在商業歷史中如何看待自己和人性。因為慢慢妳會發現,所有的商業史,公司史,甚至金融史,貨幣史,娛樂史等等。最終都是人類歷史。歷史總是在重演,卻又常新。本質上是因為人性始終貫穿著,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觀察自己。所以在學習商科的時候,要能夠從兩個層面來觀察自己。

壹、商科鍛煉的學習應該是多維度分析思考事物的能力,同時跳出各種思維誤區。商業世界就是這麽復雜,但正因為復雜,反過來也給我們提供了優秀的案例和素材。讓我們去觀察,去理解,去聯系現實世界。在真實的歷史中,是壹次難得的磨練自己思維能力的機會。

第二點,也是我經常強調的壹點,學習商業就是學習生活本身。如何獨立思考,如何與人溝通,好朋友好夥伴有什麽特點,如何與人競爭,如何在關鍵時刻做決定,如何改變自己的人生歷程,如何激發最好的創造力,甚至應該是什麽樣的消費態度...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商家和公司說的。

所以在觀察和研究商業的同時,我們也在學習生活的智慧。如果妳能最終明白,商業就是生活,就是對我們自己的壹種反思,妳就真正抓住了商業的本質。

  • 上一篇:曾經國內最大的應用商店,最終被賣掉了。豌豆莢是怎麽衰落的?
  • 下一篇:丹陽有多少皮鞋廠?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