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5438+2月20日電(記者強曉玲)65438年2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從“小Q”黃酒到“邵昕”——千年古城的產業轉型》的報道。
提起紹興,很多人會想到魯迅寫的壹碗黃酒。
其實,梳理這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古城的“工業史”,除了米酒、珍珠、紡織印染這些有著深厚人文內涵的經典產業,還有化工、金屬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甚至還有面臨全球競爭的新興產業,其中涵蓋芯片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全產業鏈的“邵昕”無疑是最大亮點。
數字顯示,2020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浙江兩大產業紹興集成電路和高端生物醫藥逆勢增長,數字經濟產值增長27.5%,生物醫藥企業產值增長7.5%。
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說,多年來,紹興著力打造“3+2+4”現代產業體系——3是紡織、化工、金屬加工三大重點傳統產業;2.黃酒和珍珠是兩個歷史經典產業;4是四大新興產業: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現代醫藥、新材料。“2019,紹興用全國八千分之壹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六千分之壹的GDP。”馬衛光說,紹興作為浙江省在“騰籠換鳥”工作中獲得“七連冠”的城市,是中國和浙江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壹個縮影。
“祖宗範”也要正氣,要創新。
起源於中國的黃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壹,紹興黃酒無疑是國內外最著名的。其中最具特色的花雕,又名“狀元紅”、“女兒紅”,文化底蘊深厚,寓意美好。
黃酒行業,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紹興的“祖飯”。但黃酒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卻有些尷尬:2016年,壹項調查顯示,在“近三個月的飲品”中,紅酒和啤酒分別以60.9%和58.0%占據第壹梯隊,白酒以38%占據第二梯隊,黃酒以19.6%位列第三梯隊。
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這個有著千年口碑的行業走向沒落。我們做什麽呢紹興人意識到“祖飯”要正氣,要創新。
不久,紹興黃酒集團與高校合作成立“古越龍山創新實驗室”,取樣建立數據庫,利用大數據分析進行數字化酒體設計,提升黃酒品質。紹興黃酒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白紅介紹,公司推出了黃酒奶茶、黃酒冰棍、黃酒冰淇淋等壹系列包裝不同、口味各異的時尚“小Q”黃酒產品。、“以排長隊為代價,吸引很多年輕人嘗試壹點詩意。”
“舊瓶裝新酒”之後,紹興通過創新品牌營銷、壯大酒莊產業、融合文化旅遊、打造黃酒小鎮,打造了“世界葡萄酒產區、中國黃酒之都”的產業形象。
除了黃酒,珍珠也是紹興的壹個歷史經典產業。紹興市經信局局長何建剛表示,“隨著珠寶設計、營銷、展示開發能力的不斷提升,紹興正從‘珍珠’走向‘珍寶’,向世界級珠寶加工貿易中心邁進。”
在壹個紗線上做大文章。
"我最好從壹個故事開始。"在紹興針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的壹間不大的辦公室裏,副總經理陶手裏拿著壹個粉紅色的紗球,演示著企業如何從勞動密集型升級為科技智能化。
“過去,我們直接給奶酪染色。為了上色均勻,需要大量的工序和人力將紗線松開,然後通過壹系列工序上色。工藝復雜,人工成本很高。”陶解釋說,後來通過流程再造管理,紡紗原料先染色再紡紗。僅這壹項技術改造,“原來10人的工作量,現在只需要兩個人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周國成立於1988,是紹興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見證者。
改革開放以來,紹興的印染、化工等行業不斷發展壯大,也讓生態環境不堪重負。分紅後,企業效率提升乏力。為保護環境,提高印染化工行業效益,紹興先後通過“整合集聚壹批、退出淘汰壹批、兼並重組壹批”,完成了不同區域的集聚升級。
集聚效應明顯。2019年紹興印染、化工行業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達到13.7%、17.2%,遠高於紹興工業平均水平。何建剛說,“今年6-6月,即使在疫情影響下,印染、化工行業工業增加值仍保持正增長。”
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政府積極引導推動,同時註重激發企業自身的創新活力。
近年來,周國每年投入1000多萬元用於技術改造、廢氣和廢水的收集和處理。通過不斷的技術升級,僅原料染色工序就“減少了50%的人力和70%的工業用水。”2017,周國被紹興市列為印染行業首批綠色標桿示範企業。
如今的柯橋是中國輕紡城,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全的紡織品集散地。每年全球近1/4的紡織產品在此交易,銷售網絡覆蓋全球192個國家和地區。"搬遷是壹次傷筋動骨,也是壹次脫胎換骨."陶說,再造了“壹張白紙”,周國成為集印染技術、新材料研發為壹體的綜合性現代化企業集團。
“我們的紗線染色不再是普通的紗線染色。通過在這種紗線中加入高科技原料,使其成為具有多種功能的新型面料的原料。比如透氣保暖內衣面料,比如具有輕薄、排汗、抗紫外線功能的運動服面料等。,我們已經是優衣庫、ZARA、H&了;m”等壹些國際知名品牌的面料供應商,陶手裏拿著紗球,眼裏有光。
“邵昕”已經遍地開花。
“這麽說吧,我們現在做的其實就是自主研發的‘中國芯’。”
紹興郝偉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是郝偉集團上海威爾半導體有限公司在紹興越城區集成電路工業園的全資子公司。R&D的導演李洪亮,在簡潔而又“有科學氣質”的辦公室裏也很簡潔。
“這符合我們的氣質。上下遊產業鏈非常完整和集中,效率高,服務到位。園區的產業文化氛圍很好,特別適合我們創業公司的孵化和發展。”李洪亮解釋了“郝偉集團”落戶紹興的原因。
李洪亮講的是上下遊產業鏈。毋庸置疑,他們都是國內芯片領域的“大咖”公司。如今,紹興集成電路產業園不僅引進了集成電路設計頭部企業豪威科技、SMIC、中國晶圓代工頭部企業長電科技等項目,還帶動了全產業鏈項目集群的建立。目前已吸引集成電路相關項目70多個,總投資2000多億元,儲備項目30多個,總投資6543.8+050多億元。
上世紀80年代,原位於甘肅的871工廠(後更名為華月微電子有限公司)落戶紹興,讓紹興與集成電路產業結下了不解之緣。何建剛介紹,871廠原是國家集成電路發展五大支柱企業。“871工廠的到來,為紹興營造了良好的產業氛圍。隨後,浙江華月芯電子有限公司、紹興光大芯微電子有限公司、紹興芯谷科技有限公司等集成電路產業企業相繼成立。”尤其是2065438+2008年3月,SMIC落戶越城,紹興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更是如虎添翼。
2019年5月,紹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創新中心建設被寫入長三角區域壹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同時,紹興集成電路產業平臺入選浙江省首批“萬畝千億元”新型產業平臺。
並且,通過引進張江生物等壹批龍頭企業,建設格力藥業、德啟藥業等壹批創新型醫藥企業,以及細胞、糖工程生物醫藥項目等壹批高端項目,紹興濱海新區高端生物醫藥平臺入選浙江省第二批“萬畝千億”新型產業平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