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鐵,6年前被稱為“立體快巴”,是宋有洲發明的,但中國專利信息查詢網站上沒有這個專利名稱。據宋有江(據說是宋有洲的弟弟)介紹,巴鐵科技項目的專利名稱是“寬體高架電車”。然後,我發現:
2009年5月,申請人為中聯運(北京)立體快巴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申請類型為發明專利,案件狀態為:駁回。為了理解順暢,我們先來學習壹些專利知識。
有三種常見的專利類型:
第壹種是發明專利:需要經過初步審查和實質審查兩步,技術含量最高,審查周期2-3年;
第二種是實用新型專利:只需要初步審查,技術含量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發明,幾個月就能審查完畢;
第三種是外觀設計專利:顧名思義,主要是關於外觀的改變。
發明專利的駁回無效是指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審查過程中,因其存在實質性缺陷且缺乏授權條件而作出不授予專利權的決定。(參照專利法實施細則)
也就是說,宋有洲的“立體快遞巴士”申請發明專利失敗。
根據百度對宋有洲的介紹,宋有洲擁有50多項專利(360詞條顯示200多項介紹)。在“中國專利信息查詢”系統查詢後,宋有洲署名的“發明專利”有7項,其中目前有效的只有2項;此外,還有40多項“實用新型”專利記錄在案,如空氣過濾門窗、醫用或防護性過濾口罩、便攜式微米顆粒防護頭盔和過濾式過濾微米顆粒防護頭罩。
雖然宋有洲發明了口罩和防護頭盔,但我非常懷疑他能發明尖端科技。
隨著巴鐵事件的發酵,宋有洲接觸到的只有小學文化。宋有洲接受采訪時說:“作為巴鐵的發明者,我只是提出了壹個概念。具體的技術和研發都是各個領域的專有人才和團隊在做,而不是我壹個人。所以,質疑我的學歷和我自己是沒有意義的。”
不管宋有洲怎麽說,最後巴鐵的專利還是沒有通過,但是根據當時的申請記錄我們可以看到巴鐵的技術是什麽。
說真的,這真的不是龍門吊嗎?
壹毛錢也壹樣。
可能“動力系統”、“驅動系統”、“制動系統”都無法在圖中顯示出來。旁邊的專利介紹裏“電力系統是通過連接導線和外部電源線連接的”,我怎麽覺得這是被我們淘汰的有軌電車的運營模式?
這個“技術”最大的亮點是對車輛結構的介紹,可以用壹句話來概括:“大車下面可以坐小車”。
在“寬體高架有軌電車”專利送審過程中,宋有洲也沒閑著,他去了上海。他想找權威機構認證,以增加自己“新技術”的說服力。
2009年,他找到上海交通大學汽車研究所的張建武教授,請他對自己的“立體快速公交”項目進行評估。張教授接手,於凡和兩位教授分別演示了車輛和基礎設施。2010發布結果:從車輛本身來看,立體快巴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可行性“基本可行”。
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張建武表示:“基本可行性有很多前提條件。比如要保證巴鐵的16電動輪骨同步運轉。”換句話說,當時“立體快巴”的技術並不完善。
當時還邀請了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所的沈剛教授。在他看來,這僅僅是“為了創新而鬼混和創新”。並表示整改後快車仍可運行,但只是作為觀光車,放在景點更新穎有趣。不可能是適合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
然而,就連這份水到渠成的可行性報告,後來也差點被否決。當宋有洲拿著這份報告多次證明自己的“新技術”時,上海交大表示,我們學校不承認這只是部分教授的個人行為。
好吧,先不說他有沒有像傳言的那樣花錢,2010把“立體快巴”推上了風口浪尖。因為,美國人是來火上澆油的。
2010年,“立體快遞巴士”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2010年50大最佳發明”,策劃人是奧斯丁·拉姆濟。美國人總是很有品位!美國人可能只是看了壹篇無足輕重的文章,但大洋彼岸的新聞媒體卻是熱血沸騰。“中國自主研究”、“民間科學”、“不再擁擠”的標簽和現在的差不多。
之所以受到美國的關註,是因為2010年7月,宋有洲在yomi乘坐立體快車去參加央視主持人王利芬的壹個節目。這種引人註目的交通工具立刻引起了人們的註意。後來參加13北京科技博覽會,說要在北京門頭溝建設189 km立體快速公交軌道。
顯然,這個計劃被無限期擱置了。
像這壹次,在壹系列問題被拋出來之後,比如怎麽拐彎,怎麽高空過橋,因為公交車太重怎麽載客,紅綠燈,車下的車怎麽轉彎等等,我們發現這些問題根本解決不了。快速公交是YY的產物,他是壹個不懂工程的理想主義者。
宋有洲的計劃和他的快車被束之高閣,原本打算大幹壹場的深圳華士未來停車設備有限公司(宋有洲為法人代表)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質疑中,隨後公司被註銷。
巴鐵出生了,然後我覺得有點熟悉...
巴鐵?搞什麽鬼?是“公交高鐵”。
“這是中國自主研發的高科技產品,還在《時代》雜誌上發表過,比美國技術先進。據說馬上就要上路了。”媒體是這麽說的。所以群眾被忽悠了。
2016年5月的壹天,“巴鐵”突然在媒體上爆了。而且連續爆發。在5月19第十九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上,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攜“巴鐵”項目亮相博覽會。
這壹次,主角換成了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公司註冊法定代表人為朱紅斌)事實上的董事長白誌明。
這個所謂的“巴鐵”也是白寫的。在壹次演講中,他提到:
“巴鐵”這個名字是我起的。為什麽叫巴鐵?這是壹個將城市公共汽車與軌道交通相結合的項目。新的城市軌道交通符合國家新的產業政策。壹個是電動車,壹個是軌道交通。
另外,我們之前做過壹段時間的金融,因為金融是為實體服務的,所以直接紮根實體經濟,然後尋找好的項目。我們是去年發現這個項目的,到今年7月底秦皇島第壹輛車上路,壹共10個月。非常快,從來沒有。"
回過頭來再看這段話,會發現有兩個問題:他說的“我們”做過財務,顯然這個“我們”不是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因為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2065438+2005+2005年2月23日註冊成立的,成立後只有壹次對外投資,就是投資5000萬成立秦皇島北戴河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6月30日成立),沒有任何財務背景。
那麽這個“我們”還有另壹種可能。
巴鐵背後的運營公司北京華贏凱來是壹家金融機構,旗下有很多金融平臺。如果妳在工商網上查壹下華贏凱來,會發現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並不是白誌明,而是壹個叫白丹青的人。都姓白有關系嗎?
有趣的是,所有的信息都指向壹點。這個出現在註冊信息中的“白丹青”,就是新聞中頻繁出現的“白誌明”。他的兄弟白誌剛也是該公司的高管。據說他被稱為“丹青”,因為他的祖父是畫家,所以給他起了這個名字。後來我改了名字。
妳為什麽要改名?這是個人自由。但是,為什麽改名後還保留了原來的名字,卻壹直用兩個名字?
是不是因為身份證上原來的名字是“白丹青”,所以大家註冊都用白丹青,但是出現在公共場合卻喜歡用白誌明?
那很好。無論如何,也說明巴鐵和華贏凱來的老板是同壹個人。而不是巴鐵所否認的:白誌明只是巴鐵的股東,巴鐵與華映凱萊沒有其他關系。
白誌明還自稱為“巴鐵之父”。
那麽第二個問題就是(請參考上面白說的)。白說,他們是去年“發現”這個項目的。這個項目不錯。電動車+軌道交通,國家重視的新技術都包括在內。然後,他大膽地提前計劃,在今年7月讓第壹輛汽車上路。
但這麽大的項目,從“發現”到“運營”只需要半年時間嗎?而且秦皇島巴鐵公司是2016年6月30日註冊成立的。這個項目不需要時間開發嗎?
這是什麽計劃?“從無到有”只需要壹個月。這是壹個“包”!
名字改了:從“立體快巴”改成了“巴鐵”。
代言人變了:從“宋有洲”變成了“白誌明”。
也許不是“宋有洲”,而是“宋有洲”。
他們似乎是想讓巴鐵不要和當年“立體快巴”這個在人們的質疑聲中告吹的項目扯上關系。
之後就是鋪天蓋地的媒體宣傳和微信朋友圈報道,簡直就是“商業營銷”。而且,在搜索引擎中鍵入關鍵詞“航空快遞/2010”,也查不到2010的消息。我不禁懷疑是不是被抹掉了(如果我的方法有問題,請指出來)。
“巴鐵”這個名字很好,但是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我發現這個新術語背後的模型似乎很熟悉...
人們很快發現什麽都沒變,還是壹樣的數字和口號,還是壹樣的車型,但這次是真的要上路了。然後,我白找了壹個保全面子的合作夥伴“金創集團”。我打算壹個月後在秦皇島建立這個美麗的模型。
壹個月,模型就造好了。
據巴鐵科技介紹,本次測試車輛主要調試項目為“行走”、“停止”、“空調”、“LED燈”。
觀眾:嗯,它壹定是在地面上測試鐵路系統的運作。雖然和地鐵壹樣,但是應該會有新的技術。
現實情況是:16實心橡膠輪胎。(納尼?這不是輪子嗎?)
還有水泥通道,車體100多噸,速度慢。
尼瑪,辣眼睛。行走和停止都是用輪胎完成的,控制臺連接著壹臺筆記本電腦。它以極慢的速度走了不到300米。這個實驗意味著什麽?
還有空調和LED燈。據說那天沒開空調,是LED燈,所以我呵呵。
接下來是華贏凱來5月份發行的“巴鐵基金”系列。如果發行(華贏凱來否認),白誌明的華贏凱來作為P2P平臺向白誌明的巴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融資,白誌明的中國建啟企業管理有限公司(香港註冊)作為擔保。
自保,改名,金蟬會殼。集資違法嗎?估計妳還能再講5000字,所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