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深度垂直整合,是比亞迪立足國內汽車行業的壹大特色。
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比亞迪通過壹系列拆分整合,重新構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車核心供應鏈,包括五家福迪公司和壹家專註於半導體技術的公司——“比亞迪半導體”。
至於前五大房地美公司,先按表,今天重點說說新拆分的比亞迪半導體。
1.27億元融資,1年估值翻了兩番。比亞迪半導體為什麽貴?
2020年4月,比亞迪通過對比亞迪微電子等公司的壹系列股權轉讓和業務轉移,重組成立了壹家名為“比亞迪半導體”的公司。
“比亞迪半導體”是比亞迪微電子、寧波比亞迪半導體和廣東比亞迪節能科技的聯合體。同時也吸收惠州比亞迪產業的智能光電、LED光源、LED應用相關業務。
隨後,5月和6月,比亞迪半導體相繼獲得A輪和A+輪融資約27億人民幣的巨額投資。
在獲得這兩輪融資之前,比亞迪半導體的官方估值為75億元。
根據CICC不久前給出的比亞迪半導體的最新估值,已經達到300億元。
比亞迪半導體的A輪和A+輪投資方中,有紅杉資本、CICC資本、SDIC創新等擅長資本運作的機構。也像BAIC投資、SAIC投資、SMIC、ARM、小米等產業資本。
在兩輪融資中,來自30多家機構的44名投資者成為比亞迪半導體的外部股東。這些股東目前持有公司約28%的股份,剩余股份全部屬於比亞迪。
這也意味著比亞迪仍然享有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權。
7月,有媒體報道稱,比亞迪有意推動比亞迪半導體獨立上市,傳聞將登陸科技創新板或創業板。
2.IGBT:電動汽車的心臟
重組後,比亞迪半導體的主營業務涵蓋R&D、功率半導體、智能控制IC、智能傳感器和光電半導體的生產和銷售,具備包括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和下遊應用在內的系統化能力。
在比亞迪半導體的眾多產品中,核心是整車規格的IGBT芯片和模塊。
IGBT是壹種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也是新能源汽車電子控制系統的核心部件。
可以直接控制直流電和交流電的轉換,決定驅動系統的扭矩(汽車加速能力)、最大輸出功率(汽車最高時速)等等。
另外,由於汽車電控系統的能量消耗主要來自逆變控制器,而逆變控制器70%的損耗來自開關部分,也就是核心部件IGBT。
因此,IGBT的效率也間接影響車輛的續航裏程。
作為IGBT模塊的核心,IGBT芯片和動力電池電芯也被稱為電動車的“雙核”,其成本約占整車成本的5%。
如果按整個IGBT模塊的成本計算,這個數值應該會提高到7%以上。
以Tesla Model S為例,它采用三相異步驅動電機,其中每相驅動控制需要28個塑料IGBT芯片,三相需要84個IGBT芯片。
在比亞迪半導體推出真正量產的車用級IGBT之前,國內90%以上的車用IGBT供應依賴國際巨頭,如英飛淩、安森、三菱、富士通等。
近年來,包括比亞迪半導體和斯達半導體在內的國內供應商都在努力追趕。
以2019的數據為例:
全球最大的IGBT供應商英飛淩已向中國電動乘用車市場供應約62.8萬套IGBT模塊,市場份額接近60%。
比亞迪半導體供貨近20萬臺,約占20%的市場份額。
比亞迪半導體在IGBT領域取得進展的背後,是比亞迪15年的投資。
比亞迪半導體能走到今天,沒有王傳福在2008年巨大壓力下做出的壹個決定。
3.點石成金:王傳福收購中威集成電路。
比亞迪在2005年首次成立了R&D團隊,並正式布局IGBT產業。
這個時間點距離比亞迪收購秦川汽車只有兩年時間。今年也是比亞迪第壹款真正自主研發的車型比亞迪F3的誕生年。
由此看來,比亞迪早就有了掌握電控系統核心部件IGBT的想法,其入口是整個系統中最關鍵的IGBT芯片。
2005年前後,國內集成電路的設計和生產能力非常薄弱,比亞迪很難設計出IGBT的芯片。
到了2008年,比亞迪內部對IGBT芯片的研發被推遲,它還面臨著如何制造芯片的問題。
這壹年,王傳福看中了壹家半導體制造企業——中威集成電路(寧波)有限公司
這家公司成立於2002年,註冊資本1億美元,主要從事晶圓生產和芯片制造,被稱為當時浙江省最先進的高科技項目。
寧波市政府積極引進該項目,許多投資者對此更是熱情高漲。
當時中威集成電路之所以如此火爆,也是因為中國發展集成電路制造業的心非常迫切。此外,該公司實際上與臺積電有關。
中威集成電路由臺灣省亞太科技和達茂電子合資成立。中威集成電路董事長馮明賢,曾任達茂電子董事長、亞太科技公司CEO。
上世紀90年代,臺灣省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臺積電剛成立時,臺積電壹廠是臺灣省經濟部工業研究所租給它的。在掌管臺積電之前,張忠謀是工業研究院的院長。
2002年2月臺積電壹廠租約到期後,臺積電將廠內壹間實驗室捐贈給ITRI,並將剩余的晶圓廠設備出售給馮明賢負責的亞太科技。
這批二手設備剛成為中威集成電路的基礎,卻也為公司後期發展埋下了隱患。
經過2002年到2008年五年多的發展,中威集成電路並沒有成長為預期中的明星半導體制造企業,而是逐漸衰落。
最大的問題是芯片生產設備老舊,設備維護成本高,導致產能不足,另外就是資金短缺。
種種原因集中起來,最終導致中威集成電路慘淡經營,被拍賣的結局。
2008年,這家瀕臨破產的半導體企業,幾乎找不到人接手。
轉折點發生在今年5438年6月+10月。比亞迪王傳福在外界眾多質疑聲中,斥資近2億元拍下中威集成電路。後來公司變成了“寧波比亞迪半導體”,現在已經整合成了“比亞迪半導體”。
當時在外界看來,收購會讓比亞迪損失至少20億元,公司股價也相應下跌。
然而,事實證明,王傳福的收購決定使比亞迪的IGBT產品開發和制造步入了正軌。
王傳福接手中威後,將業務整合到比亞迪的生產鏈中,核心產品是電動車IGBT。
這樣,比亞迪在R&D、設計和制造IGBT芯片和器件方面建立了相對完整的能力。
4.4的進化方向。IGBT
2009年,比亞迪正式推出IGBT 1.0芯片,並順利通過中國電力協會電力電子分會科技成果鑒定。這款芯片的推出也打破了國際巨頭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
隨後在2012年,比亞迪推出了IGBT 2.0芯片。
基於該芯片,比亞迪打造了壹款汽車級IGBT模塊,並應用於比亞迪純電動汽車e6。
2015年,比亞迪將IGBT芯片升級至2.5版本。
經過10年的研究和7年對中威集成電路的收購,比亞迪的IGBT業務壹直在增長,今年IGBT模塊營業額突破3億元。
2017年,比亞迪的IGBT 4.0芯片研發成功,201811年,正式上市。
在這款芯片的加持下,比亞迪IGBT模塊的綜合損耗比當時市場主流產品降低了20%左右,其溫度循環壽命可達市場主流產品的10倍以上。
比亞迪IGBT 4.0芯片
現在比亞迪是世界上唯壹壹家擁有核心電控部件IGBT設計和生產能力的汽車制造商,另壹家是豐田。
比亞迪半導體的IGBT產品不僅用於比亞迪汽車,還與金康汽車、藍海花藤、吉泰克等多家整車和電控供應商達成合作。
今年4月,比亞迪在長沙啟動了總投資6543.8+0億元的IGBT項目。
本項目設計年產25萬片8英寸晶圓的生產線,可滿足5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年產需求。
目前比亞迪IGBT芯片晶圓產能已達到5萬片/月,預計2021年將達到65438+萬片/月,壹年可供應1.2萬輛新能源汽車。
對於比亞迪半導體來說,它在IGBT領域的成就已經成為過去。在這個技術叠代如此之快的領域,不進則退。
隨著純電動汽車性能的不斷提高,也對功率半導體器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純電動汽車電機和電控系統的核心部件,IGBT器件的性能也需要進化。
目前,基於矽材料的IGBT已經接近性能極限。比亞迪大規模使用的1200V IGBT芯片的晶圓厚度已經縮減到120微米(約兩根頭發絲的直徑),再進壹步縮減難度極大。
對於整個行業來說,尋求性能更好的新型半導體材料已經成為* * *學問。
碳化矽(SiC)是最好的繼承者,也被稱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
據了解,碳化矽的臨界擊穿場強是矽的10倍,帶隙是矽的3倍,熱導率是矽的3倍,因此被認為是超越矽材料極限的功率器件材料。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與目前的矽基IGBT相比,碳化矽基IGBT將具有芯片損耗更低、電流輸出能力更強、耐高溫性能更好、電控體積和重量更輕等諸多優勢。
但現階段,由於成本較高,碳化矽基IGBT僅應用於長續航的純電動汽車。
比亞迪半導體作為行業內的頭部公司,自然看到了這個趨勢。目前已投入巨資布局碳化矽功率器件,加速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應用。
根據比亞迪半導體的規劃,到2023年,將用矽基IGBT材料完全替代碳化矽,在現有基礎上提升整車性能10%。
5.比亞迪半導體的更大野心
現階段大部分行業都在討論芯片的國產替代。所有企業都不希望像華為壹樣遭遇突然的斷供、封殺,害怕被綁。
比亞迪半導體的核心產品是汽車級半導體,是IGBT芯片的典型國產替代產品。
以前它的器件基本都是比亞迪的汽車產品供貨。去年,比亞迪銷售了約23萬輛新能源汽車,這實際上是IGBT芯片的壹個限制。
我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已突破百萬輛,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四百萬輛。
重組後,比亞迪半導體的野心不再局限於比亞迪本身,而是針對國內所有新能源車企,甚至國際廠商。
對於中國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增加這樣壹家汽車級半導體供應商,意味著新能源汽車企業有機會實現IGBT芯片和器件的國產替代。畢竟目前大部分汽車廠還是從國外供應商采購這樣的核心零部件。
比亞迪半導體的分拆融資和後續上市,實際上是比亞迪和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雙贏。
從2005年研發IGBT,到2008年收購芯片制造廠中威集成電路,再到現在研發基於碳化矽的IGBT器件,比亞迪在這條路上走過了15年。
如今,比亞迪半導體已經成長為中國最大的IGBT供應商,並成為反擊外國供應商的先鋒。
未來五年,10和15,比亞迪半導體會有什麽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