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我們還收集和參考了國際上簽訂的120多份石油合同樣本,結合我國國情,在總結談判經驗的基礎上,起草了對外合作的“標準合同”。其要點是:外方投資者單獨承擔勘探風險,中方參與開發投資,投資按定額回收,支付生產作業費,余額雙方分成。它吸收了各國石油合同的精華,體現了符合中國主權和法律的平等互利原則,得到了國際石油界的廣泛認可。這樣壹來,投資環境得到了極大的優化,就像在中國廣袤的藍色國土上,種下了兩棵“梧桐樹”,有了“梧桐樹”,就會有壹只“鳳凰”。
根據《條例》要求,1982年2月8日,國務院批準成立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同年2月5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東長安街31號正式成立。公司是具有法人資格的全國性公司,是獨立核算、依法納稅、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經濟實體。代表國家負責海洋石油資源的境外合作開采,即從事海洋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生產、利用和產品銷售,從事海洋石油天然氣作業承包服務及其他以對外合作和自主經營形式的多元化經營。
壹是震驚世界的中國第壹輪海上對外招標
在國內各省市自治區的大力配合和積極支持下,在國際油價持續小幅波動的情況下,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於1982年2月17日向46家石油公司發出了第壹輪招標公告。
本次招標涉及中國渤海、黃海和南海的504個基本區塊,面積15×104 km2。其規模之大、海域之廣、公司之多為世界罕見,是震驚世界石油界的壹件大事,也是履行我國海洋石油對外合作信譽、按照國際慣例辦事的具體體現。
截止1982 8月17日,已有9個國家的33家公司投標25個區塊,* * *提交報價102。經過100多名經濟技術專家和相關業務人員的詳細評審,制定了中標談判方案。經過緊張激烈的競爭性談判,來自9個國家的28家公司中標19標段。
為保持和擴大海洋石油勘探規模,在認真總結第壹輪招標經驗的基礎上,於1984年底和1985年初發布第二輪招標公告,在鶯歌海東部、珠江口盆地和南黃海南部10× 104km2區域采取公開招標。此時油價高位震蕩,投資有利;同時,我們靈活修改了合同:允許非地球物理參與者投標;在幾個簽約區塊,可以調整工作量,提高勘探成功率;當沒有發現但仍有剩余工作量時,可以適當擴大區塊面積;復雜的中、小油田可評估試生產,年產量低於100×104t時,可免交礦區使用費。這些修改有利於吸引外國投資者開采各種類型的油氣田,特別是中小型油氣田。經過最終談判,4個國家的15家石油公司中標8個區塊。
為了使海洋石油對外合作勘探工作陸續接手,發現更多的油氣田,1989年初發布了第三輪招標公告。本次招標涉及珠江口盆地東沙-深滬海域,面積超過3×104km2。為了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者,合同條款進壹步放寬,主要是免除外國公司在勘探期間培訓中國人員和技術轉讓的義務;完成物探工作量後,有權選擇鉆井或終止合同。通過談判簽署了三份石油合同。
通過三輪對外招標簽訂了30個石油合同,加上之前的合同和協議,總數達到66個,對外投資高達31.2億美元,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海域的油氣勘探開發。
二、大力引進鉆井、地震、導航、計算機軟硬件技術。
中國中海油的專業技術人員多來自陸上油田,具有多年的石油勘探開發經驗,但就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而言,特別是對國外先進海洋技術的了解還是空白。為此,公司自成立以來就制定了明確的科技發展工作方針,即通過海洋石油合作,充分利用技術引進、技術轉讓、技術承包、技術培訓、技術交流、技術合作等多種渠道,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培養人才,盡快提高技術人員的素質和水平,逐步應用和掌握大量國際先進實用的勘探、開發、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開展創新。力爭盡快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以提高我國對外合作能力,促進我國海洋石油科技進步,滿足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和生產建設的需要。
自1977以來,我們從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挪威等十幾個國家引進了壹大批鉆井、物探、測井和海洋工程施工的先進設備和技術,以及配套的先進工具和軟件,加快了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的進程,及時滿足了當時對外合作的需要,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A.在鉆井和測試方面,從新加坡、挪威、日本和加拿大的9家公司引進了80年代水平的自升式和半潛式鉆井船(即南海1、2、3、4、5)。渤海2號、4號、6號、8號、10號和12號)以及先進的頂驅鉆機、MWD隨鉆測斜儀、SST隨鉆電纜測斜儀、ESI電子單點裸眼井軌跡測試儀、單點地面定位陀螺儀、鉆桿地層測試儀、MDT電纜測試技術、90年代的MFE和PCT井下測試工具、R-622。
b .在地球物理采集方面,從1968開始先後引進了CGG59模擬錄音機、SN388B和GS2000數字錄音機、24道和48道浮動電纜、蒸汽槍和氣槍震源;從1977到1978,引進了先進的DFS-V數字地震儀、48、96和120浮纜、高壓蒸汽槍和高壓氣槍、無線電、衛星和多普勒聲納組合導航系統、濱海504和518覆蓋24或48次的觀測系統。濱海504地面需求船1984改裝成淺海地震(13)作業船。1986年引進濱海516淺海拖曳式地震船,新增濱海514、濱海515,組建240、216、232三支兩棲地震隊。同時還引進了無線電導航系統,包括Ledis系統、Argo系統、Sildis系統和微波測距儀,以及導航數據處理中心、導航計算機系統、水下音頻定位系統和P-100導航系統。
至此,中國中海油已完全掌握了江河湖海等不同水域的2D和三維地震勘探采集技術,滿足了對外合作和自營勘探的需要。
C.在地震數據處理方面,介紹了地震數據處理器CYBER170-730、RDS-500、CYBER855S、VAX8650、CS6410、PE3212F地震數據反編譯器和繪圖儀、CALCOMP748平板繪圖儀、GS6412。在此基礎上,引入和發展了面元平均、三維定位導航、處理面元插入和三維壹步偏移等三維地震資料處理技術。二維疊加和偏移成像技術,如全傾角波動方程偏移和FKDMO-FK疊前偏移;快速dip濾波、中值濾波、概率分析、F-X預測多項式擬合、信號相幹等二維去噪技術;最大似然反褶積、Q反褶積、最大方差模反褶積、地表壹致性反褶積和光譜白化反褶積等二維高分辨率技術和AVO、SVIM等特殊處理技術。這些成果使我們能夠獨立處理三維地震數據、2D精細目標處理和儲層巖性處理。
D.在地震資料解釋方面,介紹了區域地震地層解釋技術、油氣資源評價技術,以及PE3254SIDIS、VAXII、IMTERPRET、VAX3500、GEOQU、EST、人機交互解釋系統和VAX751、DISCOVERRY測井數據處理和繪圖系統。在上述技術裝備的基礎上,引進和發展了三大參數人機交互反演(主頻和全振幅反演測試薄層厚度、層速度反演、層速度轉換儲層物性參數)、多參數人機交互儲層評價和差頻采集微地震相分析、變速時深轉換、儲層橫向預測和描述等技術。可以人機交互完成三維地震數據的解釋和繪制,如頂底構造圖、厚度圖、平均速度圖、層速度圖、含砂率圖、砂層厚度圖、孔隙度圖、油氣飽和度圖、油氣豐度圖等。
E.在海洋工程建設中,先後引進了國際同類工程設計公司常用的計算機和大型應用軟件,配備了54臺微型計算機和92個軟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海洋石油開發工程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達到了國外設計公司計算應用系統的水平,包括工藝和公用系統設計、經濟評價和經濟預測、工程結構計算和輔助設計圖紙和數據庫四部分軟件和配套設備,並熟練掌握。設計人員和計算機技術人員具備承擔海上油氣田經濟預測和評價的能力,具備以油氣開發技術、總圖配管、海底管道、消防安全、儀表控制、檢測防腐、環境保護為主要專業的海上油氣田開發工程系統設計能力,承擔海上油氣田開發工程的設備組塊、導管架、海底管道、舾裝等設備組塊。
總之,我們掌握了國際上常用的工程評價和經濟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國際海洋工程領域常用的計算方法和標準體系,國際工程項目的理論和方法。
此外,還介紹了新的儲層預測技術(包括模式識別技術和地震模擬CSMOL儲層預測新方法)、儲層模擬軟件、COMPIV、多組分模擬軟件、PPI測井解釋軟件、PCI微機測井軟件、TTXO和試井軟件。
第三,根據外企的特長,轉移我們需要的十項專業技術。
根據《條例》的有關規定,在簽訂的第壹次和第二次石油合同中,經過與外國公司反復談判,確定了外國作業者向中國轉讓各種技術和培訓中國技術人員的合同條款。因此,根據每個外國公司的技術專長,它應該有義務轉讓壹項或多項適用於中國海上作業的先進技術,並承擔壹定數量的中國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任務。
僅在第二輪石油合同中,就根據國外公司的技術專長和我們的需求,針對他們獨特的先進技術,在8個石油合同中轉讓了36項技術,包括地質、鉆井、測井、開發、海洋工程、油氣生產等專業技術10項。1985、10實施以來,已完成24個項目,77人出國接受技術轉移。在接受調動中,深入實際,通過* * * *的工作,學習地質原阿莫科公司的地層對比圖解方法;發展儲集巖測定和研究方法,如核磁共振、包裹體圖像分析、同位素等方法;在采油方面,學習其在氣田生產自動化方面改進JHN遊梁式有桿泵運動系統和Centum系統的技術;在鉆井中學習雪佛龍和Agip石油公司的鉆井軟件。這些技術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如Amoco公司轉讓的定向鉆井技術和公司的鉆井軟件系統,在潿洲10-3-5C的定向設計和潿洲11-4油田的淺井、大斜度井鉆井作業中獲得成功。又如雪佛龍公司轉讓的《海上油氣處理集輸設計、建造和維護》技術項目,獲得5套45冊通用設計說明書和油田實例,相關設計手冊12種。該數據集系統、完整、實用,已作為各專業基礎設計的基礎數據。美國埃索公司早期的海上安全檢查技術對我國海上鉆井平臺的安全檢查有很大幫助。
24項技術中,已掌握14項技術,其中:解決地質評價問題的盆地模擬技術;生物礁油氣田分布規律及有效勘探方法:地震地層學和重復測試(RFT)技術;油藏數值模擬技術。此外,我們還學習了地層學和古環境解釋、地層飽和度、儲層巖性和物性特征、儲層評價研究等方面的新技術,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和軟件。
有些項目還用技術轉讓提供的費用購買了我們急需的軟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組建合資公司,充分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
如何在對外合作中快速提升中國的整體技術實力,壹直是我們壹直在考慮的重要問題,與國外專業承包服務公司合作運營,可以快速將專業技術提升到國際水平,是壹個很好的方式。
中外合資企業是技術引進的重要窗口。對外合作以來,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裏,與美、英、法、日等國的公司組建了地質、鉆井、物探、測井、定位、鉆井液、工程施工等40家中外合資企業,充分利用國際專業公司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為我所用。通過合作經營,引進國外承包公司擁有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海洋勘探、開發、生產新技術、新設備,實現我國海域工作的快速技術轉移,使各種專業技術迅速提高到國際水平,拉近了我們與世界先進水平的距離;同時也是專業技術人才快速成長的搖籃,先進技術引進的綠色通道,中外平等互利共贏理念的充分體現。
A.通過鉆井合資公司的合作運作,我們掌握了參數鉆井優化、地層壓力預測與監測及平衡鉆井、異常地層壓力預測及壓力平衡鉆井、海上叢式井二維和三維定向井軌跡設計、叢式井總體設計。引進了壹批先進的技術軟件,吸收和使用了先進的測斜儀和定向井專用工具。還掌握了世界主要先進固井技術、膠體水鉆井液設計與應用等十余項新技術。MCBA專利-專用防塌鉆井液處理劑和ETSS新鉆井液方案的應用,為現場鉆井液和相關鉆井工程計算提供了大部分計算項目,可以快速對鉆井液性能和成分做出定量分析和判斷。優質鉆井液的配制和使用,在國外作業公司獨立承包的鉆井項目中創造了安全、優質、低成本的服務,受到作業者的好評。南海二號鉆機在合作前的三年裏只鉆了三口井。合資後承包了BP的作業,僅用14個月就鉆了7口井,進尺22377m·m,日常作業費用98%為A級作業費用(即作業費用最合理最低),生產效率高達98%。這些指標在英國北海也處於較高水平。
B.與美國德萊塞公司合資的石油測井服務公司,與法國斯倫貝謝公司建立了石油測井合作業務,引進了壹批先進技術和設備,按照國際標準開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測井承包作業。公司擁有各種復雜巖性和各種環境條件下的測井技術。在數據處理和解釋的重要環節,我們掌握了德萊塞公司完整的解釋程序、壹套先進的解釋軟件、先進的測井地質、高分辨率地層傾角測井程序和HP9825計算機處理測井數據的先進技術,為海陸提供了大量優質服務。
C.為了盡快掌握定位導航技術,滿足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的需要,中國南海渤海徠卡定位測量公司與英國徠卡定位測量公司聯合成立。從美國、英國引進了中遠程海上定位系統,僅南海就建立了14定位平臺,並建立了相應的定位數據處理中心。1984年3月,我們第壹批海外培訓的技術人員回國4個月後,岸上平臺全部由中方人員操作管理,完全掌握了數據中心的硬件維護、軟件編程和定位數據管理技術、導航計算和水下定位設計維護技術。建立了壹支能夠獨立工作和高精度海上無線電定位導航的隊伍,承擔了南海和渤海的全部定位作業。
中國奇科地球物理公司是渤海石油公司地球物理公司和挪威奇科地球物理公司的合資企業。在合作作業中,我們掌握了先進的海上數字地震采集技術、特殊地震數據處理和三維地震處理技術,廣泛應用了地震地層解釋、人機聯合解釋和儲層評價技術,引進了壹批先進技術和設備。通過彼此的技術培訓和實際工作,培養了壹批懂得現代地球物理技術應用和管理的人才。同時,通過合資公司對濱海511地震船的改造,配備了壹套計算機控制的質量控制、三維采集和解釋程序,使該船的地震資料采集能力達到了壹個較高的水平,從而在國際招標中占據了明顯的優勢。
五、多渠道積極開展雙邊國際技術合作與交流。
1983以來,我們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聯邦德國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36家公司開展了技術交流與合作,* * *開展了36個項目的雙邊合作研究,獲得各國政府和公司無償科研經費360多萬美元,近60人次出國參與項目研究。這些活動提高了學術和技術水平,合作研究的大部分成果應用於海洋石油開發項目,從而促進了海洋石油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海洋石油開發的進程。
在技術合作中,與澳大利亞的技術合作援助項目是最有利可圖和最有效的項目之壹。該項目屬於政府間無償援助項目,澳大利亞政府提供654.38+0.6萬澳元,用於提高中國在海上油氣開發技術和經濟評價方面的技能。因此,澳大利亞執行項目公司C.S.R .提供了PRIME-750計算機系統和配套的IFPS經濟評價軟件,我們派出16人到澳大利亞石油天然氣公司進行技術培訓。同時,澳大利亞還派專家來華舉辦研討會和多項專業技術指導,受益人數超過100人。通過合作,中方人員掌握了PRIME-750計算機操作系統、海洋工程評價和經濟評價技術,提高了工程設計、經濟分析和外語表達能力,培養了壹批設計技術骨幹,在工作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渤海海冰是渤海油氣田開發的關鍵問題,多年來壹直沒有徹底解決。過去由於種種原因,無法進入渤海中北部進行實測,很多數據不完整。還計算了壹些工程上應用的海冰設計參數,這些參數壹般比較保守,安全系數較高,直接影響開發投資。尤其是近年來,遼東灣發現了壹批商業油氣田後,要在這裏建采油平臺進行石油開發。因此,冰力的大小成為工程設計中備受關註和必須解決的問題。冰力參數關系到采油平臺的結構形式,決定了投資和建造成本的大小。
從1987開始,我們通過政府間科技合作渠道與聯邦德國海洋工業協會合作,利用其技術和專家開展了“遼東灣海冰調查與冰力研究”項目的聯合研究工作,該項目大部分由聯邦德國政府資助。經過幾年的研究,遼東灣海冰的形成、流向、理化性質、種類、分布、與建築物的最大相互作用、動力響應和振動等壹系列問題已經搞清楚,部分合作研究成果已應用於該海域的工程設計項目。
在世界冰區研究中,結合中國石油開發進行如此大規模的現場實測冰情尚屬首次,填補了中國海況研究史上的空白。
此外,根據海上勘探開發的進展和實際需要,聘請了少量外國專家來華做短期咨詢和顧問工作,對提高專業技術人員水平和培養培訓從事勘探、開發、評價、合同法、工程設計等方面的人員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六、“聯合管理委員會”、“平行研究”和“外部”技術培訓
據統計,從1982到1991,人員被派往美國、英國、日本、挪威、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新加坡、德國、加拿大、瑞典、巴西、泰國、荷蘭、丹麥、比利時、埃及、阿聯酋、阿布紮比、希臘。接受過地質、物探、鉆井、開發、工程建設、技術措施、環保與安全、會計管理、法律法規、采購與供應等147專業的技術培訓。* * *入選977批(組)2308人次,總費用2000多萬美元。其中勘探開發技術人員占581批次1549人次。
(A)“聯合管理委員會”和“平行研究”
通過雙邊談判,在壹至四輪招標和投資促進活動中,與外國公司簽署了十個大宗合同。為了便於合同區的管理,根據不同的作業者成立了“聯合管理委員會”(JMC)。會議期間,我們的首席代表和外國專家將共同管理勘探、開發和生產的所有業務,各方代表的所有工作程序都必須遵循國際慣例。這是我們代表學習和提高的機會,要求我們的技術人員了解和掌握本專業當時的國際先進技術,嚴格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研究,在平行研究或聯合研究中展示我們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埕北油田的開發方案是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和日本石油公司並行研究的。我們采用了國內外的先進技術,拿出了具有國際水平、符合渤海實際情況的方案,以20萬美元的價格轉讓給了日方(作業者)。在日方提出的埕北油田模擬研究中,采用了中方的研究成果。
除了平行研究,我們還通過共同努力,逐步學習了壹套先進適用的國外勘探、開發和生產管理經驗和技術,更新了我們的觀念,提高了人員的素質和技術水平。例如,法國道達爾公司在北部灣勘探、發現和試采的潿洲10-3油田,由於中國消防隊員的努力,很快被他們掌握,作業者的地位提前轉移。經過中方近壹年的管理和運營,運營成本大大降低,各項工作做得很好,得到了法方合作方的好評。
(2)聘請專家
1984年6月至1987年3月,我們聘請了美國Rumas公司的辛宇科先生作為設計公司的顧問,麥考瑞先生作為Wushi 16-1的項目經理。聘請美國布朗根公司孫增成先生為潿洲11-4混凝土平臺基礎設計外方經理,卡迪木小誌先生為結構工程師;英國Taylor Baderoy公司Karutes先生被聘為西江24-3和惠州21-1項目可行性研究項目經理,White先生被聘為高級成本估算專家,Austens先生被聘為鶯歌海氣田上遊工藝模塊詳細模擬設計項目顧問。
在外部專家的指導下,按照國際標準、規範、慣例和要求,* * *完成了10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概念設計或基本設計,培養了壹批掌握國外現代海洋石油開發項目設計技術的專業骨幹。通過具體項目的實踐,他們積累了各階段的設計經驗,完成了多項設計項目,學會了目前海洋石油開發工程設計各階段的設計方法、設計深度、工作程序、信息處理、對外咨詢和設計文件的編制。
通過與專家壹起完成設計項目,19各大專業公司的200多名技術人員在設計技術和專業知識方面得到了培訓和提高:學會了專家的基本工作方法;學會將國際標準和規範應用到設計中;學會了寫各種小計算程序。同時也學習了現代管理設計項目的方法,培訓了壹些項目經理。在專家指導的設計工作中,也了解到國外設計項目的管理主要是壹種項目管理方法,是通過項目經理來組織和實現目標管理的方法,其核心是質量控制、進度控制和成本控制。
㈢技術合作
為了盡快學習和掌握海外海洋石油開發工程設計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我們與來自4個國家5家公司的36名專家以項目合作的形式共同設計。如瓊深天然氣管道項目,壹是與環球圖片(GLDBAL)、JGC (JGC)開展海南島海上氣田開發可行性研究,重點開展采用液化天然氣(LNG)作為下遊利用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相關費用各自承擔;其次,我們與Nova合作。並邀請四川設計院和管道設計院對管道工程進行詳細的可行性研究和概念設計。與聯邦德國PLE公司合作,主要是與石油管道設計院合作,進行管道基礎設計;與英國KPKENNY公司合作進行瓊深海峽管道穿越的基本設計;與英國環球影業公司和美國哈德遜公司合作,潿洲11-4和錦州20-2凝析氣田上下遊已完成基本設計。
七、註重廣泛的國內技術合作。
在引進、消化、吸收和轉讓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和發揮國內有關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技術和人才優勢,結合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生產的實際需要,積極推進新技術的應用和開發,滿足對外合作和自營勘探開發的迫切需要。據不完全統計,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20余家科研院所,以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石油大學等數十所高校合作,科研項目共計77項,成功開發成果31項。這些研究成果大多應用於生產實踐,促進了海洋石油技術的發展。
在這壹階段(從“六五”到“七五”),引進了303項先進的海洋石油技術,外國石油公司接受了230次技術培訓。總公司派出65,438+0,394人出國技術交流,派出3,222名技術人員出國培訓,派出65,438+0,36人出國攻讀學位。通過這些活動培養的各類技術人員,後來成為各個崗位的技術骨幹和各級管理骨幹,相當壹部分技術人員代替了外方人員的工作,在合作油田中擔任了重要的技術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