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壹直在忙上市發行的事情,關於認購的進壹步信息還在等券商的消息。”3月18,阿爾特董秘辦相關人士告訴試駕報告。至於公司的相關規劃和業務方向,該人士表示以招股書為準。
據了解,作為曾經在新三板上市的公司,阿爾特計劃在創業板IPO融資4.03億元,用於升級擴建造型中心、整車工程開發中心和前沿技術研發項目。
3月18,國泰君安首席汽車分析師張欣對試駕報告表示,對於企業來說,去創業板肯定比去新三板好。畢竟交易方式、門檻、活躍度都不壹樣。“新三板的活躍度沒有主板大。同時,主板流動性相對更強,估值也會更高。”
在主板上市並不容易
作為第壹家獲得證監會IPO批文的汽車設計公司,奧特已經完成IPO申購。不出意外的話,其IPO距離敲鐘只有“壹步之遙”。
資料顯示,阿爾特成立於2007年,是中國首批高新技術企業。主要業務範圍包括汽車產品規劃、造型設計、整車/發動機/變速器/零部件工程設計、新能源汽車開發等。它聲稱覆蓋了汽車設計的全過程。
招股書顯示,阿特此前的業務包括華晨EV電動展車、眾泰Z300、BAIC BJ20、BAIC C32/H32/C33/H33等車型的開發。並且從2015開始,奧特新能源汽車整車設計研發能力大幅提升。這期間合作的代表企業有本田、蔚來汽車、Xpeng汽車、車和家等。,而G3和李壹都是合作案例。
論藝術,有很多標簽,比如“國內第壹顆汽車設計寶石”、“中國第壹個自主汽車設計品牌”。然而,Art的IPO之旅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容易。
據《國際金融報》此前報道,阿爾特原計劃2016年2月登陸新三板,然後在2016年5月左右申報創業板或戰略新興板,最終在2017年實現主板IPO。
然而現實中,這些規劃節點卻壹再被拖延。
試駕報告中的公開信息顯示,奧特於2016年4月掛牌新三板,直到2017,31年3月才正式開始接受CICC的上市輔導。同年4月19日,北京證監局出具輔導備案登記受理函;9月218日,21日,證監會正式受理阿爾特《首次公開發行及創業板上市》上市材料...時至今日,藝術仍在為實現a股上市而奮鬥。
值得註意的是,阿爾特主板IPO上市計劃壹再被打破,或與a股主板需要持續盈利的上市條件有關。事實上,阿爾特直到2016才扭虧。公開資料顯示,阿爾特2014年虧損3965萬元,2015年虧損647萬元。
“從行業前景和業務方向來看,這類獨立的汽車設計公司潛力巨大,但相關公司也面臨著人才和消費者口味趨勢變化等困難。”3月18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新能源汽車分會副秘書長曾丕權在試駕報告中說。
73%的收入依賴於前五大客戶
有趣的是,該公司創始人宣在壹次公開采訪中表示,上市是“被逼無奈”。
對於“被逼無奈”的原因,他解釋為:穩健的發展模式會讓公司處處受限,不願意被那些通過IPO借錢的同行超越。
但試駕報告參考其披露的招股書發現,相比國內自主汽車設計行業最前沿的三家競爭對手長城華冠、龍創設計、奧捷,奧特的營收規模和勢頭都是壓倒性的。與此同時,這三家競爭對手目前似乎都沒有IPO的舉動,其中奧捷股份和長城華冠先後從新三板退市。此外,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由於擔心被超越,Alte近年來“減少”了R&D的投資。
值得關註的是,2017-2019期間,藝術品R&D費用分別為9030.03萬元、7328.09萬元、5893310萬元,分別占營業收入的65.438+06.70%、9.22%、6.66%。
換句話說,在過去的兩年裏,R&D在阿爾特的投資比例持續“縮水”。這對於壹個號稱以技術為核心的公司來說,並不是壹個好兆頭。
此外,阿爾特的營收保持了穩步上升的趨勢,但對前五大客戶的依賴較為嚴重。招股書顯示,公司客戶主要包括廣汽集團、壹汽集團、北汽集團、東風汽車等國內知名企業及其子公司。
2017年至2019年前五名客戶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8.72%和56.17%?和73.56%。
“如果公司的主要客戶未來發生不可預測的不利變化或對公司服務的需求減少,將對公司的盈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招股書中說。
14招股說明書風險提示
在阿爾特的招股書中,也有14的風險。
除了R&D、客戶集中度等業務相關的風險,還包括行業、產業政策、市場競爭、人才流失、技術泄露、公司治理、股權分散、應收賬款無法收回等隱憂。
“目前這個行業面臨的主要挑戰主要來自於人才,其中職業教育還不夠強。同時,獨立汽車設計公司在與車企合作時也可能面臨被‘挖走’的情況,造成稀缺人才的流失。”曾玉權說。
同時,成功上市後,對阿爾特是壹次大考,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期間,阿爾特凈利潤分別為4600萬、123萬、130萬,同比增長353.38%、165.67%、6.24%。
另外,招股書顯示,公司預計2020年?1-3月當年歸母凈利潤為2279萬-2724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變動幅度為-44.01%-33.08%。
張欣告訴試駕報告,做壹個獨立的汽車設計公司並不容易。“目前汽車行業整體格局還是合資企業占主導。在這種背景下,車輛設計大多來自國外,需求端的壹些‘崇洋媚外’心態也讓很多自主品牌希望找到國際知名設計師,而不是本土設計。”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