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釋放、監管政策的放松以及各類中介機構的重視,我國資產管理行業正在蓬勃發展,大資產管理時代正在到來。整個行業參與機構多,資產管理產品多樣,監管標準不同,未來會向統壹監管、市場集中的方向發展。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春秋戰國時代
廣義的資產管理是指投資者將其資產投資於相關市場的行為和過程,既可以是投資者管理自己的資產,也可以是受托人管理他人的資產。本條所稱資產管理,是指金融機構及其他中介機構接受客戶委托,按照與客戶的約定,對其資產進行投資,並收取管理費和業績報酬,以實現保值增值為目的的行為。資產管理業務起源於18世紀的瑞士。工業革命後,經濟結構的變化帶來了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上層富裕家庭對資產管理的需求急劇增加。瑞士金融機構開始向個人客戶和企業客戶提供財富和資產管理服務。
中國的資產管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2003年之前。在這個階段,資產管理行業還處於蠻荒時代,居民對資產管理的需求不高。只有證券、信托公司、公募基金等少數機構提供資產管理服務,市場監管體系不足,行業發展沒有得到重視。第二階段為2003年至2012年。2003年,我國保險公司開始設立資產管理公司,進行專業化的資產投資管理。2004年,中國光大銀行推出人民幣理財產品,銀行理財規模日益擴大。2005年,廣發證券發行證券行業首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券商資產管理業務逐漸開始步入正軌;信托公司在2002年首次試行信托計劃後,於2007年開始突飛猛進的發展。在此期間,我國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各類機構在各自的投資領域內從事資產管理計劃。因此,資產配置範圍成為影響資產管理產品發展的重要因素,信托公司明顯受益於分業監管體制的混業經營模式。第三階段是2013。此後,證監會、保監會相繼擴大了券商、基金公司、期貨、保險機構的資產配置範圍。各類金融機構的資產配置範圍有所收斂,正面交鋒迫在眉睫。資產管理行業進入了壹個百家爭鳴的新時代。
從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結構來看,多元化特征明顯。中國的資產管理監管部門有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參與機構包括逐步納入監管體系的銀行、信托公司、券商、公募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貨公司、保險公司、互聯網金融機構和私募基金,以及完全遊離於監管體系之外的各類金融投資公司和民間借貸;資產管理產品包括銀行理財、信托產品、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公募基金、基金專戶、期貨資產管理、各類保險資產管理。
從各種資產管理模式來看,在投資範圍上,信托計劃、銀行理財、基金公司專戶的投資範圍非常廣泛,幾乎涵蓋了所有重要的資產類別。券商資管計劃、保險資管計劃、公募基金、期貨資管計劃以標準化證券投資產品為主;投資門檻方面,信托、券商、保險資管均為私募產品,門檻較高,為654.38+0萬元。銀行理財享受公共資產管理待遇,投資起點5萬元,門檻低;公募基金產品最低。在投資人數量上,300萬元以下集合信托投資人最多不超過50人,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不超過200人。銀行理財和期貨資管計劃沒有具體的數量限制。在產品流動性方面,信托計劃和銀行理財壹般都要到期持有,所以流動性較低。公募基金、期貨資管、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可以定期申購贖回,流動性高。在監管要求上,信托計劃、公募基金、銀行理財壹般需要提前報備或審批,其他資產管理產品壹般是事後報備。同時,信托計劃、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銀行保本理財都需要占用壹定的資本,而基金資產管理、保險資產管理計劃則沒有資本監管要求。監管規則和模式的差異使得資產管理機構和產品市場的競爭不壹致,容易形成監管套利。
當前,我國資產管理行業多元化、嚴重分化的格局,既有利於促進行業發展和效率提升,也因監管盲區等因素造成監管套利、風險傳染等潛在風險,值得關註。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
招商銀行發布的《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20129年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為14億元,同比增長16%。居民對財富的保值增值願望日益增強,銀行、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專業資產管理機構的金融服務逐漸得到認可,雙方的信任關系逐漸加深。監管層逐漸放寬了資產管理行業的門檻。除了傳統的資產管理機構,互聯網金融也開始涉足資產管理領域,使得整個行業更加活躍,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投資者的選擇空間更大,提高了市場效率。同時,各類中介機構也更加註重資產管理行業的布局,這是壹種輕資本業務,也是各類金融機構轉型發展的重點方向。美國銀行、渣打銀行等國際知名大型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收入貢獻壹般為10-30%。相比較而言,我國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業務收入仍然較低,券商的資產管理收入只有5%左右,未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簡而言之,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正處於快速增長階段。
截至2015和12年末,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資產管理規模約為88萬億元,同比增長45%,繼續保持較快增速。預計2016年我國資產管理規模有望達到110萬億元;據BCG統計,2014年全球資產管理行業規模為74萬億美元,預計2015年將達到81萬億美元,中國約占16.7%。中國有望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歐洲的全球第三大資產管理國。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國資產管理行業交叉持股問題突出。除了公募基金、保險資管計劃有嚴格的投資限制外,銀行理財、基金專戶管理、券商資管計劃、信托計劃都可以相互投資和持有,因此各類資管產品之間的統計數據簡單求和存在重復計算的問題,部分資管產品可能相互嵌套多次,因此上述數字高估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的規模。預計上述交叉持股的比例約占資產管理行業總規模的10%,但這並不能掩蓋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的快速發展趨勢。
從資產管理規模/GDP衡量的行業發展深度來看,2014年和2015年我國資產管理規模/GDP比值分別為0.96和1.30。相比之下,2014年歐洲國家的平均比率為1.24。2013年,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分別為1.89、0.9、1.18。目前,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深度已逐漸與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相當,但仍落後於美國。
按照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的結構,2015年末,銀行、公眾公司及其子公司、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私募股權公司、期貨公司、P2P機構管理的資產規模分別為20萬億元、21萬億元、13.7萬億元(保險資產12.36)來自第三方的委托資產1.34萬億元)、65433與2014相比,基金公司及子公司、期貨資管、私募基金均實現翻番,而信托行業資產管理規模增速明顯放緩,銀行理財、信托資管在全行業的占比也呈下降趨勢,顯示出整個資管行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傳統銀行理財、信托資管正在逐步追趕其他資產管理機構。但需要看到,券商資管、信托資管、基金子公司的大量資金都來自於銀行和銀行理財。以上數據低估了銀行資產管理在整個行業的重要地位。目前,銀行仍然是資產管理行業的核心力量和領導者。
資產配置主要是非標
資產管理的本質也是壹個中介渠道,委托社會閑散資金投資於金融市場、實體經濟等領域,滿足社會資金需求,從而搭建起社會資金供求的橋梁。從資金來源看,主要分為個人客戶和機構客戶。個人客戶主要是普通居民和高凈值客戶,機構客戶主要是企業、養老機構、銀行和財務公司。由於統計數據的限制,目前還無法準確估計兩類客戶的占比,但機構客戶可能更高,尤其是來自銀行的資金應該占比較高。相比較而言,發達國家機構客戶的資金來源仍是主流,這與老齡化的社會保險、養老機構的巨額資產等因素有很大關系。以歐洲為例,個人客戶資產約占24%,機構客戶資產約占76%。機構客戶顯然是資產管理行業最重要的資金來源。
從個人投資者的資產配置來看,個人投資者持有的現金和存款比例相對較高。截至2015年末,我國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35.7萬億元,同比增長12.4%,這部分存款資金未來仍需投資理財。公募基金等資本市場產品近兩年在居民資產配置中的比重進壹步提升,尤其是各類貨幣基金因投資門檻低、流動性好而備受青睞;其他資產管理產品在個人投資構成中的比重還不是很高,這可能與各類資產管理產品門檻較高、個人投資者的無知等因素有關。
來自個人客戶和機構客戶的資產通過銀行等中介在金融市場、信貸市場、產業投資等領域進行配置。客戶的資產配置壹是取決於不同時期的資產配置偏好,二是取決於機構的資產配置能力。資產投資的回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資產配置的把握。實證研究表明,90%以上的投資組合回報率取決於資產配置策略。根據投資時鐘,在經濟上行,通脹下行的時候,應該以配置股票為主;經濟上行、通脹上行時期,主要配置商品;當經濟下行,通脹上行時,應以持有現金為主;在經濟下行和通脹下行時期,應該主要配置債券。另壹方面,不同機構的資產配置範圍和能力不同。目前各類金融機構的資產配置範圍基本壹致。即使在某些領域有限制,也還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實現。比如銀行不能做實業投資,但還是可以通過信托計劃、資產管理計劃來實現。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雖然不能直接借款,但仍然可以通過投資收益權和債權實現對客戶的融資。因此,各類金融機構的資產配置能力是其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從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的資產配置來看,以股票、債券、現金存款等類別劃分,截至2015年末,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股票資產占比8%,債券資產占比19%,現金存款占比29%,其他資產占比44%。可以看出,資本市場投資在我國資產管理行業中的占比並不高,總計27%,其他類別主要是產業投資和非標準化資產投資。2013年歐洲主要資產配置為權益類資產占33%,債券投資占43%,現金存款占8%,其他資產占16%。與歐洲資產管理行業的資產配置相比,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資產配置現金存款比例較高,股權配置略低,這可能是由於中國直接融資比例較低,更多的資產管理基金以非標準化金融資產的形式實現了實體企業融資。
資產管理行業有許多參與者
事實上,資產管理產品從設計到最終銷售需要經過產品設計、銷售、監管、投資者購買等環節和步驟,每壹步都需要有人參與和控制。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涉及的機構很多。本文以規範的正規機構為對象,研究目前行業涉及的機構和人員數量。
目前,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2503家,從業人員3415010;信托公司68家,從業人員16683人;證券公司115家,從業人員222802人;保險公司180家,從業人員904252人;期貨公司153家,從業人員30000人以上;公募基金有65,438+000家管理公司,從業人員65,438+07,939人。其他私募公司和P2P機構還沒有正式規範,信息披露不透明,行業門檻低,機構眾多,從業人員素質低。
在大資管時代,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是主旋律。競爭方面,隨著資產管理行業的放松管制,金融機構仍在加速占領市場,搶占市場份額,處於跑馬圈地階段,產品同質化高,特色產品少。但從長期來看,資產管理行業會逐漸向更加專業化、差異化的方向發展,基於自身的比較優勢和市場競爭力做大做強,市場格局會逐漸集中化。從金融機構的稟賦資源來看,銀行客戶資源豐富,資產管理模式逐步成熟,但理財產品剛性兌付問題突出,理財業務內控監管體系有待完善;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在資本市場的投研實力較強,但創新發展能力有待提高,國內資本市場運作不暢,導致相關業務開展不暢;信托公司在實體投融資領域具有優勢,但傳統業務領域發展空間收窄,轉型方向和進程尚不明朗;保險公司具有資金規模大、期限長的優勢,但保險資產管理的委托資金來源主要是保險資金,資金來源有限,因此從買房向賣房過渡需要適應市場檢驗;期貨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間較短,面臨人才和業務模式的問題。
在合作方面,各類資產管理機構也持續強強合作,如銀行證券、銀行信貸、信用證券的合作模式,增強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的凝聚力和專業化程度。以資管產品銷售為例。目前銀行可以代銷各類資產管理產品,銀行已經成為保險、基金等資產管理產品最主要的銷售渠道。證券公司可以代銷保險產品和信托產品,保險機構也可以代銷公開發行的基金。相比較而言,只有信托公司不能代銷其他金融產品。建立更廣泛的交叉銷售渠道,有利於建立更廣泛的資產管理平臺,以更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滿足更多樣化的資產管理需求的投資者,增強客戶忠誠度和粘性,也增加了收入來源。
總體而言,我國資產管理行業仍處於粗放式發展時期,資產管理鏈條不完整,專業化程度不夠,缺乏資產管理高端專業人才和資產管理產品評估咨詢機構,行業發展透明度低,投資者面臨的投資風險不容忽視。
資產管理行業的四大趨勢
中國資產管理行業仍在加速發展,未來四大趨勢值得關註:
首先,資產管理行業頂層設計有望加速。目前我國資產管理行業受分業監管影響,處於分割狀態,部分領域未覆蓋。從目前來看,各種資管產品模式不同,標準不同,起點不同,導致各種類型嵌套規避監管要求,形成虛胖的行業發展,隱藏著金融風險。因此,監管部門正在逐步加快推進行業頂層設計,實現機構平等競爭,行業有序發展。
二是資產管理行業專業化發展加快。資產管理行業的專業化主要涉及:壹是業務專業化。銀行、券商、保險等金融機構繼續重視資產管理業務發展,加快設立資產管理子公司或事業部,持續推進資產管理業務專業化發展;第二,定位專業化。金融機構需要根據自身特點專註於特定的資產管理領域,而不是抓眉毛胡子壹把抓,實現差異化定位和特色化管理;第三,人才的專業化,不斷培養和引進更專業的資產管理人才隊伍。人才是支撐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的核心因素。
三是資產管理行業產品國際化、標準化、多元化步伐加快。目前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產品相對單壹、同質化,私募多,流動性差,產品配置不足。未來,資產管理機構將進壹步加強資產配置的全球化,增強投資分散性,加強標準化產品的供給,滿足更多非高凈值人群的投資理財需求,或根據老齡化趨勢研究養老理財,實現產品聚焦和市場細分聚焦。
第四,資產管理市場的集中度逐漸提高。目前,我國資產管理行業仍處於粗放式發展階段。在行業逐漸開放的背景下,各機構加速搶占市場,並使之規模化。隨著市場的逐漸飽和和競爭水平的提高,壹些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的資產管理機構逐漸被市場淘汰,實現了優勝劣汰和行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有效提升了行業的集中度,促進了行業的有效競爭和創新發展。
內容轉載自微信官方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