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擔保機構是最重要的主體。
擔保行業主要包括擔保機構、被擔保企業和資金供應商。其中,保險機構是保險業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和保險業務的提供者。目前,我國擔保機構按性質可分為三種,即政策性擔保機構、互助性擔保機構和商業性擔保機構;被擔保企業壹般是保險市場的資金需求方,也是保險業務的需求方;資金的提供者包括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
工業現狀
——國家融資擔保基金解決行業痛點。
2018 10 10月29日,中國銀監會批復《關於開發銀行等四家銀行發起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有限公司的批復》,主要內容是批準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四家銀行投資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有限公司,金額不超過。
20億元、654.38+0億元、654.38+0億元、20億元,持股比例分別為
3.0257%,1.51.29%,1.51.29%,3.0257%,所需資金從資本金中撥付,要求加強風險隔離制度,堅持投資與治理並重的原則。基金公司股東情況如下表所示:
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公司的擔保對象是小微企業、“三農”和創業創新型企業。據政府相關工作人員測算,在後續國家融資擔保基金貢獻到位的情況下,將實現全年支持小微企業1.5萬戶、1.4億元的新增貸款目標。未來三年,該基金可支持相關擔保貸款約5000億元,約占全國融資性擔保業務的1/4,著力解決小微企業等領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公司從2015年7月提出到2018年6月,已經有三年多的時間,其演進過程並不連續。國家層面的文件或會議在2016年7月並沒有將這壹措施提上日程,但直到2017年9月,才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再次提上日程。具體的政策推進流程如下表所示:
——細分產品不斷湧現。
我國擔保行業起步較晚。從1993成立第壹家信用擔保公司開始,1999開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試點。20年後。
2000年的發展已逐漸形成壹定規模。總體而言,我國擔保行業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初步探索階段(1993-1997)、基本建設階段(1998-2002)、可持續發展階段(2003-2008)和規範整頓階段(2009年至今)。該行業四個發展階段的具體特點和頒布的主要法律法規如下表所示:
中國擔保行業發展至今,行業細分的業務類別呈井噴之勢。我國擔保業務按擔保業務類型可分為直接擔保、反擔保和再擔保。中國擔保市場業務主要由直接擔保業務和再擔保業務組成。通常情況下,商業擔保機構只從事直接擔保業務,再擔保業務由政府批準的少數政策性再擔保機構承擔。
另壹種比較少見的擔保業務,成為反擔保。反擔保是指第三人為債務人向債權人提供擔保,但又要求債務人為自己提供擔保的行為,即為保證人提供的擔保。中國擔保業務的詳細分類如下圖所示:
——擔保業務增速回升。
近兩年,由於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中小企業經營狀況惡化,擔保行業保險余額增速明顯放緩。壹般認為,擔保業務規模與社會融資規模正相關,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增速在壹定程度上決定了擔保規模擴張的速度。
但是,自2019以來,擔保業務股票的上漲速度開始回升。2020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284.83萬億元,同比增長13.3%。
2017年至2020年12年,金融擔保機構金融產品擔保余額呈持續增長趨勢。截至2020年12,金融擔保機構擔保責任余額為718249萬元。
從融資性擔保機構的補償來看,由於融資性擔保機構的披露程度不同,只能得到表1中應收融資性擔保機構補償的數據。由於上年宏觀經濟下行壓力的釋放和擔保機構業務結構的調整,全行業賠付規模增速有所放緩。2020年6月末,應收賠款增加的金融擔保機構有5家。其中,江蘇省信用再擔保集團有限公司、安徽省信用擔保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高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增長較快,2020年6月末增速分別為11.31%、11.56%、19.438+0。
從賠付規模來看,賠付規模較大的擔保公司為安徽省信用擔保集團有限公司和眾合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應收賠款分別為6543.8+0.273億元和6543.8+0.299億元。安徽省信用擔保集團有限公司業務屬性偏政策性,支持小微企業和“三農”,在宏觀經濟下行背景下賠付規模較高;
眾合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的高賠付主要是由於產業債擔保客戶賠付規模增加。未來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金融擔保機構的代償壓力依然較大。
競爭格局
-企業競爭格局:行業集中度相對較高。
目前,我國擔保公司按性質和目標可分為三類,即政策性擔保機構、互助性擔保機構和商業性擔保機構。下表顯示了三類機構的詳細情況:
2017年至2019年,金融產品擔保余額占前十大金融擔保機構市場份額的比例分別為83.89%、83.45%和78.82%,總體呈下降趨勢,2019年以來下降幅度較大;2020年65438+2月占比71.71%,較2019年末進壹步下降。但行業集中度仍然較高,業務集中在全國性融資性擔保機構和大型省級平臺融資性擔保機構,2017-2020年前十。
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不斷上升,從2012年的0.95%上升到2019年的1.86%。目前我國融資擔保的主體仍然是銀行貸款,利用擔保增信的企業資質相對較低,產生不良貸款的概率較高。目前擔保行業的賠付率高於銀行業,兩者的差距會進壹步拉大。資本實力薄弱、風險管理不到位的擔保企業將進壹步受到沖擊,中國擔保行業的分化將進壹步加劇。
-區域競爭格局:江蘇省保持行業第壹。
從擔保業務量在各省的分布來看,江蘇省近年來占比壹直是行業第壹,行業占比相對穩定。總體來看,安徽省的比重呈下降趨勢。2019年占比較2017年下降9.77個百分點至2.85%,2020年較2019年小幅上升至3.71%。從2017到2020年12,四川省擔保金額行業占比穩步上升,從2017年的6.75%上升到2020年的17.09%,成為目前第二大省。
從擔保債券的分布來看,截至65438+2020年2月末,債券擔保余額最高的三個省份分別是江蘇省(占比19.29%)、四川省(占比12.45%)和湖南省(占比10.83%),其中江蘇省占比20655。總體來看,各省結余比例較2019年末變化不大。
發展趨勢
——擔保機構業務發展趨於扁平化。
擔保機構業務發展趨於扁平化,新設立的擔保公司多為省級擔保公司。成立融資性擔保公司或解決區內發債困難的途徑之壹是強化擔保機構的政策性職能。
考慮到目前國家倡導普惠金融,2020年受疫情影響,國家將積極支持小微企業抗擊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短期內間接融資擔保業務規模將增加,債券擔保業務增速將趨於平緩,擔保責任總體余額將增加。受市場波動因素以及部分大型擔保機構放大倍數接近監管要求的影響,預計未來整體行業發展仍將保持穩定。
受近期政策和外部信用風險上升的影響,擔保公司單壹客戶集中度將進壹步下降,行業集中度將維持目前水平。以債券擔保業務為主的金融產品擔保機構的客戶質量將逐步向上遷移,擔保機構的業務將進壹步向註冊地和主要經營地收縮,區域集中度將更加顯著。
——省級平臺擔保公司積極構建擔保體系。
壹方面,省級擔保公司積極對接國家融資擔保基金,與省內縣級擔保公司合作建立三級擔保體系,進壹步優化省內擔保體系。全省擔保機構率先積極發展小微三農擔保業務,有效解決小微三農融資難問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另壹方面,在外部信用環境逐步暴露的背景下,從事債券等金融產品擔保業務的擔保機構加大了對現有項目的風險排查頻率,對新項目更加謹慎,整體經營壓力加大。擔保機構急需調整低層次客戶結構,業務量可能會有壹定程度的下降。
整體來看,在省內政策支持力度較大、被擔保客戶質量相對較好的情況下,區域經濟較強省份的擔保機構整體信用水平保持在較高水平。
——企業違約風險依然較高,金融擔保機構代償壓力依然較大。
目前壹方面,由於擔保業務規模逐步增長,雖然間接融資擔保業務規模會有所增長,但考慮到在政策引導下費率有所下降,同時監管加強了對擔保機構資產分類的要求,以保證其流動性,委托貸款業務規模有所下降,整體盈利規模增長有限。
另壹方面,由於當前宏觀經濟下滑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綜合影響,外部信用水平有所惡化和下降。2020年以來,債券等金融產品出現多起違約事件。2021,違約風險還在增加。如果不排除集中違約量較大的融資性擔保公司,擔保機構表外核銷將會加劇。未來隨著債券擔保業務期限的增加,金融產品擔保機構的利潤會受到壹定程度的侵蝕。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金融產品擔保機構資產減值損失總額比上年增加141.03%。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擔保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