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的湧入改變了年輕人的消費觀念。
在1979秋季廣交會上,為方便參會,中國銀行與東亞銀行代表“東美信用卡”簽訂了取現協議,首次將國外信用卡引入中國。後來,在原中國銀行珠海分行、信用卡籌建組成員周的提議下,在珠海形成了大力推廣信用卡的可行性報告。
這份報告交給中國銀行總行後,時任中國銀行總行副行長的李玉民做了評價。李玉民覺得,改革開放背景下的發展,最重要的環節是調解市場資源配置,而信用卡無疑是這壹環節中不可或缺的金融產品。因此,在李玉民的積極推動下,中國銀行決定發行自己的信用卡,並批準珠海分行先行試點。
信用卡開始在中國市場紮根。起初,信用卡只發放給壹些有經濟實力的人。如果能持有信用卡,那就是身份的象征。隨著金融體系的巨大發展,以及各行業發展帶動的就業,只要18歲以上,就可以申請壹張屬於自己的信用卡。
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徹底改變了。比起攢夠錢享受某種商品的便利,年輕人更喜歡先消費後買單的模式。這個月和下個月的花費沒有錯。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這種模式,使得年輕人的消費能力不斷被杠桿化和放大。
到了還款日,發現工資不夠還信用卡賬單。於是銀行發布了最低還款額模型。先付10%的賬單,剩下的可以在有錢的時候隨時支付,每天只需要多付0.05%的利息。看似利率低,實則很高。以10000元為例,壹天是5元的利息,如果壹年是365天,就是1825元。年利率18.25%,遠超國家法律保護的14-15%的水平。
受到各大金融機構借貸產品的攻擊。
為了促進消費,大力發展經濟。各種消費貸款產品也在不斷湧出市場。如果妳在12購買壹款電子產品,銷售人員會向妳推薦消費貸款產品。捷信贏得了當時中國的消費貸款市場。
還有中國銀行消費金融,JD.COM白條。這些機構既然盈利了,似乎只要資金充足,就會放出產品收割。微貸、分期樂、花錢、還錢、存錢、借錢,各種應用應運而生。
現在的年輕人,只要在網上搜索過“貸款”二字,或者用過花唄,他們的行為都會被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爬蟲技術捕捉到,於是鋪天蓋地的騷擾電話來了:您好,我是xx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給您的xx產品金額是幾萬...
有些人別無選擇,只能自責,因為他們欠金融機構的錢太多了。有的甚至覺得償還無望,結束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些人的命運,誰來還債,除了父母子女有償還的義務,其他人只有同情。
何去何從
但是,2021年3月1日,個人破產法開始實施。經核實的個人破產後,債務清理完畢。最後,拯救他們的時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