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沒有統壹的衡量標準來衡量外儲的充足或充足。目前廣泛使用的指標有兩個,壹個是側重於基本償付能力的傳統指標,另壹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綜合衡量外儲充足性的指標。從兩個指標來看,中國外儲規模依然充足。從長期來看,衡量外匯儲備的充足性,需要考慮人民幣匯率的彈性。
關註傳統的基本解決指標
衡量外儲充足性的傳統指標主要包括兩項:壹是進口覆蓋率,反映進口在沖擊下能夠維持的時間。國際貿易是最基本的國際經濟活動,應該得到最優先的考慮。充足水平要求外匯儲備足夠三個月的進口;二是短期債務覆蓋率,用來衡量壹個國家在危機時刻的外債償還能力。充足水平需要65,438+000%的外部儲能,以償還壹年內到期的短期外債。
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在今年1年末表示,從對外支付能力和償債能力來看,我國外匯儲備規模仍然十分充裕。按照傳統的衡量標準,在進口支付方面,外匯儲備至少需要滿足三個月的進口。假設沒有人民幣對外支付,目前外匯需求約為4000億美元。其實跨境支付已經可以用人民幣了。在外債償還方面,外匯儲備需要覆蓋100%的短期外債。目前本外幣短期外債規模為8900億美元,明顯低於2014年末的1.3萬億美元,表明近期外債償還壓力大幅釋放。
CICC首席經濟學家洪亮認為,除了外匯儲備,中國還持有其他儲備資產和外匯資產,這些也構成了中國對外支付能力的壹部分,在極端情況下也可以用來維持金融穩定。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認為,評估外匯儲備的充足性,應該從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上優先保證最基本的需求,如進口支付和短期債務償還,避免出現貨幣危機和債務危機疊加的國際收支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