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5發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德州被列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德州作為山東唯壹列入該規劃的城市,正圍繞京津冀產業承接、科技成果轉化、優質農產品供給、勞務輸出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壹區四基地”加緊建設。
在德州,成為“安全農場”並不容易。作為壹個擁有1.5萬頭奶牛的牧場的負責人,王振順最了解其中的艱辛。
“京津冀市場意味著客戶需求更高更好,這就需要我們處理疾病、糞肥等問題。‘放心’是第壹步。”王振順說,為此,公司牧場不僅采用了德國轉盤擠奶機、荷蘭小牛自動餵料機等世界先進設備,提高生產效率,保證乳品質量;還“變牛糞為寶”,進行沼氣發電、有機肥加工還田,努力實現“零排放”。
不僅僅是畜牧業,被譽為“山東北菜園、京津以南菜園”的德州,近五年來也發展出越來越多元化的渠道,便捷高效地向全國各地供應“安全”農產品。
齊河梅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壹家集蔬菜種植、銷售和良種培育為壹體的公司。該公司總經理曹應坤告訴記者,目前梅冬種植園區蔬菜日產量為60噸至80噸,其中近30%流向京津冀地區,而在5年前,這壹數字幾乎為零。
這只是京津冀餐桌上“德州菜”的壹個縮影。德州市農業局副局長張介紹,德州市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以來,已有1.200多家農業企業、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與京津冀三地超市、市場開展合作。以北京為例,根據山東魯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首農商業連鎖有限公司達成的共識,雙方將在北京共建1,000家社區蔬菜直營店,將優質德州農產品直接送達北京社區。
不僅銷售數字變了,先進種植方式的推廣面積也變了。李佳水是梅冬公司農業園區的壹名技術員,已經在園區工作了兩年。期間,他見證了水肥壹體化技術、無土栽培技術等先進種植方式是如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剛來的時候,園區裏只有試驗田,使用的技術並不系統。現在以番茄為例,過去的種植方式畝產只有1,000斤到1,000斤,而我們使用了壹整套水肥壹體化系統,不僅管理方便,質量好,還能增產到25000斤到30000斤。現在,不僅園區內500多畝土地得到利用,還向周邊農戶推廣了100多畝。”李家水說。
五年來,德州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創建優質糧食產區100個,“三品壹標”認證產品358個,面積665萬畝,占食用農產品總面積的70%。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德州可向京津冀供應無公害、規模化、品牌化優質蔬菜80多萬噸,深加工、初加工的面粉、面制品、肉、蛋、奶、飲料等農產品(食品)700多萬噸。
雖然蔬菜直接銷往京津冀是壹件“值得驕傲的事”,但德州市陵城區宋家鎮東屯村村民高更關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在家幹活掙錢。
“德州作為山東的‘糧倉’和京津冀的‘農場’,將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將市場要素引入農業領域,以先進的技術和成熟的運營模式推動農業轉型,推動壹個又壹個生產,出臺現代農業發展政策體系,努力為京津冀地區提供更多更放心的優質農產品。”德州市農業局局長郭平銀說。
發展“安全農場”是當前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