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來全是原北京第五建築工程公司(現北京建工集團吳健公司)的退休工人。他從十幾歲開始就當學徒。因為聰明肯動腦筋,他很快被提拔為8級木工,還多次獲得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他曾經和李瑞環壹起參加過城市英雄會。
姚師傅壹生參與了北京許多重大工程,但印象最深的是參與了1969天安門廣場的秘密改造。雖然是36年前的事了,但依然歷歷在目,感慨萬千...
毛澤東的指示:壹樣的,壹樣的大小。
據史料記載,天安門門建於明朝永樂18 (1420),距今已有550多年的歷史。由於戰亂和火災,年久失修,建築結構嚴重受損變形。此外,由於過度開采地下水和閘門的重量,主體已經嚴重下沈。解放後,雖經多次修繕加固,但未能徹底解決問題。特別是1969年河北邢臺地區發生6至7.5級強烈地震,天安門門更是受損變形。為確保安全,1969年底,國務院決定對天安門門進行全面拆除,按原規格和建築形式在原址重建,建築材料全部更新。
天安門城樓結構復雜,技術難度大。有人請外國人承包,但提出五三年,最早也要兩年。周總理說,不能崇洋媚外。隨後中央、國務院成立了由總參謀部、北京警備區、北京革命委員會等有關部門參加的“天安門門重建領導小組”。北京第五建築工程公司(現北京建工集團吳健公司)受命承擔這壹政治任務。
為確保工期嚴格、質量高超,北京第五建築工程公司挑選了壹批正直、政治可靠、技術過硬的精兵強將,其中大部分是黨員、團員。他們組建了五個施工隊,分別是木工公司、瓦工公司、彩油公司、排架公司、混合公司,姚來全是木工公司的領導。
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高32米。很難罩住這個龐然大物,為它做“世紀手術”。如果用鋼管搭建,需要壹個月。由於工期緊,任務重,架子工突破以往的方法,將幾棵杉木和蒿綁在壹起,層層連接,用蘆葦墊搭起了頂棚。除了用於進料的循環路徑,整個塔被緊緊包裹,沒有任何暴露。僅用了八天時間就搭起了跨度如此之大的“天花板”,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同時,他們在中山公園臨時搭建了壹個鍋爐房(公園不再對外開放),給排水管道直接接在塔上。蘆葦席周圍鋪了幾層加熱管。雖然是隆冬,但棚子裏依然溫暖如春,日夜明亮。
當時這個重要的政治任務,正值中國內憂外患(文革)和外患(中蘇緊張),意義重大。為了嚴格保密,不僅北京市民不知道,就連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園和民族文化宮的工作人員也不知道被蘆葦席包圍的天安門廣場在幹什麽。所有參與重建的人都必須嚴格保密,不允許告訴任何人,甚至是他們的家人。這是壹項政治任務。
在拆塔之前,應該先進行勘測。公司指派懂經緯儀的姚來全配合測繪局的同誌。那時候,他還不到40歲。他和測繪局的同誌們對塔的所有鬥、拱、聲、柱、端門壹壹進行了測量。實測數據直接上報毛主席,毛主席批示:形狀壹樣,大小壹樣。
/post_2649899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