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說的起源很早,最初由米利都學派形成,後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索斯提出,經亞裏斯多德完善,使托勒密進壹步發展為地心說。
在16世紀日心說成立前的1300年,“地心說”壹直占主導地位。亞裏士多德的地心說認為宇宙是壹個有限的球體,分為天和地兩層,地球位於宇宙的中心,所以太陽和月亮繞著地球轉,物體總是落到地上。
地球外有九個等距的天體層,從裏到外的順序是:月亮日、水星日、金星日、太陽日、火星日、木星日、土星日、恒星日、原動力日,外太空什麽都沒有。上帝推動了恒星的天體,導致了所有天體的運動。人類居住的地球靜靜地矗立在宇宙的中心。
擴展數據:
亞裏士多德發展的“地心說”
畢達哥拉斯之後100多年,公元前384年出生的希臘人亞裏士多德發展了地心說。他的哲學思想體系使他第壹次試圖解釋世界和宇宙的運行機制。思考事情為什麽會發生,讓他註重觀察,把地心說向前推進了壹大步。
他根據月球的圓形指出是地球遮擋月球造成的,進而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畢達哥拉斯提出地球是球形的,是基於自然規律的和諧完善,亞裏士多德是基於觀察。
他根據觀察和推測,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之外有九層天空,即月亮天空和太陽天空。天空的九層依次為圓形,第九層的天球為原始動力層,推動地球周圍的其他層。他第壹次考慮了天體運動的動力學問題。
百度百科-地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