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丁文江是新文化運動中科學派的領袖。

丁文江是新文化運動中科學派的領袖。

吳鳳鳴

(國家科學技術術語審定委員會)

丁文江是壹位有成就、有貢獻的“多維”科學家。據說他是壹位傑出的地質學家,是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壹。他早就對學術界* * *有所了解,尤其是地學方面。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在壹場“科玄論戰”中,他作為科學派的領袖而鮮為人知,這值得丁文江先生65438歲生日。

首先,簡單介紹壹下生活

丁文江(1887 ~ 1936),江蘇泰興人,人稱現代“徐霞客”。1892歲入私塾,讀《四史》、《子同治簡》等古籍。他熱愛詩歌,從小就受到好評。10歲時寫了《論漢高祖和明太祖的利弊》,深得老師贊賞。15歲,秀才。壹篇《論梁武帝對西南(外國)的認識》得到了知縣張龍的賞識,收為弟子。

1902年勸其留學日本,在日本主編《江蘇雜誌》,宣揚中華復興,倡導革新,批判儒家教育,主張婦女解放;

1904,經吳稚暉勸說,康有為資助,離開日本前往英國,到達愛丁堡;

1906年,19歲考上劍橋大學。

1908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動物學和地質學。1911年,獲得雙學位後回國。

1911年,他參加了中國歷史上最後壹次科舉考試,獲得了“格致科進士”。

1912在上海南洋中學任教;

1913任北洋政府工商部礦政司地質科科長,兼任地質研究所所長;寫下工商部地質調查試點的指示,提出成立地質研究所,成為我國培養第壹代地質學家的第壹個搖籃,意義深遠。

1916任地質調查所所長;

1925年,他去上海做了松湖的總經理,雖然只有八個月,對他後來的科學家形象造成了壹些損害。

1931被聘為北京大學地質系研究教授,講授《地質學通論》。

第二,輝煌的成就

1.揭開中國地質調查的序幕。

1911從英國回來的路上,在海防登陸,換乘滇越鐵路列車進入雲南昆明,經黔湘郵路進入貴州。他沿途進行了艱苦的地質調查,開創了中國利用現代地質方法進行地質調查的先河。調研期間,他看到了貴州人民的疾苦,很受感動寫下了壹首名為《貴州民歌》的詩;

1913年,德國Solger、王希斌赴太行山區進行地質調查,對鄭泰鐵路附近的地質進行了系統的調查,並編寫了《鄭泰路附近地質與采礦調查報告》;

1914年,他又到雲南東部和北部進行了壹次地質調查,歷時200多天。他重點考察了個舊錫礦和東川銅礦,獲得了個舊附近的地質總圖,出版了《雲南東川銅礦》和《個舊附近地質礦產報告》等。

1914年為地質學院22名學生開設了古生物學課程,並帶領學生分批赴北京西山附近及河北、山東、陜西等地進行地質實習和考察,開創了我國古生物學教學的先河。

1915年在北京、山西、河北西山及其附近進行地質調查,重點是山西、河北煤田;

1916赴皖南、浙西進行地質調查;

1917赴河南、湖南、江西,主要考察萍鄉煤礦、上珠嶺鐵礦(見中國鐵礦誌);

1965438+22地質所學生,以他為所長,2006年畢業,充實了中國地質調查局,由此拉開了中國地質調查的序幕。

1917赴皖南、浙西進行地質調查;

1918隨梁啟超出訪歐洲,參加巴黎和會,還參觀了壹些國家的地質設施;

1918赴山西大同地質礦產調查;

1919發表《中國礦產》《長江下遊地質》等文章。本文對長江下遊地層進行了劃分,討論了江南山脈的地質構造與秦嶺、南嶺構造的關系,以及它們的特殊構造和地殼運動時代。

1928受鐵道部委托,赴廣西進行川廣鐵路線路踏勘及沿線地質礦產調查;

1929年春,成立了以他為總指揮的調查小組,再次前往西南邊區進行地質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地質、地理、礦產、人種等五大學科。考察路線和環境都很艱苦,基本都是高山和原始森林。在調查過程中,他的得意門生趙雅曾遇害,深感悲痛。他寫了《萬招》

1935 12執行政府緊急礦產勘查計劃,特別是粵漢鐵路沿線煤礦調查,到達湖南進行地質調查。他因連續野外工作勞累,49歲在衡陽去世。

2.創建或參與創建我國地質事業發展的搖籃。

1913任北洋政府(中國第壹個地質行政機構)礦政署地質科科長;同時擔任地質調查所所長,撰寫了《工商部試點地質調查工作說明》。同年與張等人共同創辦了培養中國第壹批地質學家的機構——地質研究所,並任所長;

1913被聘為中國地質學會會員,做滇黔地質學術報告;1923擔任協會會長;

1918年初,他在歐洲遇到李四光,希望回國。不久,李先生收到了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聘書,回國後重建了北京大學地質系。

1920訪美期間,受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委托,聘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格利普教授領導北京大學古生物學教學和研究工作。正是因為葛的來華,才培養了、尹贊勛等壹批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

1922參與中國地質學會籌備和成立,為《中國地質學會會刊》撰寫《中國地質學會組織史》刊物,發表《中國地質學會宗旨》文章,兩次當選理事;

1923發起成立中國古生物研究會,成員有、羅振宇、張學良、張、梁啟超、翁等。

1929年8月,參加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大會,、於也參加了會議。

1929兼任地質調查局新生代研究室名譽主任;

1934年3月,參與中國地理學會成立,匯聚學術名人,包括:翁、李四光、竺可楨、謝、葉、、顧頡剛、譚啟祥等。

地質展覽館(博物館)和地質圖書館相繼建立。

3.主要作品(僅與地質相關)

1914發表了與Solger和王喜斌合著的《鄭泰鐵路附近地質與采礦調查報告》;

1915出版雲南東川銅礦(英文)和遠東時報;

1916出版《中國煤礦》(英文)、《遠東時報》;

1919出版《長江下遊地質》(英文)《太湖流域水利季刊》;

《中國礦物》(英文),《遠東時報》;

1921年發表第壹部《中國礦業概要》,與翁合著;

1922年在比利時召開的13國際地質大會上,宣讀了題為《滇東地質構造》的論文,其中將滇東劃分為9個構造單元,並討論了各自的構造特征。

1922出版《中國地質學會組織史》、《中國學會地質學會會刊》。

京兆昌平縣西湖村錳礦,地質報告4號;

1923出版《重播印刷的故事》、《努力周刊》;

1923出版《中國礦業50年》、《近50年》;

1923年,參與“形而上學與科學”大辯論,以“科學與人生觀”四大宏觀論擊敗玄學派,宣傳和捍衛科學思想和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成為科學派的主要領袖;同年,出版《中國礦業五十年》;

1924在中國地質學會第二屆年會上發表“中國地質學家的培養”的報告;

1926年《小說月報》推出《徐霞客遊記》這本書。主要內容有:目的、路線、發現及其文學和科學價值;

1927年,他編輯了《徐霞客遊記》,編了新的地圖集,以便按圖考證。附的徐霞客年譜幫助很大,得到了胡適、梁任公的幫助。

1928中國官營礦業史料由地質調查所出版;

1929年發表論文《中國造山運動》,闡述了中國造山運動即廣西運動、海西運動、燕山運動的階段性觀點,中國地質學會學報,第8卷;

1931,《豐寧集分層》出版,《中國惠誌地質學會第十卷》出版;

1931年出版《中國地質學家的責任》和《北京大學地質研究學會會刊》。

1931年發表《川廣鐵路路線初步勘探報告》,與曾世英合著,《地質專題報告》;

1932年發表《與謝石巖寬高比差異統計研究》,中國地質學會XI分卷;

1932年發表《流浪筆記》並在《獨立評論》連載,描述了他20年間在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太行山、燕山等22個省(區)的地質地理考察。

1933年6月,他代表中國政府和地質學會赴美國參加在華盛頓特區舉行的16國際地質大會,發表了《中國二疊紀及其在二疊紀地層劃分和中國石炭紀中的意義及其在密西西比和Bencheveni地層劃分中的意義》的論文報告。會議期間,他還代表中國出席了國際古生物聯合會籌備會議,並當選為籌備委員會委員。會後,他訪問了英國、瑞典和瑞士。8月底,他到達蘇聯莫斯科,受到蘇聯科學院和地質礦產勘查院的接待。他參觀了巴庫油田等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贊譽,對他的政治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934年發表《俄羅斯遊記》和《蘇聯南部油田地質學》,在《獨立評論》發表文章十余篇,可見蘇聯地質科學的成就影響深遠。

1933年,由丁文江、翁、曾世英三人合編的《中華民國新地圖》和《中國各省新地圖》由《申報》博物館出版,受到高度評價,被稱為“中國地圖創新第壹聲”。

4.對中央研究院的貢獻

1934年,蔡元培應邀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他是壹個務實的行政首腦,特別是受到蘇聯科學成就的影響。他以壹個野心勃勃的改革者的身份進入中央研究院,首先他成立了理事會和基金托管委員會,試圖將全國科研力量集中到中央研究院,在科學界引起了壹場風暴。關於丁文江在中研院的成就,會有專門的文章,下面列出相關文獻,以供參考:

(1)蔡元培《丁在鈞先生對中央研究院的貢獻》,《獨立評論》第188期。

(2)朱家驊《丁文江與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學報》第3集。

(3)丁文江倡導的李記科研回憶,《中央研究院學報》。

(4) Glip的丁文江先生與中國科學的發展。

(5)丁文江《中央研究院的使命》,《東方雜誌》第32卷第2期。

(6)丁文江《科學建構》,獨立評論,第151期。

(7)丁文江《中國中央研究院的科學工作》,英國《自然》周刊。

(8)丁文江《中國近代科學》,第133頁。

(9)丁文江在中國的科學研究。

從文獻中,我們可以了解他的科學觀、科學思想、科學方法論以及他在中央研究院的工作。

第三,科學與形而上學之爭的始末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壹場弘揚科學思想和精神的“形而上學與科學”的論爭達到高潮:論爭的主題是科學與人生觀的關系。

1923年2月4日,清華大學張君勱教授(1887 ~ 1969)給留學生做學術報告,隨後發表文章《科學與人生觀》。他的基本觀點如下:

(1)科學是客觀的,人生觀是主觀的;

(2)科學可以從分析方法入手,而人生觀是綜合的;

(3)科學以理論(邏輯)方法為主,人生觀從意識出發;

(4)科學以因果律為主導,人生觀則是自由意誌;

(5)科學從同壹對象出發,人生觀從人格的單壹性出發。

總之,強調人生觀的中心是自我,反面是“無我”。科學有壹套推理方法。人生觀從直覺出發,科學受因果律支配,人具有自由意誌、同壹性和自動良知。結論是科學對人生觀沒有意義,解決不了人生觀問題。

張君勱的文章發表後,4月12日,他的密友丁文江在《努力周刊》(第48、49期)上發表了《形而上學與科學——評張君勱的人生觀》的批判文章。本文對形而上學的上述五種觀點逐壹進行了討論和反駁,得出的結論是:人生和心理問題。科學的目的是廢除個人的主觀偏見。科學理性可以解決人的情感問題,進而肯定可以用科學的、科學的方法建立科學的人生觀,解決人生觀問題。那就是人類要用科學原理主導人生觀,認為科學無非是把事物分類,尋求它們的順序,然後總結成科學的常規。"...而且科學常規也在隨著新的發現不斷變化,光學和牛頓力學在發展,時空概念在變化,進化論本身也在發展……”肯定心理現象也是科學內容,也是按照某種客觀規律運動發展的;自然,精神和物質問題的討論也在本文中涉及。

接著,張君勱在《晨報副刊》上發表了《再論人生觀和科學觀並答丁在鈞》(上、中、下)。本文除了再次闡述形而上學的觀點外,著重從認識論的角度反駁了丁文江等科學學派的“科學萬能論”,指責丁“迷信科學中毒”,認為科學與人生觀屬於不同的世界,科學只能在物質世界。人生的問題是復雜的,沒有統壹的標準,沒有因果可循。“所以,古今中外,世界上最不團結的人,就是人生觀。”認為人的內在精神活動是多變的、自由創造的,以物質世界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方法無法作用於其上。無論是科學方法還是因果關系都不能應用於人生觀問題,這從根本上否定了科學學派所倡導的科學基本原理和科學方法的普適性。張君勱強調:“中國人迷信科學,把科學當作萬能的、全知的”,並運用最新的實驗心理學和生命哲學理論,指出了人的心理、情感和意誌的特殊性。

張君勱曾陪同梁啟超去歐洲考察。張君勱接受了當時歐洲超人哲學對西方文明的批判觀點,並以此作為對抗科學人生觀的思想武器。

此時,玄學與科學的爭論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註。5月5日梁啟超發表了《戰時國際公法》關於玄學與科學之辯——梁啟超暫時局外人宣言,5月23日《人生觀與科學——張、丁之辯批判》基本傾向於玄學觀點,而且是各打五十板的形式。

5月11日,胡適在《努力周刊》上發表了《孫行者與張君勱》。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壹張彥存(張)在《努力周刊》上發表了《對張君勱科學人生觀的五點質疑》,有力地支持了科學派的論點。

5月30日,丁文江再次在《奮進周刊》發表《玄學與科學——答張君勱》,全面駁斥張君勱對科學生命觀的懷疑,駁斥其科學萬能論,再次指出玄學從玄學上關照生命觀,認同傳統儒學,主張生命哲學和新宋學的復興。此時,爭論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

張君勱在中國大學做了壹個演講,題目是《對科學的評價》,反駁了丁文江關於科學主導人生觀的說法,並說:“科學解決問題也是有限的……”6月5日,丁文江在《努力周刊》上發表《形而上學的余輝與科學討論》,強調科學對客觀真理的追求,嚴肅批判形而上學的本體論和與人生觀無關的觀點。

除了胡適和張彥存(張)之外,還有:

(1)任樹勇的科學人生觀或科學人生觀,《努力周刊》,1923五月;

(2)朱經農讀了張君勱兩篇關於人生觀和科學觀的文章後的疑問,《努力周刊》,5月1923;

(3)心理學家唐越連續發表多篇論文,包括《玄學與科學之爭的啟示》、《白癡的夢——情緒真的超科學嗎?《科學的範疇》、《論科學與形而上學的爭論》、《哲學家的眼睛》等。

(4)陳獨秀《〈科學與人生觀〉序》,上海亞東圖書館,1924;

(5)謝評吳稚暉的人生觀,1924 65438+10月18《學習之光》;

(6)王行公(1887 ~ 1949)在《科學與人生觀》中主張科學可以解決人生觀問題,什麽是科學方法。

支持形而上學學派的人是:

(1)吳稚暉評論八股之學,早報副刊;

(2)張《不勞而獲——評丁在鈞先生口中的科學》;

(3)居農的人格與教育,早報副刊;

(4)盧誌偉的死狗心理;

(5)林再平的《讀丁再君先生的形而上學與人生觀》,批判了丁的科學主義;

(6)甘阿賢的人生觀和知識觀。

爭論涉及學術界的各個層面,馬克思主義先驅也參與了爭論,對科學與形而上學作了更精辟的闡述,包括:

(1)瞿秋白於1923年6月在《新青年》發表《東方文化與世界文化》,同年10月24日在《新青年》發表《自由世界與必要世界》。

(2)鄧中夏10月3日在《新青年》發表《中國當前思想界》1923,11924,10月26日在《新青年》發表《思想界統壹戰線》。

③1924年7月29日,蕭楚女(署名蕭楚瑜)在《新建設》發表《國民黨與近期國內思想界》。

④陳獨秀在2月9日發表的答1923中指出胡適是壹個多元論者,並評論了他的實用主義哲學。11923年10月23日,他為《科學與人生觀》壹書作序,認為,

其他重要的學術文章有:

(5)胡適1923 165438+10月29日為《科學與人生觀》壹書作“序”。隨後,胡適發表了給陳獨秀先生的回信。

(6)哲學領域,蔡元培於1923年2月出版《中國五十年來的哲學》,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信仰。

(7)馮友蘭出版《人生觀》。

(8)梁啟超1924+二月後出版《非魏》。

山達基學派最重要的觀點是,科學是人生觀的理論基礎,科學中蘊含的認知方法和思維方式可以改變中國人的觀念和信仰。科學作為壹種普遍的價值規範和規律,應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理學院基本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可。

玄學派的代表人物張君勱在《人生之辯》壹書的序言中仍然堅持唯心主義。10年後,他發表了壹篇關於人生觀爭論的評論,他在評論中解釋說:“我當時腦子裏所有的‘科學’這個詞,真的是指自然科學,而不是所有的科學,因為自然可以和人生觀對立。”他修正道:“科學本身就是知識,知識的對象有兩個:①自然;②生活。科學是關於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知識。”"...科學可以研究生活問題或者社會問題,但是...有個人問題,...有意誌問題...它不是為了找出共同的規律”。最後,他仍然認為“科學應該是自然科學,即以自然為研究對象”。

在爭論後期,中國主張馬克思主義的先驅們也相繼發表論文,分別對兩派的論點進行評論:

(1)1923 165438+10月13在《科學與人生觀》的序言中,陳獨秀主張用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人生觀的理論基礎,他的觀點是:“我們相信只有客觀的物質原因才能改變社會,解釋歷史。丁文江和胡適這兩個山達基教徒被視為多元論者,對胡適的實用主義哲學進行了評論。胡適於10月29日發表《答陳獨秀先生》165438+和陳獨秀於2月9日發表《答宜都》65438。

(2)瞿秋白於10月24日在《新青年》發表《自由世界與必然世界——駁張君勱》11923,精辟地揭露了玄學派的唯心主義思想。

③1924 8月1日,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答張君勱和梁任公》。

(4)1924 8月1日,瞿秋白在《新青年》發表《實驗主義與革命哲學——駁胡適之》。

論戰壹年後,梁啟超發表《非唯》,在其中批駁唯物主義。他認為:“人生最復雜最矛盾,……道理是不能用‘為’字來表達的,……任何談‘為’的都不是道理”,堅持心物二元論,批判陳獨秀的機械論人生觀……就會得出結論。

“形而上學與科學”的爭論以形而上學的失敗而告終,反映了這場學術爭論的基本內容。兩派各出版壹部散文集,以《科學與人生觀》為理學主編,胡適、陳獨秀為“序”;玄學派編輯的《關於人生觀的爭論》由張君勱作序。

近年來,壹些學者對玄學與科學的論爭提出了新的評論,認為這場論爭基本上只是在上層社會倡導科學思想,宣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試圖建立科學的人生觀,但並沒有在民間生根發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沒有形成推動科學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力量。特別是,雖然科學派贏得了爭論,但科學派重要人物的科學觀,他們也深受自己的實驗主義、實證主義、實用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影響。比如,受胡適傳統哲學思維的影響,以科學論證為核心的現代理性思維方式,在“大膽而謹慎的求證”上蒙上了壹層馬赫主義和實用主義的色彩。

關於胡適和丁文江的馬赫主義,90年代中期全國地學哲學委員會和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年會期間,曾兩次請教著名理論家於光遠和龔育之。他們壹致認為,即使有馬赫主義,也不能完全抹殺當時科學派在倡導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方面的光輝。當時中國的科學處於起步階段,需要弘揚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為主流。

他還引用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艾思奇在50年代初對胡適的批評,評論胡適的《科學的人生觀》壹文。他認為這篇文章真正表明了胡適有著光輝的自然科學唯物主義。

龔育之在《新世紀科學技術發展的人文思考》壹文中指出:“科學主義的代表人物丁文江和胡適試圖列舉壹系列基本觀點來描述他的科學人生觀。.....無論胡適、丁文江的科學觀可以也應該受到怎樣的批判,我認為這都是中國思想界的壹個進步,沒有理由把它評價為被譴責的“科學主義”統治的起源。

在文章的腳註中,著重說明:“他們的科學觀,尤其是丁文江的科學觀,本來在自然科學上是唯物主義的,但在哲學層面,卻摻雜了實用主義和馬赫主義。在胡適運動被批判的當時,大多數馬克思主義工作者對實用主義和馬赫主義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態度,所以丁文江和胡適在這場論戰中維護科學的光輝也被抹殺了。.....現在人們當然不再以這種簡單的態度對待實用主義和馬赫主義,對待胡適和丁文江。”。

有人問我,誰是張君勱?

(1)張君勱(1887 ~ 1969)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法律和政治,後來在德國學習哲學。他是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的教授。1923,《人生觀》等文章的發表,掀起了壹場玄學與科學的論戰。他是國民黨的政治委員,起草了中華民國憲法。梁啟超和張君勱壹起訪問歐洲,接受了當時歐洲的超人哲學和生命哲學對西方文明的批判性論述,並以此作為反對科學人生觀的思想武器。

在《人生觀論爭序》中,張君勱堅持多元史觀,批駁陳獨秀的歷史唯物主義壹元論,堅持“社會變革”是基於人的自由意誌原則的精神立法的理論基礎,提出了不符合科學規範的人生觀提綱。

(2)梁啟超(1873 ~ 1929)出身舉人,參與清末維新變法,1895年陪同康有為在公車上發起書信,1896年發表《變法通議》。他是著名的現代資產階級改革家。參與辯論,壹年後(1924)發表《非魏》,批駁唯物主義。他認為:“人生最復雜最矛盾,道理不是衛二字所能表達的,任何關於衛的東西都不是道理”。堅持心物二元論,指出陳獨秀機械的人生觀...會導致壹個最終的結論;值得壹提的是,在科學與人生觀的爭論中,梁啟超還用歐戰造成的破壞來說明“科學萬能論”的破產。但不可忽視的是,他對中國的社會變革和科學啟蒙產生了壹定的影響。

有學者提出,胡適在科學原理、精神和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人生觀的總綱,馬克思主義的陳獨秀主張以“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人生觀的理論基礎。

玄學派對科學派“科學萬能論”的批判是,科學無法解決人生觀問題,科學和人生觀屬於不同的世界,科學只能在物質世界起作用而不能在精神世界起作用。

形而上學批判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壹元論,它解釋了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第壹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陳獨秀的辯護是堅持物質壹元論,反對心物二元論,這是針對梁啟超的“非唯壹性”論點。認為哲學歷來分為物質壹元論和精神壹元論,不存在二元論。

陳獨秀、胡適等人用科學理性的知識批判宗教迷信和偶像崇拜,有利於人的主體性的確立。陳獨秀提出,科學應該取代宗教,成為壹種新的人生信仰。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梁漱溟指出,中國文化的特點是以禮樂取代宗教(道德)。胡適提出了宗教人性化的主張,即“自然主義人生觀”。馮友蘭提出用哲學代替宗教。

科玄論戰是“科學代替宗教”的重要階段。

梁漱溟說:“科學是知識,宗教是行為,知識不能改變我們的行為,行為是以情態為基礎的。”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解釋世界是萬物的本源,強調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的,物質是第壹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歷史唯物主義是壹元論。

《光明日報》發表的《科玄論戰對中國文化哲學的影響》壹文指出,陳獨秀和瞿秋白在這場論戰中對科學主義的支持、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解和對形而上學的拒斥,構成了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壹個必然的解釋性背景。

五四新文化運動精神是科學精神、民主精神和愛國精神三位壹體的體現。首先是破除封建迷信和蒙昧主義,啟蒙中國新文化思潮,以理性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認識自然、社會和自身,摒棄“忠君報國”的舊倫理觀念,弘揚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

  • 上一篇:鄧電集團永登鋁業有限公司分公司
  • 下一篇:莫仁的電影有幾部?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