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六大高技術領域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它們將在本世紀迅速發展,並通過廣泛的實用化和商業化成為日益強大的高技術產業。以基因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為標誌的生物技術將成為21世紀的技術核心;以光電技術和人工智能為標誌的信息技術將成為21世紀的技術先導;以超導材料和人工取向新材料為標誌的新材料技術將成為21世紀的技術支柱。以核能技術和太陽能技術為標誌的新能源技術也將成為21世紀的技術支柱;以航天飛機和永久空間站為標誌的空間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向外延伸;以深海采礦和海水利用為標誌的海洋技術將成為21世紀技術的向內拓展。
在六大高科技領域中,12標記技術是已經萌芽但遠未成熟的前沿技術。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在本世紀會縮小,但這些產業的絕對產量和產值不會因為高技術對這些傳統產業的強制性滲透和對這些傳統產業部門的改造而縮小。
(A)信息技術領域
信息技術是六大高科技的先導。主要指信息獲取、傳輸、處理等技術。信息技術以電子技術為基礎,包括通信技術、自動化技術、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光導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
當前的信息技術主要表現在:
(1)集成電路目前,1兆和4兆DRAM芯片已經在國際上廣泛使用,16兆芯片也已經生產出來。此外,光子集成電路和生物集成電路的研發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2)電子計算機。目前,全球計算機安裝數量超過1億臺,超巨型計算機速度已超過6543.8+0000億次。現在的計算機類似於人的左腦進行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的工作應該通過人的右腦來完成。為了解決形象思維的問題,人們正在開發神經計算機和模糊計算機。神經計算機從微觀自下而上地接近人腦,而模糊計算機從宏觀自上而下地接近人腦。
(3)軟件技術。信息技術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計算機硬件技術和計算機軟件技術。知識和信息的收集、存儲、整理、創新、傳播和應用的操作將基於計算機軟件技術的開發和利用。
軟件技術是各種計算機應用程序編程或編輯技術的總稱。目前,軟件技術主要有四大類:
(1)根據計算及其自身的結構和功能,設計壹種為計算機編輯指令性語言程序的軟件技術;
②計算機操作、管理或編輯、編輯、檢索、調試、診斷、維護等程序的軟件技術;
(三)為滿足用戶特殊需要,設計或者編輯計算機應用程序、專用程序控制、系統管理等程序的軟件技術;
(4)為各類用戶策劃或編輯知識和信息資料、在線操作和電子閱讀程序的軟件技術。
(4)通信技術。20世紀70年代以來,光纖通信、衛星通信、程控用戶交換機和綜合業務數字網技術相繼出現。
(5)激光技術。激光是與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齊名的20世紀四大發明之壹。以激光為基礎的激光技術發展迅速,現已廣泛應用於工農業生產、能源動力、通信與信息處理、醫療衛生、軍事、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研究等領域。激光技術是壹項正在走向實用的高科技。
㈡生物技術領域
生物技術是以生命科學為基礎,利用生物和工程原理生產產品的綜合技術,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生物技術是21世紀的技術核心。它有兩個標誌性的技術,基因工程和蛋白質工程。
生物技術不僅廣泛應用於農業和醫學,而且對環保和能源技術也有很強的滲透力。
(三)新材料技術領域
新材料主要是指最近開發或正在開發的壹類性能優於傳統材料的材料。
新材料技術是高技術的物質基礎,包括超導材料、高溫材料、合成材料、陶瓷材料、非晶材料和單晶材料的開發和利用。它有兩個標誌:壹個是材料設計或分子設計,即根據需要設計新材料;另壹個是超導技術。
90年代新材料技術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高功能性、超高性能、復合化、智能化。
(4)新能源技術領域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現代新能源技術根據其創新性和是否可以再生或持續利用,可分為新能源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主要包括核能、太陽能、水電和地熱能。
核能技術和太陽能技術是新能源技術的主要標誌。通過核能和太陽能的開發利用,打破了以石油和煤炭為主體的傳統能源觀念,開創了能源的新時代。
㈤空間技術領域
空間技術是壹種新興的高技術空間技術,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地球以外空間和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包括大型運載火箭、巨型衛星、航天器等空間軍事技術的研發。空間技術是21世紀技術的向外延伸,它的兩個標誌是航天飛機和永久空間站。它不僅將高科技應用於地球,還將整個人類的生存機制引向外太空。
(6)海洋技術
世界海洋總面積36億平方公裏,占地球總面積的70%以上。海洋的平均深度為3800米,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和能源。海洋技術是21世紀技術的向內拓展,其標誌技術是深海挖掘和海水淡化。
除了這六個高科技領域,引進環保技術和農業新技術。環境保護技術主要是指對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進行監督、控制、管理和保護的各種技術。農業新技術包括:①農業產業化。農業工廠是綜合應用現代高新技術、新設備和管理方法發展起來的全機械化、自動化的技術(資金)密集型生產。它可以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中進行全過程的連續操作,從而擺脫自然的束縛。②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發展中國家的壹場新的技術革命,以采用高產和改良的作物品種為中心。其主要內容是大規模推廣矮稈、半矮稈、抗倒伏、高產、適應性廣的小麥、水稻等農作物優良品種,配合灌溉施肥技術的改進。這項農業技術創新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因此被譽為“綠色革命”。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和國際水稻研究所為這場革命做出了突出貢獻。③可持續農業。可持續農業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農業發展新方向。可持續農業是壹種不造成環境退化、技術上適當、經濟上可行和社會上可接受的農業。總的來說是經濟、社會、科技、環境協調發展的農業。中國的可持續農業仍處於探索和初步試驗階段。工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壹是加強研究,二是建立實驗區,三是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