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統計顯示,截至8月底,今年以來的三個季度,公募基金共發行了67只偏股型基金,僅有1.26萬投資者(不計重復,下同)參與了新基金的申購。
同樣,2010年,公募基金共發行100只偏股型基金,有29100名投資者參與認購。在2009年的牛市中,共有57100戶參與了這些偏股型基金的申購。
散戶遠離基金的程度比2008年還要嚴重。
即使在2008年,公募基金也發行了115只偏股型基金,共有1710000名投資者參與了新產品的申購。
顯然,按照目前偏股型基金募集的勢頭,公募基金要在201年達到或超過2008年17100戶的申購量,仍然是壹個不小的挑戰。
這個數字比2007年還要糟糕。當年,“摩根士丹利內需動力”共吸引投資者1.79萬人,其次是“中郵核心成長”和“中國藍籌核心”,分別為1.59萬人和1.08萬人。
按照這個數據,2011以來所有新基金的認購人數都不如2007年發行的單只基金。
在散戶廣泛參與的2007年,共有1825萬投資者參與了公募基金的申購,這些新基金首輪募集了4485億份。然而,隨後的熊市讓這些基金投資者損失慘重。
目前新基金的艱難處境,讓基金銷售人員又回到了似曾相識的壹年。在宏觀緊縮和a股市場低迷的雙重打擊下,公募基金募集金額較低,但2005年開始的大牛市改變了這壹格局,兩年後公募基金資產規模突破3萬億元。
另壹方面,公募基金的凈贖回仍在繼續。而壹季度偏股型基金凈贖回626億,二季度偏股型基金凈贖回6543.8+042億,今年上半年凈贖回768億。
從持續營銷來看,截至壹季度末,只有不到200只基金出現凈申購,近500只出現凈贖回。後者比前者大得多。
“買”是高度制度化的
在散戶拋棄它的同時,新發展起來的公募也表現出高度的機構化特征。
以67只基金募集849億股,654.38+0.26萬投資者計算,平均每戶認購接近7萬元,在股市仍不見起色的情況下,已經是很高的數值了。
即使在2008年最差的壹年,公募基金共募集偏股型基金907億,平均認購金額也只有5萬元左右,仍遠低於公募基金2011年的平均水平。
此前,證監會曾出臺政策,要求基金公司在基金銷售中不得采取“壹次性獎勵”的方式,但市場上不時有基金公司為了擴大規模,違規發放豐厚獎勵的故事。
“上海有的公司壹次性給渠道千分之二的獎勵,把基金當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賣,自然額度就上去了。”上述深圳基金公司營銷總監對此憤憤不平。
中國的現狀
隨著14年中國基金業的發展,基金的市場份額呈階梯式增長趨勢:第壹階段是1998年至2000年,由於市場品種僅限於封閉式基金,基金規模很小,三年的基金份額分別為10億、500億和610億。第二階段是2006540。第三階段是2002-2003年,基金規模快速增長,2003年擴張規模達到頂峰。其6543.8+0633億的市場規模比2002年翻了壹倍多。2004年至2005年10月20日,受市場調整等因素影響,基金發行規模波動發展。中國基金市場有54只封閉式基金,159只開放式基金,基金份額3200億份。從2005年到2007年,基金凈值飆升至3.2萬億。2007年以來,由於股市低迷,基金凈值跌至2萬億左右。
截至2013年4月23日的壹季報顯示,截至2013年3月末,至少有6家公募基金公司期末持有股指期貨合約。其中,國泰保本混合基金單獨持有207只IF1304合約,市值超過155萬元,對沖了其期末股票市值的70%以上。
這意味著國內基金開始告別在股指期貨領域小打小鬧的歷史格局,逐漸與海外大型資產管理公司采取的“多頭持股+動態股指期貨對沖”策略相融合。繼近年來理財產品的多元化和工具化創新之後,主動股票型基金的創新和嫁接對沖策略可能會探索出壹條絕對收益的投資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