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高速增長後,行業內各企業業績也迅速分化,真實經營狀況逐漸顯現。“什麽都想幹”的江特電氣,折騰了半天,似乎也沒有成就什麽。其股價屢創新低,被投資者用腳投票。
上市之初,江特電機主要從事起重電機、高壓電機等特種電機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但上市後由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機電行業自此進入長期下滑趨勢,盈利能力越來越弱。該公司利用其在“鋰都”宜春的地理位置優勢,轉型新能源汽車產業。
2014,江特電氣發布定增預案,募集9.74億元用於鋰瓷石和鋰雲母提取碳酸鋰項目開發,開始布局新能源汽車上遊鋰資源。
然而,這壹戰略決策的實施遇到了許多障礙。國內鋰瓷石開采、澳洲鋰輝石礦入股、碳酸鋰生產等在具體推進過程中,因江特電氣技術和資金問題而壹再推遲和變更,多個項目落地時間嚴重晚於預期。
由於項目進度壹再推遲,公司錯過了行業發展最快的階段。碳酸鋰從最高價1.7萬元/噸開始下跌,至今不到4.5萬元,跌幅高達四分之三,上遊企業利潤空間大幅壓縮。
同時,在國內對新能源汽車補貼的趨勢下,江特電氣已經涉足整車制造。2015江特電機分別以現金和發行股份的方式,以6億元和29億元的價格收購杭州米格電機有限公司和九龍電機。由於溢價較高,兩次並購形成的商譽高達6543.8+0.556億元。
現在看來,公司打造“鋰礦-碳酸鋰-正極材料-新能源電機-新能源汽車”完整鋰電池新能源產業鏈的計劃幾乎已經崩塌。
根據江特電氣2019業績預告及回復交易所問詢函中披露的信息,由於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下降、碳酸鋰價格下降、九龍汽車股權損失處置及存貨、應收賬款、股權投資、商譽等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公司2019年度凈利潤為-1.75億元至-265438+。
其實早在2018,新浪財經就已經撰文指出,雖然公司業績同比翻番,但項目進度已經錯過了賺錢的最佳時機,隨後指出公司管理層多次出現重大決策失誤,提醒投資者註意風險。
然而,在2015至2018期間,在江特電氣大力轉型布局新能源產業之際,多家券商研究所發布了看好公司發展的研究報告。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17和2018兩年間,就有多位有色行業研究員看好公司高效低成本提鋰技術和業務前景,其中天風、海通等新財富最佳分析師榜上有名,並多次發表深度和綜述報告強烈推薦江特電氣。
現在回過頭來看,如果從2017左右算起,江特電氣的股價在達到頂峰的兩年時間裏,已經下跌了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