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應用基礎的比較與分析不同的會計方法不僅對投資企業與被投資單位之間的關系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對相關投資的持有收益也有不同的理解。成本法認為,投資企業和被投資單位是兩個獨立的法人實體和會計主體。投資企業只有在與被投資單位發生以增加或減少原有資產為條件的經濟業務,或者實現對被投資單位稅後利潤或現金股利的索取權時,才會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相關投資的持有收益是實際收到或確定將收到的利潤或股息。權益法認為,被投資單位是投資企業的有機組成部分,被投資單位的所有經濟活動都被部分或全部視為投資企業的經濟活動,因此投資企業應在活動發生時或年末進行相應的會計核算,相關投資的持有收益因會計核算方法不同而不同。從財務角度不難推導出,不完全權益法下相關投資的持有收益,理論上壹般應該是投資額與市場利率的乘積,與被投資單位的個別利率沒有實質關系;在完全權益法下,關聯投資的持有收益理論上是凈投資(所有者權益)與被投資單位個別利率的乘積,反映了投資企業與被投資單位的整體壹致性。二、適用範圍的比較分析在我國會計實務中,會計方法的具體適用範圍通常取決於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或會計制度的明確規定。根據會計制度的規定,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沒有實質控制的,可以采用成本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否則可以適用權益法。《企業會計準則——投資》的相關內容也顯示,企業采用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時,應當采用全額權益法。雖然現行行業會計制度並沒有對權益法的具體類型進行說明和限制,但從相關應用實例和說明來看,所采用的權益法應該是不完全權益法。顯然,上述規定是不完善的,它沒有考慮長期股權投資占投資企業總資產的比例。事實上,在這種高比例的情況下,即使投資企業在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中的份額難以對被投資單位產生實質性影響,被投資單位的損益和資產捐贈仍將對其財務狀況和相關指標產生實質性影響。如果投資企業仍按上述規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相關長期股權投資,投資企業在相關長期股權投資中投入資產的經營狀況將無法得到充分披露,這將極大地影響投資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例如,我國大量上市公司即使盈利也從未進行過利潤分配,這使得許多采用成本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的法人股東(投資企業)未能在其會計報表中反映這部分投資的真實情況。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企業采用權益法核算相關長期股權投資是最佳選擇。三。應用過程的比較與分析會計方法的應用過程是對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相關變動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過程,也是對股權投資差異進行處理的過程。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的相關變動具體包括取得稅後利潤和發生稅後損失。利潤分配、接受實物捐贈、合法財產重估增值、資本匯率折算差額。所謂股權投資差額,是指取得股權的支出與其所代表的凈資產(所有者權益)之間的差額。前者是借差,後者是貸差。無論差異是什麽,都沒有直接體現在投資企業的個別會計報表中。成本法下,投資企業壹般不確認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的相關變動。只有在投資企業實際收到被投資單位利潤(行業會計制度)或被投資單位宣布支付現金股利(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時,投資企業才根據實際應收到的利潤或現金股利,借記“銀行存款”或“應收股利”科目,貸記“投資收益”或“長期股權投資”科目。如果被投資單位發生稅後虧損,或無利潤可分,投資企業不作任何反應。當然,這種只認利潤不認虧損的做法是基於投資企業個別會計報表的謹慎性原則;此外,不同的法律法規對同壹會計項目規定了不同的確認標準,不僅缺乏規範性,也違背了可比性原則。在權益法下,上述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的相關變動,視為投資企業自身相應項目的變動。壹旦被投資單位發生這些變化,投資企業應當對其進行適當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被投資單位取得的稅後利潤,投資企業應按其所占份額,借記“長期股權投資”科目,貸記“投資收益”科目,否則作相反的會計分錄;被投資單位實際支付利潤時,投資企業應按實際收到的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長期股權投資”科目;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發生其他相關變動時,投資企業應按其所占份額,借記“權益性長期投資”科目,貸記“資本公積”科目。在完全權益法下,不涉及權益投資差額的分配。股權投資的差額為借款差額,投資企業應按當期分攤額借記“投資收益”科目,貸記“長期股權投資”科目,否則作相反的會計分錄。根據我國規定,分攤方式壹般采用直接法,分攤期貸款差不超過1O年,貸款差不低於10年。
上一篇:谷歌員工的平均年薪在美國科技巨頭中排名第壹。下一篇:冠翔科技上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