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關於“地震”的信息

關於“地震”的信息

火山

在地殼下100到150公裏之間有壹個“液體帶”,在這個液體帶中有壹種高溫高壓下含有氣體揮發物的熔融矽酸鹽物質,也就是巖漿。壹旦它從地殼的薄弱部分沖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地球上已知的“死火山”約有2000座;已發現的“活火山”有523座,其中陸地上有455座,水下有68座。火山在地球上分布不均,都出現在地殼中的斷裂帶上。就世界範圍來說,火山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亞,向北經過緬甸、喜馬拉雅山、中亞和地中海。如今,地球上80%的活火山都分布在這兩條帶上。

火山有著悠久的歷史。有些火山在人類歷史之前已經爆發過,但現在已經不活躍了。這樣的火山被稱為“死火山”;但有些“死火山”會隨著地殼的變化而突然噴發,稱為“休眠火山”;人類歷史上不時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

火山活動可以噴出多種物質,噴出的固體物質中,壹般有被爆破粉碎的巖石、碎屑和火山灰。噴出的液態物質中,壹般有熔巖流、水、各種水溶液以及混有水、碎屑和火山灰的泥流。在噴出的氣體物質中,通常有水蒸氣和碳、氫、氮、氟和硫的氧化物。此外,在火山活動中,經常噴出可見或不可見的光、電、磁、聲和放射性物質,這些物質有時能致人死亡,或使電力和儀器失靈,造成飛機和船只失事。

火山噴發的強度與熔巖的性質有關,噴發時間有長有短,短則幾個小時,長則幾千年。根據火山活動,火山可分為三類: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其中休眠火山是指人類歷史記載中的噴發,但此後未見其活動。世界上大約有500座活火山。

火山爆發會在短時間內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損失。這是壹種災難性的自然現象。但火山爆發後,可以提供豐富的土地、熱能和多種礦產資源,以及旅遊資源。

很多書都詳細描述了火山爆發的情況。如《黑龍江省傳》中,描述了黑龍江省五大連池火山群中兩座火山的噴發。“在木爾根(今嫩江)東南,有壹天地下起火,石頭飛升,聲震四野。火熄滅的日子越多,土地變成了池塘。這是康熙五十八年。”

火山類型

(A)根據火山活動的分類

1,活火山

指現代仍在活動或周期性噴發的火山。這種火山正處於活躍的高峰期。比如趙土島的默拉皮火山,本世紀以來平均間隔兩三年就有壹段時間在噴發。中國近期的火山活動以臺灣省島內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為著名。在大陸,僅在1995年就有新疆昆侖山西段玉田卡爾達西火山群火山噴發的記錄。火山爆發形成了壹個平頂火山錐。錐頂海拔4900米,錐高145米,錐底直徑642米,錐頂直徑175米,火山口深56米。

2.死火山

指史前時期爆發過,但歷史上從未活躍過的火山。這種火山已經失去了活動能力。有些火山還保持著完整的火山形態,有些則已經風化侵蝕,只剩下不完整的火山遺跡。在方圓約50平方公裏的範圍內,有兩個孤立的火山錐,其中狼窩山火山錐高度近120米。

3.休眠火山

指歷史上爆發過,但長期相對靜止的火山。這種火山保存了完整的火山雄體,仍然具有火山活動能力,或者說不能斷定已經喪失了火山活動能力。比如中國白頭山天池在1597和1792年兩次噴發,在此之前也有多次活動。雖然目前沒有噴發活動,但山坡上壹些深不可測的噴孔不斷噴出高溫氣體,說明火山目前處於休眠狀態。

需要註意的是,這三種類型的火山並沒有嚴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復活,死火山也可以“復活”,彼此不是壹成不變的。過去,維蘇威火山壹直被認為是死火山。在火山腳下,在火山的山坡上建造了許多城鎮,開辟了葡萄園。然而,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攻與奪》中的高溫火山噴發造就了龐貝和赫拉古諾姆兩座毫無防備的古城。城市和居民都被摧毀和殺害。

(二)根據火山噴發類型進行噴發。

火山作用受巖漿性質、地下巖漿庫壓力、火山通道形狀、火山噴發環境(陸地或水下)等因素影響,使得火山噴發有以下幾種類型。

1,裂隙噴發

巖漿沿著地殼的壹條巨大裂縫溢出地表,這種現象被稱為裂隙噴發。這種噴發沒有強烈的爆炸現象,噴出物多為基本的熔融漿體,凝結後往往形成覆蓋面很廣的熔巖臺地。如分布於中國西南川滇黔交界地區的二疊紀峨眉山玄武巖和河北張家口以北的第三紀漢諾壩玄武巖,都屬於裂隙噴發。現代裂隙噴發主要分布在海洋底部的大洋中脊。大陸上只有冰島能看到這種火山噴發,所以也叫冰島火山。

2.中央噴發

地下的巖漿通過管狀的火山通道從地表噴出,這被稱為中央噴發。這是現代火山活動的主要形式,可細分為三種類型:

安靜型:火山爆發時,只有大量滾燙的巖漿從火山口悄悄流出,沿著山坡緩緩流動,就像從飯鍋裏煮米湯壹樣。溢流主要是堿性熔融漿料,溫度高,粘度低,易流動。氣體少,不爆炸,夏威夷火山是其代表,也叫夏威夷型。

爆炸性;火山爆發時發生劇烈爆炸,同時噴出大量氣體和火山碎屑物質,噴出的熔融漿主要是中酸性熔融漿。1902,12,16二月,西印度群島的貝利山爆發,也叫貝利型。

中間型:屬於平靜噴發和爆發噴發之間的過渡型。該類型以中基性熔巖噴發為主。如果發生爆炸,爆炸力並不大。可平穩噴發數月甚至數年,以間歇性噴發為特征。以意大利西海岸附近的利帕裏群島上的斯特龍博爾德火山為代表,該火山大約每2-3分鐘噴發壹次,夜間50公裏外仍可看到其火焰。所以也叫斯特隆博利式。

3.滲透噴發

巖漿穿透地殼,大面積溢出地表,稱為穿透噴發。這是壹種古老的火山活動方式,現代已不復存在。有學者認為,太古宙地殼較薄,地下巖漿溫度較高,常造成貫穿性巖漿噴出。

地震

地震是地球表面的快速震動,古代也叫地動。就像風、雨、閃電、山體滑坡、火山爆發壹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自然現象。

它起源於地下的某個點,這個點叫做震源。振動來自源頭,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點稱為震中,是最早接收到振動的地方。地面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常見的表現。海底或沿海地區的強烈地震會引起巨浪,這被稱為海嘯。地震極其頻繁,全球每年約有500萬次地震。

球的結構就像壹個雞蛋,可以分為三層。中間層是“蛋黃”——核心;中間是“蛋清”——外套膜;外層是“蛋殼”——外殼。地震通常發生在地殼中。地球在不停地旋轉,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產生的力導致地殼地層的變形、斷裂和錯位,因此發生了地震。地震發生在地下的地方稱為震源。從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稱為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稱為震源深度。震源集中小於70公裏的地震為淺源地震,70公裏至300公裏的地震為中源地震,300公裏以上的地震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印度尼西亞伊裏安查亞省北部發生的5.8級地震,震源深度786公裏。同樣大小的地震,因為震源深度不同,對地面的破壞也不同。震源越淺,傷害越大,但波及越小,反之亦然。

壹個地方到震中的距離叫做震中距。震中距小於100 km的地震稱為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 km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震中距大於1000 km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遠,影響和破壞越小。

地震引起的地面振動是壹種復雜的運動,是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縱波使地面上下跳動。剪切波使地面水平搖晃。因為縱波的傳播速度更快,衰減更快,而橫波的傳播速度更慢,衰減也更慢,所以離震中很遠,妳往往感覺不到上下的跳躍,但能感覺到水平的晃動。

地震本身的震級是用震級來表示的,震級是根據地震時釋放的彈性波的能量來確定的。中國壹般采用裏氏震級。震級小於2.5的地震通常稱為小震,震級為2.5-4.7的地震稱為有感地震,震級大於4.7的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每1的震級差,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比如7級地震,相當於30次6級地震或者900次震級差為0.1的地震,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某地發生大地震,往往在壹段時間內發生壹系列地震,其中最大的稱為主震,主震前的地震稱為前震,主震後的地震稱為余震。

地震有壹定的時空分布規律。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的周期性現象。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布是有壹定的帶,稱為地震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球80%以上的淺源地震(0 km ~ 70 km),所有的中源地震(70 km ~ 300 km)和深源地震,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總能量的80%。

地震時某壹點的地面振動程度稱為地震烈度。中國將地震烈度劃分為12度。

震級和烈度雖然都可以反映地震的強弱,但意義是壹樣的。同壹個地震只有壹個震級,但各地烈度不壹樣,各地烈度值也不壹樣。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5.1級地震。有人說蘇州是4級,無錫是3級,這是不對的。不管是在哪裏,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的地震,但這壹次,沙溪鎮、太倉、蘇州、無錫的地震烈度分別是6度、4度、3度。

地震烈度是壹個經常使用的術語。劃分強度有定性和定量的標準。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見下表),描述了人們的感受、普通房屋的震害程度等現象,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

地震原因

地球表面的振動有很多原因。根據地震發生的原因,地震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殼構地震

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引起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圖1—1)。這種地震發生頻率最高,破壞力最大,占全球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火山作用引起的地震,如巖漿作用和氣體爆炸,稱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只能發生在火山活動區,而火山活動區的地震只占全球地震的7%左右。

3.陷落地震

由地下洞穴或礦井頂部坍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樣的地震規模相對較小,頻率也很少。即使存在,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集的石灰巖地區或大型地下礦區。

4.誘發地震

水庫蓄水、油田註水等活動引起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種地震只發生在壹些特定的庫區或油田。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和炸藥爆破引起的地面震動稱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引起的震動;深井高壓註水和大型水庫蓄水增加了對地殼的壓力,有時會誘發地震。

地震波產生的地方稱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稱為震中。從震中到震源的深度稱為震源深度。通常,震源深度小於70km的稱為淺源地震,深度為70-300km的稱為中原地震,深度大於300km的稱為深源地震。破壞性地震通常發生在淺源地震中。比如1976年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是12km。

  • 上一篇:股份公司和控股公司的定義和區別是什麽?
  • 下一篇:2023年,中國航天集團公司成為兩家公司。他們叫什麽名字?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