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普朗克提出物質輻射(或吸收)的能量只能是某個最小能量單位的整數倍的假說,稱為量子假說,標誌著量子物理學的開始。龐加萊提出了絕對運動不可觀測的觀點,認為對於勻速運動的觀測者,物理現象的規律壹定是相同的,把這種信念稱為相對性原理。薩賓提出了混響時間公式,開創了建築聲學的研究,瑞利發表了適用於長波範圍的黑體輻射公式。維拉德發現,還有壹種不受磁場影響的放射性射線,叫做伽馬射線。
1902年,吉布斯的《統計力學基本原理》發表,統計系綜理論創立。勒納發表了光電效應的經驗定律,赫維西提出了電離層假說,後來被阿普頓的實驗證實。
1903年,盧瑟福和索迪提出了輻射對元素的進化論。
1904年,洛倫茲提出了高速運動參考系的時空坐標變換關系,稱為洛倫茲變換。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關於運動物體電動力學的論文,創立了狹義相對論,揭示了時空的本質關系,引起了物理學基本概念的巨大變革,開創了物理學的新世紀;提出光量子理論,解釋光電現象,揭示微觀物體的波粒二象性,用分子運動理論解決布朗運動問題;找到質量和能量的等價性(質能關系),從理論上為原子能的釋放和應用開辟了道路。
1906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固體熱容的量子理論。巴克拉通過吸收實驗發現了各種元素特有的X射線輻射。
在1906 ~ 19l2中,能斯特得出了在等溫過程中,凝聚體系的熵隨熱力學溫度而趨於零的結論,稱為能斯特定理。在1912中,他提出了絕對零度不能達到的原理,即熱力學第三定律的兩種表述。
1907年,閔可夫斯基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的四維表述,為相對論的進壹步發展提供了有用的數學工具。Weiss提出了鐵磁性的分子場理論,並引入了磁疇假設。
1908年,佩蘭通過布朗粒子在重力-浮力場中的分布實驗,證實了愛因斯坦對布朗運動的理論預言,宣告了原子論的最終勝利。
1909年,馬斯登和蓋革在α粒子散射實驗中證實了原子內部存在強電場。
1910年,密立根用油滴法精確測量了電子的電荷,稱為密立根油滴實驗。Bridgman利用自己發現的無支撐表面密封原理發明了壹種高壓裝置,壓力可達2×109 Pa。
1911年的Camelin-Agnes發現純汞樣品的電阻在4.22-4.27 K的低溫下消失,隨後發現鉛、錫等金屬也有這樣的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超導。這壹發現開辟了壹個全新的物理領域。盧瑟福解釋了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實驗,提出了有核的原子模型,確立了原子核的概念。赫斯等人乘坐氣球上升到12000英尺進行高空測量。根據大氣電離隨高度增加而加強的現象,他們發現了來自太空的輻射——宇宙線。第壹屆蘇威物理學會議在布魯塞爾召開。
1912年,勞厄研究了晶體的X射線衍射,證實了X射線的漲落。X射線經過衍射後,用照相膠片記錄下來,得到許多有壹定規律的黑點,稱為勞厄斑或勞厄花樣。德拜推導出低溫下固體熱容的立方定律。J.J .唐慕孫通過對運河射線的研究發現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
1913年,玻爾發表了氫原子結構理論,用量子躍遷假說解釋了氫原子的光譜,弗蘭克和赫茲進行了電子碰撞實驗,為玻爾的氫原子結構理論提供了實驗依據。斯塔克發現強電場中光源發出的譜線發生分裂,這種現象被稱為斯塔克效應。狄塞爾發現了壹種元素的原子光譜的譜線頻率與其原子序數之間的關系,稱為莫塞萊定律。布拉格父子通過對X射線光譜的研究,提出了晶體的衍射理論,建立了布拉格公式,為晶體的X射線結構分析奠定了基礎。
Sigman在1914中Mosele工作的基礎上,發現了壹系列新的X射線,並精確測量了各種元素的X射線譜。查德威克指出,在β衰變過程中,釋放的β射線具有連續的光譜。
1915年,愛因斯坦建立了廣義相對論,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成功解釋了水星在近日點的運動,被公認為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壹。索末菲在玻爾原子中引入了空間量子化,並在電子運動中考慮了相對論效應。
1916愛因斯坦根據量子躍遷的概念推導出普朗克輻射公式,提出受激輻射理論,後來發展成為激光技術的理論基礎。密立根通過實驗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光電方程。
1917愛因斯坦和德西特分別發表了有限無界宇宙學理論,開創了現代科學宇宙學。朗之萬使用壓電傳感器來產生強大的超聲波。
玻爾在1918年提出了量子論和經典論的對應原理。
1919愛丁頓等人在巴西和幾內亞灣觀測到了日食,這證實了愛因斯坦關於引力會使光發生彎曲的預言。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產生質子,首次實現了人工核反應。阿斯頓發明了質譜儀,精確測定了同位素的質量。
1920——1922康普頓通過實驗發現,X射線被晶體散射後,散射波中存在波長增大的波,這就是後來所說的康普頓效應。在1922中,采用了光子和自由電子的簡單碰撞理論來正確解釋這種效應。吳參與了康普頓X射線散射研究的開創性工作,以精湛的實驗技術和出色的理論分析驗證了康普頓效應。
在1923中,德拜提出了解釋溶液中強電解質表觀電離度的理論,稱為離子相互吸引理論。
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了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設,稱為德布羅意波,又稱物質波。考慮到微觀粒子運動狀態的量子化和微觀粒子的“各向同性”,玻色公布了光子服從的統計規律,隨後愛因斯坦對其進行了補充,建立了玻色愛因斯坦統計。
1925年,海森堡提出微觀粒子的位置、動量等不可觀測的力學量,應該通過壹定的運算(矩陣定律),用它們發射光譜的可觀測頻率和強度來表示,創立了矩陣力學。然後和玻恩、喬丹壹起發展了矩陣力學。泡利根據對光譜實驗結果的分析,提出了壹個多電子原子中的兩個或兩個以上電子不能處於同壹量子態的原理,稱為泡利不相容原理,又稱排斥原理。康普頓西蒙蓋革。伯特證實了單個微觀過程中的能量和動量守恒。烏倫貝克和古茲米提出了電子自旋理論。
1926年,薛定諤在德布羅意物質波假設的基礎上創立了波動力學,證明了矩陣力學和波動力學的等價性,發表了滿足相對論要求的波動方程。玻恩提出了薛定諤波函數的統計解釋。費米和狄拉克獨立提出了受泡利不相容原理束縛的粒子所遵循的統計規律,後來被稱為費米-狄拉克統計。在研究遠距離無線電波的形狀時,阿普頓發現在地面以上150英裏處有壹個反射或折射層,它比其他層更具導電性,這就是所謂的阿普頓層。戈達德發射了壹枚由液氧和汽油推進的火箭。瓦維洛夫在鈾玻璃中觀察到了違背布格定律的現象,即非線性現象。
1927海森堡提出,確定微觀粒子的每個動力學變量的精度有壹個基本極限。這個論斷叫做測不準原理,它的具體數學表達叫做測不準關系。玻爾提出了量子力學的互補原理。戴維孫、傑瑪和湯慕孫分別通過實驗獲得了電子的衍射圖樣,證實了德布羅意波和電子漲落的存在。維格納提出了空間宇稱(左右對稱)守恒的概念。
1928年,狄拉克提出相對論量子力學,將電子的相對論運動與自旋和磁矩聯系起來。拉曼、曼傑斯坦和蘭德斯伯格獨立發現散射光中存在新的不同波長成分,與散射物質的結構密切相關,後被稱為拉曼效應。加莫夫、康登等人用波動力學解釋了放射性衰變。海森堡用量子力學的交換能解釋了鐵磁性。Somervi提出用量子機制的金屬電子理論來解釋比熱。蓋革和彌勒發明了蓋革-彌勒計數器來計算電離輻射。
1929海森堡、泡利等人提出相對論量子場論。德拜提出了分子偶極矩的概念。哈勃發現河外星系的譜線紅移(星系回歸速度)與距離成正比。Kapitza發現各種金屬的電阻隨磁場強度線性增加,這就是所謂的kapitza定律。Tonks和Langmuir提出了等離子體中電子的密度波,稱為Langmuir波。
1930年,狄拉克提出了正電子的空穴理論。泡利提出中微子假說來解釋β衰變譜的連續性。
1931年,狄拉克提出了磁壹元論。威爾遜提出了半導體能帶模型的量子理論。範德格拉夫發明了壹種產生靜電高壓的裝置,叫做範德格拉夫啟動器。
1932年,查德威克詳細調查了用α粒子轟擊硼和鈹的重復實驗,發現了中子。在宇宙線的實驗觀測中,安德森發現了正電子,即首次發現了物質的反粒子。在此之前,趙忠堯等人發現了與1929到1930正電子有關的“特殊激光”。尤裏等人發現了重氫(氘)和重水。Tam提出周期場中斷的表面存在局域表面電子態,開啟了表面物理的研究。勞倫斯和利文斯頓建造了回旋加速器。科克羅夫特和沃頓建造了壹個高壓倍增器來加速質子,首次實現了人工核分裂。侮辱三寶。尹萬年克獨立發表了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假說。奈爾建立了反鐵磁理論。諾爾和魯斯卡推出了透射電子顯微鏡,突破了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極限。中國物理學會宣告成立。
從65438年到0933年,Cleeton和Williams利用微波技術探索了氨分子的譜線,這標誌著微波光譜學的開始。費米建立了β衰變的中微子理論。邁斯納和奧克森費爾德發現,當金屬處於超導狀態時,其磁感應強度為零,這種現象稱為邁斯納效應。吉奧克進行了順磁性體的絕熱退磁冷卻實驗,獲得了千分之幾的低溫。布萊克特利用自動計數器控制的雲室攝影技術研究宇宙射線。從宇宙線的軌跡中,發現了正負電子配對的現象。
1943年,伊奧裏奧和居裏用α粒子轟擊原子核,發現了人造放射性核素。費米用中子輻照幾乎所有的化學元素,發現慢中子可以強烈誘發核反應。切倫科夫發現,高速電子在各種高折射率的透明液體和固體中發出微弱的藍色可見光,這種現象被稱為切倫科夫效應。
1935年,愛因斯坦與波多爾斯基、羅森合作發表了壹篇挑戰哥本哈根學派的論文,名為EPR佯謬,聲稱量子力學對實在的描述是不完整的,引發了壹場關於量子力學兩種觀點的爭論。湯川秀樹發表了核力的介子場論,預言了介子的存在。倫敦兄弟提出了超導的宏觀電動力學理論。澤爾尼克提出了相襯法,蔡司工廠制造了相襯顯微鏡。
在1936宇宙射線的研究過程中,Anderson和Niedermeyer發現與湯川秀樹預言的質量相同但性質不同的介子被稱為μ子。玻爾提出原子核的復合核概念,認為低能中子進入原子核後會與許多原子核相互作用,並激發它們,從而導致原子核的蛻變。朗道提出了二級相變理論,即內能、熵、體積不變,但熱容、膨脹系數、壓縮系數突然變化。De Sterio發現,壹些熒光粉在足夠強的交變電場中發光,這種電場稱為電致發光,也稱為電致發光。
1937年,Kapitza發現在溫度低於2.17K時,液氦流過狹縫的速度與壓差無關,稱為超流性。塔姆和弗蘭克提出了解釋切倫科夫輻射的理論,拉貝制造了射電望遠鏡,錢學森完成了火箭發動機噴管擴散角對推力影響的計算。張文宇與他人合作發現了放射性鋁28的形成和鎂25的* * *振動效應規律,發現放射性鋰8放出α粒子。
1938年,哈恩和斯特拉曼用中子轟擊鈾產生主要堿土元素,直接導致了核裂變的發現。Rabbi等人發明了原子束或分子束的射頻振動磁譜儀來精確測量核自旋和核磁矩。倫敦提出了用玻色愛因斯坦統計來解釋超流性的統計理論。Tissa提出了氦ⅱ的雙流體模型,預言了熱波,即第二聲波的存在。貝特和魏茨澤克獨立推測太陽的能量可能來自其內部氫聚變為氦核的熱核反應,並提出碳循環和質子-質子鏈兩種核反應假說來解釋太陽和恒星的巨大能量。
1939年,《奧本海默》和斯奈德根據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黑洞的存在。玻爾、惠勒和弗蘭克提出了原子核的液滴模型來解釋重核裂變現象。Maitenaz和frisch討厭用液滴模型來解釋鈾核裂變,並預言每次裂變都會釋放大量能量。戴德發明了壹種語音分析合成系統來壓縮電話頻帶,也就是通帶聲碼器。
1940西夫格和麥克米倫人工合成超鈾元素鎿和鈈。泡利證明了自旋量子數為整數的粒子服從玻色-愛因斯坦統計定律;自旋量子數為半整數的粒子遵守費米-狄拉克統計定律。阿爾瓦雷茨和布洛赫發表了中子磁矩的測量結果,回旋加速器在尚可建成。錢三強發現了三分法;和何壹起發現了四分法。錢偉長提出了板殼內部把握的統壹理論。
1941年,朗道提出了氦ⅱ超流性的量子理論。羅西和霍爾通過介子衰變實驗證實了時間的相對論效應。布裏奇曼發明了壹種能夠產生1010 Pa的高壓裝置。
1942年,在費米、西拉德等人的指導下,美國建成了第壹座裂變反應堆。阪田正壹提出了兩個介子和兩個中微子的假說。指出μ子不是湯川介子。漢密爾頓和彭用核介子理論解釋了宇宙射線現象。
1943海森堡提出了粒子相互作用的散射矩陣理論。
1944年,韋克斯勒提出了自動穩相原理,為高能加速器的發明鋪平了道路。Tovoysky使用含鐵基元素的順磁性鹽作為樣品,觀察到固體物質中的順磁性振動。布勞恩開發了壹種V-2遠程火箭。錢學森參與了“私甲”導彈的研制,後來又成功研制了其他幾種導彈。
1945在《奧本海默》的領導下,美國爆炸了世界上第壹顆原子彈。
1946年,晁永振壹郎提出了量子電動力學的“重整化”概念。Purcell,Bloch等人分別在固體石蠟和液體水分子中實現了氫核的* *振動吸收。阿爾瓦雷斯建造了質子直線加速器,為直線加速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47年,鮑威爾等人在宇宙線中發現了π介子。羅切斯特在宇宙射線中發現了奇怪的粒子。庫什等人發現了電子的反常磁矩。蘭姆和盧瑟福研究了氫原子的能級結構,發現狄拉克電子理論中重疊的兩個能級實際上是分開的,這被稱為蘭姆位移。貝特用質量重整化的概念改進了量子電動力學,解釋了蘭姆位移。普裏戈金提出了不可逆過程熱力學中的最小熵產生原理。卡爾曼等人發明了閃爍計數器,葛廷穗在金屬內耗研究中奠定了“滯彈性”領域的理論基礎。國際上把他創造並用於研究內耗的扭擺稱為格氏扭擺,把他首次發現的晶界內耗峰稱為格氏峰。黃昆通過研究固體中的雜質缺陷,提出了X射線漫散射理論,國際上稱之為黃散射。
從1947到1948,巴丁提出了半導體表面態理論,用Elaton發現了晶體管效應,導致了點接觸晶體管的發明。壹個月後,肖克利發明了PR結晶體管。
在1948中,Schwinge用電子質量重整化的概念解釋了電子的反常磁矩。費曼用質量和電荷的重整化概念發展了量子電動力學,奈爾提出了鐵磁性的分子場理論。丹尼斯·加博爾提出了物體三維圖像的全息理論。發現μ-1亞原子粒子和μ-1亞原子原子,國際上稱為張原子和張輻射,突破了盧瑟福-玻爾原子模型,開辟了奇異原子研究的新領域。
1949年,Mayer和Jensen提出了原子核的殼結構模型。伽莫夫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原始火球理論。
1950年,Landau和Gunzburg提出了超導態宏觀波函數應滿足的方程。黃昆和李斯壹起提出了多聲子輻射和無輻射躍遷的量子理論,國際上稱為黃-李斯理論。洪發現了雜質能級上的傳導現象,形成了雜質傳導的概念。吳忠華提出了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
1951年,Demeter和Kr在固體中觀測到35CL和37CL核四極矩* * *振動信號。黃昆提出了晶體中聲子和電磁波的耦合振蕩方程,國際上稱之為黃方程。
1952 A .玻爾和莫岱森提出了核結構的集體模型。格雷澤發明的氣泡室用來探測高能粒子的軌跡。美國爆炸了世界上第壹顆氫彈。
1954年,Gail-Mann引入了核子、介子和超子的奇異性,發現在強相互作用中奇異性是守恒的。唐斯等人(包括中國學者王)獲得了氨脈澤的放大和振蕩,巴索夫和普羅霍羅夫幾乎同時獨立研制出了相同的微波脈澤,成為量子電子學的先驅。
1955年,阪田昌壹基於物質結構具有無限多層次的思想,提出了強相互作用粒子的復合模型。張伯倫和西格雷相繼發現了反質子和反中子。
1956年,李政道和楊振寧提出弱相互作用不守恒,凱爾斯特和奧尼爾提出建造粒子對撞機的原理。
1957年,吳健雄等人用衰變實驗證明了名字這個詞在弱相互作用中不守恒,對整個物理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巴丁、施裏弗和庫珀發表了超導的BCS理論,成為第壹個成功解釋超導的微觀理論。穆斯堡爾發現了無反沖γ射線* * *振動吸收現象,稱為穆斯堡爾效應,後來發展為穆斯堡爾譜學。勞森提出了受控熱核反應實驗中能量增益的條件,稱為勞森判據。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
1958年,羅曉和唐斯提出了受激發射產生超強光束和單色光放大器的設計原理,推動了激光技術的發展。
1959王、、丁大釗發現了反負超子。江崎玲於奈發現了超導體的單電子隧道效應。範艾倫預言地球上有壹個強輻射帶,後來被稱為範艾倫帶。
1960年,麥曼做了紅寶石激光器。他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堅持使用紅寶石作為工作材料,而其他研究小組則因為擔心紅寶石無法產生激光而中途放棄使用這種材料。4個月後,賈萬等人做出了氦氨激光器。
1961年,蓋爾-曼和奈曼分別提出了用SU(3)對稱性分類強子的八態方案,美國開始了阿波羅飛船登月。
約瑟夫森在1962年預言了超導體的壹種量子效應,為超導電子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美國布魯黑文國家實驗室發現了兩種中微子——電子中微子和μ子中微子。
1964年,Gail-Mann和Zwick提出強子結構的誇克模型。Samus在氣泡室中發現了ω粒子,支持了SU(3)對稱性理論。中國成功地爆炸了第壹顆原子彈。
1965年,中國北京基本粒子理論組提出了強子結構的層子模型。
1967中國成功爆炸第壹顆氫彈。
在1967—1968中,Weinberg和Salam分別提出了電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統壹理論的標準模型。
1969年,美國飛船阿波羅11首次成功登陸月球,普裏戈金首次明確提出耗散結構理論。
在1970中,江崎玲於奈提出了超點降的概念。中國成功發射了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
1972年,蓋爾-曼提出了誇克“色”量子數的概念。
1973年,弱中性電流分別被哈塞爾·特特和本·威努發現,支持了電弱統壹理論。
1974年,丁肇中和李希特分別發現了壹種長壽大質量粒子。
1975年,Pell等人發現了tau,使輕子增加到第三代。
1976年,美國著陸器登陸火星,成功發回數萬張火星表面照片。
伽馬粒子是萊德曼在1977年發現的。
1979年,丁肇中等人在漢堡的佩特拉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發現了三噴流現象,為膠子的存在提供了實驗依據。
1980年,克裏金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中國成功地向太平洋預定區域發射了第壹枚運載火箭。
1983年,魯比亞等人發現了中間玻色子W+、W-和ZO,它們是由電弱統壹和透射弱相互作用理論預言的。
1984年,普林斯頓大學和勞倫斯·利弗莫爾實驗室用功率約1萬億瓦的高功率激光轟擊碳、硒和釓靶,獲得了比常規X射線強100倍的X射線激光,從而進壹步推動了激光的發展。美國商業機器公司研制了壹種叫做“光壓縮器”的裝置,它產生了世界上最短的光脈沖,只有12× 10-15秒。
1985年,中國科學院原子激光分離鈾同位素原理實驗成功。
1986年,由歐洲六國共同建設的“超級鳳凰”增殖堆核電站在法國克雷馬弗正式投產。
從1986到1987,Bernoz和Mueller發現了新的金屬氧化物陶瓷超導體,臨界轉變溫度為35K。在此基礎上,朱經武等獲得了轉變溫度為98K的超導體,趙忠賢等獲得了初始轉變溫度在100K以上的液氮溫度區間的超導體,並首次宣布了物質組成為YBCO。
1988年,美國斯圖爾特天文臺發現了壹個17億光年外的星系,比已知的紅移為4.43的類星體還要遠。這壹發現將我們所知的宇宙最初形成恒星的時間推後了100億年。中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成功對撞。
65438-0989年,美國斯坦福直線電子加速器實驗組和歐洲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從ZO粒子的產額和碰撞能量的關系中得出結論:構成物質的亞原子粒子只有三種。來自西歐和北歐14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將氘加熱到1.5億攝氏度,克制了這樣壹個高溫等離子體,創造了熱核聚變研究的新紀錄。日本研制出世界上第壹臺全部采用約瑟夫森超導器件的約瑟夫森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654.38+0億次,功耗為6.2毫瓦。只有常規電子計算機功耗的千分之壹。三架美國航天飛機四次成功發射。其中,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將伽利略號飛船送入太空,該飛船將在6年後飛往木星進行探索。
1990年,黃廷覺等人研制出世界上第壹臺光信息數字處理器。這臺機器的光子元件是壹組光轉換器,開關速度為每秒1億次,由砷化鎵制成。由中國清華大學核能技術研究所建造的世界首個壓力殼低溫核供熱堆已投入運行。中國研制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準確地將“亞洲1”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次成功地將中國的運載火箭作為外國的發射衛星。
除此之外,妳可以在閱讀和搜索“物理物理學史”後找到更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