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陽中學:618.5。中山外國語(統招):646.5分。雙江中學:575.5分。馮明中學:540分。江口中學:517.5。實驗中學:605分。
雲陽縣,位於重慶東北部,距離重慶主城九區310公裏。是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沿江經濟走廊的重要樞紐,承東啟西,聯南接北。
東鄰奉節縣,西接萬州區,南接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北接開州區、巫溪縣,面積3649平方公裏。截至2022年10年底,雲陽縣有4個街道,31個鎮,7個鄉。截至2023年5月,雲陽縣常住人口93萬,總戶籍人口654.38+0.33萬。
雲陽縣現有古建築、古遺址、古墓葬、石刻等文物145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2018年,雲陽正式退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2022年,雲陽縣地區生產總值557.69億元,比上年增長4.7%。分產業看,第壹產業增加值741.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20.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6271億元,第三產業結構調整為65.438+03.3: 39.6: 47.1。
夏商代屬涼州雍國。
春秋初期,西南巴人的壹個分支——鹽水神居住在以雲陽縣為中心的川東地區。東周二年(前611),楚伐雍,秦、巴結盟向楚學習,雍被滅,巴得魚鎮及今湖北萬州、開州、梁平、雲陽、墊江、恩施、利川。
王獻八年(公元前361),楚奪取巴地,雲陽歸楚。周赧王元年,秦惠王十壹年(公元前314),秦國滅楚,在巴原地區設巴郡。秦趙浩棋二十七至三十年(公元前280-277年),司馬錯、張若率軍發家,攻占沛仁等地。
雲陽地區有湖北省的雲陽、墊江、萬州、開州、梁平、恩施、利川。
秦時,郡屬巴郡。
西漢時,該縣屬益州刺史巴郡。東漢初年,該縣屬益州刺史巴郡。興平二年(195),郡屬永寧郡,益州刺史。建安六年(201),郡屬益州刺史部巴東郡。
建安二十壹年(216),漢豐縣(今開州)位於縣西北,陽曲縣(今萬州區、梁平區、墊江縣)位於縣西,牯嶺縣位於魚鳧、陽曲、益都、巫、京六縣。
彰武元年(221),郡劃歸牯嶺郡。復為宜州巴東縣、南郡。燕興元年(263),郡屬涼州巴東郡。三國吳在郡南部建沙渠縣,今湖北省利川市、恩施市,隸屬建平縣,劃歸荊州。
西晉廣西元年(306),郡先劃歸荊州巴東郡,後劃歸涼州巴東郡。東晉永和三年(347),郡屬涼州巴東郡。
南北朝至宋代,該縣屬荊州巴東縣。齊,郡屬巴州巴東郡。梁平統四年(523),陽口縣位於縣城東部(今龍洞鎮、牯嶺鎮及周邊地區)和魚鳧縣西部,屬忻州。西魏時,陽口縣屬新洲巴東縣。北周三年(568),改縣為雲安縣。雲安縣和洋口縣同屬新洲巴東縣。
隋煬帝黃凱三年(583),陽口縣廢棄,原屬雲安縣,屬巴東縣。
唐武德元年(618),設立郁南場(今郁南鎮)為縣級機構。雲安縣和雲安安監同屬山南新洲雲安縣。武德二年(619),屬山南夔州。天寶元年(742),雲安郡、雲安監屬山南夔州雲安郡。
五代前蜀在雲安鹽場(今雲安鎮)設雲安郡,雲安郡入省,調鎮江為我使。很快發現浪費。蜀後建立雲安鹽場(今雲安鎮),雲安縣入省,調寧江為節度使。
北宋開寶六年(973),仍設雲安郡,雲安郡(今雲陽縣)設雲安軍,轄雲安郡,轉川陜道,領導雲安郡、雲安安監。
熙寧四年(1071),雲安監獄、雲安軍北部地區設立安義縣,劃歸雲安軍。熙寧八年(1075),撤銷安義縣,戶籍退回雲安縣。至今仍在雲安鎮設置雲安監。南宋末年,雲安軍棄,留雲安郡。雲安縣歷山南東路夔州路。
元十五年(1278),雲安軍在雲安縣復置,隸屬夔州道、中書省、四川等地。至元二十年(1283),雲安軍遷至雲陽府。該省雲安縣進入狀態。雲陽府先屬四川中書省夔州路,後屬四川中書省夔州路等地。
明朝洪武四年(1371),雲陽府屬四川夏川東路魁府。洪武六年(1373),雲陽府減為壹縣,名雲陽郡,隸屬四川夏川東路魁府。洪武九年(1376),雲陽縣隸屬四川省重慶府。洪武十四年(1381),雲陽縣改為四川省州府。
清代,雲陽縣隸屬於四川夏川東路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