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 * *是拉美大國之壹,國土面積654.38+0.285萬平方公裏,相當於中國的西藏自治區,位居拉美第四。人口2700萬,其中印度人占46%,印歐混血人占36%,白人占19%,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首都利馬講西班牙語,貨幣為新索爾(1美元兌2.45新索爾)。
秘魯位於拉丁美洲西部,西臨太平洋,東接巴西和玻利維亞,北接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南接智利。
秘魯的太平洋海岸海岸線長達2780公裏,海岸平直少有曲折,沒有形成很好的天然良港。從皮斯科往南,山離海岸很近,能建壹個好港灣的地方不多。秘魯是壹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壹半。整個領土從西到東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地理區域。
西部沿海地區是太平洋沿岸的壹個狹長地帶。寬約40 ~ 80km,長約1.900km,占全國領土的1.01%,占全國人口的43%,占耕地的1.3%。70%以上的工業企業都集中在這個地區。北方有豐富的礦產和石油資源。因此,西部沿海地區是秘魯重要的經濟區。
中部山區是貫穿秘魯的安第斯山脈。這壹地區平均海拔4300米,占全國國土的26.3%,全國47%的居民居住在這壹地區。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亞馬遜河發源於此。山區有很多高原和盆地,有很好的牧場。安第斯山脈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東部林區由亞馬遜河流域的原始森林組成,地勢平緩,河網密布。該地區占國土面積的62.7%,人口僅占全國總人口的65,438+00%。這個地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這裏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已經被開發了。
安第斯山脈在秘魯分為三個分支,分別是東、西、中央科迪勒拉山脈,向南匯入中央安第斯山脈,延伸至智利和玻利維亞。
秘魯的河流屬於兩大流域:太平洋流域和大西洋流域,還有壹個以內陸水系命名的的的喀喀湖流域。秘魯河流的主要分水嶺是西科迪勒拉山脈。太平洋盆地的大部分河流流量短、流速快、落差大,且都是東西向流動。大西洋盆地的河流完全不同:水量豐富,流程長,從南向北流。它們在亞馬遜低地與發源於赤道安第斯山脈的河水相遇後,形成強大的水流——亞馬遜河,向東流入大西洋。
的的喀喀湖位於秘魯和玻利維亞交界處,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海拔3860米,面積8300平方公裏,居世界第20位。這個湖是鹹的,但是可以飲用。因為它含有壹些鹽,這個湖在冬天不會結冰。
2.行政區劃和經濟區
秘魯分為25個省(包括卡亞俄特別州)。中國有150個州。
秘魯根據地理區域的不同分為四個經濟區:中部經濟區、南部經濟區、北部經濟區和東部經濟區。
中部經濟區包括七個省份,其中包括兩個沿海省份:義馬和伊卡。五個山區省份:瓦努科、胡寧、帕斯科、萬卡韋利察、阿亞庫喬,包括特別州卡亞俄。該區域總面積25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面積的18%,全國47%的人口居住在該區域。秘魯首都利馬是這壹地區的中心,這壹地區的所有省份都通過鐵路和公路與利馬相連。該地區的中心線是利馬-奧羅阿-塞羅-德帕斯科鐵路及其延長線塞羅-德帕斯科-瓦努科-廷戈馬裏亞公路。這條鐵路和公路的中線連接利馬、胡寧、帕斯科和瓦努科省,其支線將萬卡維利卡和阿亞庫喬省吸引到首都利馬的影響力。
目前,秘魯中部在國家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首都利馬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城市之壹,其主要港口卡亞俄就位於這壹地區。該地區的企業提供了秘魯70%以上的加工工業產品。有色金屬加工和冶煉的主要中心漢羅德帕斯科和奧羅亞,以及秘魯唯壹的鐵礦石工業中心馬爾科納都位於這壹地區。
南部經濟區面積4.74萬平方公裏,包括阿雷基帕、莫克瓜、塔克納三個沿海省份;四個山區省份:阿普裏馬克、庫科、普諾和馬德雷德迪奧。大約壹半的人口是印度人。從沿海地區到內陸的南部鐵路連接阿雷基帕、普諾和庫斯科省。馬德雷德迪奧斯省的所有重要中心都有通往南方火車站的道路。泛美公路連接沿海省份,阿普裏馬克省也通過公路與科斯塔大區和山區省份相連。該地區南方鐵路、公路交通網絡較為密集。然而,連接秘魯南部和中部的交通線只有兩條:壹條是從的的喀喀湖經庫斯科和阿班克到利馬的山路,另壹條是泛美公路。
南方經濟區大致分為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阿雷基帕是秘魯南部沿海地區最重要的經濟中心。從莫倫多到庫斯科的南方鐵路和泛美公路都經過阿雷基帕。這個城市的主要工業是毛紡、皮革和其他輕工業產品。庫斯科是秘魯南部內陸地區最大的經濟中心,也是舉世聞名的印加古都。庫斯科通過鐵路與凱阿利河上遊的邦巴、奇裏奧相連,也與胡利亞卡樞紐相連。Juliaca通往普諾,另壹條鐵路線通往阿雷基帕。
北部經濟區包括通貝斯省、皮烏拉省、蘭巴傑克省、拉利伯塔省、安卡什省和卡哈馬卡省。除卡哈馬省為內陸省份外,其他省份均為沿海省份,其內陸地區通過鐵路和公路與沿海地區相連。這些沿海省份與泛美公路相互連接。卡哈馬省也有鐵路和公路與沿海港口相連,路線有:卡哈馬卡-切雷特(公路)和切雷特-帕卡斯馬(鐵路)。中國最大的油礦位於科斯塔地區北部。其他礦物有煤、有色金屬、銀和金。該地區的水資源在馬拉尼翁河和聖塔河尤為突出。像秘魯中部壹樣,這個地區是秘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壹。人口大多集中在綠洲地區。全國19大城市有7個。其中,切克拉和特魯希略分別是中國第四和第五大城市。目前,秘魯北部經濟區是中國主要的燃料基地和黑色冶金基地。由於這壹地區地形復雜,交通不便,開采二流礦藏又不能大賺特賺,當地和外國企業家主要投資石油和種植園經濟。
石油在這個地區的采礦和工業部門中居首位。皮烏拉省是主要的產油區。據國有的秘魯石油公司統計,潛在石油儲量約為40億桶,分布在800萬公頃的森林和大陸架上。秘魯有兩大油田。壹個是上面提到的皮烏拉的老油田,叫西北油田,壹個是亞馬遜林區的東北油田,叫森林油田。
這個經濟區的大城市有:欽博特是秘魯第二漁港,魚類加工業發達,是重要的冶金城市。這座城市離聖塔河口不遠。冶金工廠通過海路和陸路獲取鐵礦石,並將大部分產品運出。通過鐵路與Chukikala煤礦和Vallianka相連。離Vallianka不遠的Cagniant-Delipato已建成壹座水電站,向Chimbote和Santa河兩岸供電。塔拉拉是北部最大的城市,是西北油田的重要生產中心,也是秘魯的主要油港。
東部經濟區包括位於安第斯山脈東坡的亞馬遜省和聖馬丁省、位於亞馬遜低地的洛雷托省和新成立的烏卡亞省。面積39萬平方公裏,差不多占全國面積的1/3。這個地區氣候炎熱,雨量充沛,河流泛濫,森林茂密,害蟲不計其數,再加上交通不便,影響了這個地區的發展,成為秘魯最落後的經濟區。然而,這壹地區擁有廣闊的適於耕種的土地,具有工業意義的大片森林地區,以及豐富的地下礦產資源。Kaiali山谷石油豐富,河流流量大,水力資源巨大,有待開發。因此,該地區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洛裏省省會伊基托斯是東部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伊基托斯位於亞馬遜河畔,是東部地區重要的水運樞紐。船只可以從亞馬遜河口逆流而上到達伊基托斯市,來自秘魯東部的大部分貨物甚至厄瓜多爾東部的部分貨物通過伊基托斯沿亞馬遜河運輸。沿馬拉尼翁河和凱阿裏河可到達秘魯西部和南部,相對便利的交通使其成為東部地區的軍事據點。
3.交通狀況
秘魯交通發展緩慢。截至目前,秘魯鐵路總長約2500公裏,尚未形成統壹的鐵路網。雖然公路建設有所發展,但東部地區仍然沒有暢通的公路連接。公路總長約69942公裏,其中只有10%是瀝青路面,只有12%的道路系統狀況良好。其他都是碎石路和土路。雨季無法通行,線路不安全。國有車隊不多。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壹樣,秘魯的交通布局也不平衡。鐵路、公路、航空、海運大多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而東部地區沒有尚未開發的鐵路和公路,僅依靠航空運輸與沿海地區連接。運輸設備比較陳舊,技術比較落後。目前秘魯的鐵路大部分建於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鐵路規格不壹,軌距有60、75、76、91、100、106、114厘米不同。總之,交通狀況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
航運在秘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秘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沿海有28個港口,但深水港不多,因為沿海大部分是廣闊的淺水區。有65,438+03個港口可直接停靠裝卸貨物,9個為深水港,即卡亞俄、薩拉韋利、馬塔拉尼、派塔、欽博特、塔拉拉、聖胡安、聖尼古拉斯和伊洛,其中後5個港口專用於礦石。在所有港口中,卡亞俄港是最大和最重要的。目前,該港口的卸貨量占秘魯總卸貨量的65%,裝貨量占全部出口量的40%。
秘魯的內河運輸業務只在亞馬遜河上進行。亞馬遜河水系可通航的內陸支流約8700公裏,但內河航運和港口設施不完善,潛在能力未得到充分開發利用。亞馬遜河上的伊基托斯是東部地區內陸水運的重要樞紐。沿著亞馬遜河向東,可以與大西洋相連,向西,可以到達馬拉尼翁河上的河港博爾哈和瓦利亞加河上的尤裏馬瓜斯。沿著另壹條支流凱阿利河,可以到達港口城市普卡爾帕。另壹個重要的內陸港口是馬德雷德迪奧斯河上的馬爾多納多,這裏有公路連接沿海和中部山區。
內湖運輸只在的的喀喀湖上進行,它是連接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唯壹水路。普諾是壹個湖港城市,有壹條泛美公路直達玻利維亞的瓜吉,還有壹條鐵路與沿海港口馬塔拉尼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