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的小兒子,有兩個哥哥。他們的童年是幸福的,家庭也是小康的。嚴父慈母和三個兄弟在新山壹所英語學校讀書。郭鶴年從小就很聰明,而且非常好學。英語學校畢業後,考入新加坡萊佛士學院。學習期間,他刻苦學習,博覽群書,學習成績在班裏壹直名列前茅。他還在這裏認識了壹個非常熱衷於政治的同學,那就是將來會成為“新加坡強人”的李光耀。
1945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侵華日軍入侵東南亞。馬來西亞也被日本軍隊占領,並被戒嚴。郭的米業被迫停止。禍不單行。不久,與郭共同管理公司的侄子郭鶴慶被日本憲兵隊拘留。公司不得不關閉,郭鶴年被迫輟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郭整頓河山,重新開放。東升有限公司不僅恢復了業務,而且,由於他們的精心管理,市場壹直在迅速擴大和發展。然而好景不長。郭身體不好,又因為多年的勞累過度,終於得病,於1948去世。
在父親去世前不久,郭鶴年創辦了從事航運的利克武公司。因為他父親的去世,他不得不回到馬來西亞。
郭鶴年的母親,鄭格如女士,是壹位受過高等教育的聰明女人,很有洞察力。她不希望郭家的生意因為丈夫的去世而分崩離析。她建議郭鶴年和他的兄弟姐妹們互相幫助,我們可以攜手開創新的事業。成功後,郭鶴年說:“我的母親為我今天的成就做出了巨大貢獻,她對兒子非常嚴格。她也是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人。”
郭氏兄弟聽從母親的建議,把各自的遺產集中起來,邀請堂兄弟壹起商量,各自成了股東。1949,郭氏兄弟有限公司成立。盡管當時郭鶴年只有25歲,但他聰明且多才多藝,他所有的兄弟壹致推選他為公司的董事長。就這樣,年紀輕輕的他肩負重任,繼承了父母開創的基業,繼續經營米、面、豆、糖。
與此同時,在新加坡成立的郭鶴年力科公司的業務也在正常進行,而且越來越好。1955年,郭鶴年將公司變更為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並由他負責。
身居要職的郭鶴年深知自己擔子重,能力有限。為了進壹步發展他的事業,他必須拓寬視野。為此,他專程去英國做市場調研,學習商業知識。
在倫敦,郭鶴年對英國人優秀的管理方法產生了興趣。通過仔細的學習和調查,他發現了制糖業的潛在能力。於是,他集中精力,對糖業的經營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對糖業的貿易情況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當時馬來西亞人消費的糖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國內糖業極其落後。郭鶴年決心抓住這個機會,做壹些激烈的事情。
歐洲之行不僅極大地豐富了郭鶴年的商業知識,更重要的是給了他壹個清醒的提醒。1955回國後,除了經營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外,還在新山創辦了尹銘私人有限公司,處理進出口貿易。20世紀50年代末,郭鶴年開始致力於糖業管理。
1955年,郭鶴年回到了馬來亞。他在柔佛成立田敏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商品交易。
通過田敏有限公司和已經成立的郭氏兄弟有限公司,並應用在倫敦學到的現代商業管理經驗,郭鶴年大膽地改變了經營方針,開始嘗試從泰國進口大量的白米,分銷到新加波、柔佛和馬來亞的主要城鎮。這也是郭鶴年家族企業的重要轉折點,也是家族跨國企業的首次嘗試。很快,郭鶴年在馬來亞商界建立了聲譽和信譽。同行的人都知道,從英國回來的新山郭家的“羅伯特旋鈕”,擅長長袖善舞,不可小覷。
郭的堂弟在談及郭氏發跡時指出:“郭氏集團今天在本地和國際上的成功,主要是的眼光和工商才能所致!”
郭接著說:郭氏兄弟集團真正的利潤不是來自米業,而是來自“業”;首先是提煉“糖”的產業,郭氏兄弟集團真正的繁榮也不過前後30年!
作為兄弟,郭除非心服口服,否則不太容易評論他表哥的表現:“我應該公平地指出,在過去的30年裏,賀年對工商業的許多準確的分析、判斷和決策,造就了郭氏兄弟集團今天的局面。”
1957馬來亞宣布獨立。為了改變單壹的殖民地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多元化,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馬來亞聯邦和後來的馬來西亞政府(新加坡獨立後改名)在英國統治時期基本沿襲了“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1957的“獨立憲法”默認了非馬來人在經濟領域的活動自由,不受人為或法律的幹涉。從1957年馬來亞獨立到1969年“5.13”事件,被稱為“馬來人政治力量與華人經濟力量相結合的時期”。
馬來西亞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相對穩定為華人的經濟發展,尤其是現代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50年代初,他們利用經營錫礦、橡膠工業和商業積累的資金,開始在工業制造、建築、房地產、制糖業、金融、航運和旅遊業等領域發展。在這個充滿黃金和機遇的時代,許多馬來西亞華人把握住了“近乎半拍”的商業法則,書寫了多彩的傳奇。
在經營和郭兄弟公司時,發現糖價壹路飆升,幾乎每個糖業經營者都賺得盆滿缽滿。
曾經明白,當時食糖供應的命脈掌握在外國商人手中,主要依靠進口。糖價壹度漲得怨聲載道,壹斤口香糖的價格還不如壹斤糖。
在英國學習考察期間,郭鶴年發現食糖交易和期貨交易大有可為,心弦為之壹動。
這時,壹位與有廣泛業務往來的日本商人找到了他:“郭先生,制糖在馬來亞大有前途。讓我們攜起手來。”
這個提議,讓郭鶴年心痛。
因為馬來亞地處亞熱帶,有種植甘蔗的優越條件。只是沒有自己的糖廠,不得不依靠進口和受制於人。
因為此時此刻,總理通庫·拉赫曼領導的政府已經擬定了大力發展國內工業的第壹個五年計劃。在這個計劃下,所有被列為新興產業的領域都可以獲得巨大的獎勵,包括免稅的優惠措施。
與此同時,曾經控制著東南亞糖市的黃家族,卻越走越下坡路,逐漸淡出這壹領域。誰將填補真空?
因此,郭鶴年決定投資制糖業。
然而,不要忘記,盡管郭鶴年在20多歲時掌管家族企業,盡管他比其他家族成員更有知識,但他讀過書,在國外學習過。畢竟中國家庭有尊老的傳統,郭家有很多想法;更重要的是,雖然郭鶴年當時有壹個大的操作計劃,但他沒有產生壹個著名的傑作。
因此,他對制糖業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並與日本商人進行了冗長的談判。壹個為郭的事業開辟新篇章的想法在他的心底裏形成了。
在郭氏家族的董事會上,向家族成員展示了他的總體規劃:將自己的全部財產投資於糖業。
郭是參加會議的成員之壹。他在接受新加坡著名記者馮的采訪時說:
“我們家的每壹個成員都贊同鶴年的想法。當然,每個人都明白那次投資也是壹次冒險。如果失敗,郭氏家族幾十年積累的財產將全部化為烏有。”
另壹種說法是:郭鶴年話音剛落,就出現了贊成派和反對派,而且勢均力敵。
支持者認為,鶴年計劃細致可行,跟著他走是對的。更重要的是,目前馬來西亞的商業機會很少。如果不抓住他們,郭氏家族就很難有光明的未來。
反對者認為,投資制糖在馬來西亞歷史上沒有先例,現在把所有資產都押在這上面風險太大。這無異於孤註壹擲,砸了就“完蛋”了。
郭鶴年的分析,侃侃的談話:
糖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之壹。這些年糖價壹路飆升,糖的供應關鍵在外商手裏。目前,馬來西亞政府鼓勵國內企業發展民族產業,並給予優惠待遇。如果不迅速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它可能會轉瞬即逝。
我所有的身家都在制糖行業,正是為了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孫子兵法和商業法則是壹樣的。如果別人先搞制糖,我們後面跟進,即使沒有風險,它的利潤也會大打折扣。
我們不是要求穩定和小打小鬧;我們想創造壹個新世界。
郭鶴年不是壹個雄辯的演說家。但他對制糖前景和風險的表述,有理有據,有條不紊,令人信服。
持積極態度的家庭成員更加放心,持不同意見的人也舉手投票,完全同意郭鶴年盡最大努力發展制糖業的決定。
於是,1961誕生了馬來亞第壹家糖廠。
這是建在馬來亞檳城北來的馬來亞糖廠。它是郭鶴年家族與馬來亞聯邦土地開發局、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和日新糖業公司的合資企業。
郭氏家族為此投入了60多萬令吉。用郭的話來說,這個人物在當時很多大財團看來不算什麽,但在當時的郭家卻是非同小可!我們只是壹個大米商人。只是稍微大壹點的雜貨店。
觀察家認為,糖廠的建立是郭鶴年家族企業發展的壹個裏程碑。
分水嶺是建廠前後。糖廠建立之前,屬於郭的蟄伏期。當他毅然創辦糖廠並付諸實施時,正是他走向現代企業的重要時刻,為他日後的糖王企業帝國奠定了基礎。
當白晶晶的第壹批蔗糖從北來糖廠的流水線上流出時,郭鶴年往杯子裏放了壹把糖,沖進壹杯水裏,微微抿了壹口。此時他心裏的感覺就像嘴裏的味道壹樣——很甜。從此,郭鶴年在世界糖業中確立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隨後的壹兩年裏,郭鶴年在東南亞的食糖貿易異常活躍,而且往往出手闊綽。他從中美洲的古巴購買糖,然後賣給印度尼西亞。原糖是從泰國買來的,經過提煉,通過相關渠道轉賣給中國。他低進高出,賺了很多錢。
此時,對投資糖廠有不同看法的郭氏家族成員,慶幸自己沒有堅持己見,也慶幸只有遵從鶴年的決定,郭氏家族企業才能開辟出壹條新的致富之路。
20世紀60年代這整整10年是郭鶴年投身糖業的10年。
傳統上,馬來西亞是壹個以錫礦和樹膠為基礎的國家。至於糖,壹直依賴進口,因為沒有種植甘蔗的基地,也沒有糖廠。因此,糖的供應權被外國商人所控制。
郭鶴年投資了壹個糖廠,可以自己提取白糖,但仍需從國外進口原糖,仍由外商控制。
要想進壹步發展制糖工業,就必須跨越這個障礙,自己生產原糖。郭鶴年敏銳地意識到這壹點。
而且,並不是馬來西亞本身不具備種植甘蔗的條件,只是因為獨立前殖民統治下的經濟畸形發展,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我們必須建立自己的種植基地。這個地方肯定有大面積的荒地要開墾,而且地價也不算太貴。
郭鶴年的目光落在馬來半島最北部的壹個不起眼的小國上。英國人統治時稱之為“Perlis”,翻譯過來就是玻璃市場。“城市”這個詞經常被誤解,但它並不意味著城鎮。玻璃城是中國最小的州,面積795平方公裏。這裏毗鄰泰國,地廣人稀,經濟欠發達,有大面積的林地有待開發,是郭鶴年建立種植基地的理想之地。
1973是世界市場白糖價格暴漲的時候。甘蔗園在這個時候開始收獲,這無疑給郭鶴年的生意註入了壹劑興奮劑。
在建設種植基地的同時,郭鶴年在世界食糖市場上屢屢表現出色。
從65438到0970,世界糖市正在醞釀壹場風暴。很多人看到歌舞升平的日子,以為糖價還是和以前壹樣小,也就不在乎了。郭鶴年像壹只鷹,有壹雙銳利的眼睛,看到了糖市上漲的預兆。
於是,他把在倫敦學到的期貨交易方法應用到實踐中。他在世界糖價上漲前大量買入原糖,並大舉投資食糖期貨交易。隨著糖價的上漲,人們發現羅伯特·郭手裏有很多糖。
據說,僅這壹仗就為郭鶴年賺了600萬馬,令國際糖市的資深人士刮目相看。
到1971,郭鶴年家族已經控制了馬來西亞(東、西馬)原糖進口的80%。
3月30日,1972,郭鶴年領導的玻璃城種植股份有限公司在吉隆坡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從65438年到0973年,郭鶴年的“糖王”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確認。他不僅擁有自己的糖廠,還有自己可靠的原料基地。
說來也巧,1973正是世界糖市獲得好價錢的季節。源源不斷的甘蔗被送往糖廠,然後變成白糖、成捆的馬來西亞林吉特和美元。
玻璃城種植園豐收的意義並不在於為郭鶴年掙大錢。同時也有另壹層含義:之前從未大規模種植甘蔗的馬來西亞,食糖供應自給自足。
由於擁有自己的糖料種植基地和糖廠,郭鶴年在糖業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他成為倫敦糖業聯合會的成員,與美國、古巴和其他國家的糖商和機構關系密切。他的名字不僅為馬來西亞和東南亞的商界和糖業所熟知,也是國際糖業著名的金字招牌。
20世紀70年代初,郭鶴年不僅控制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80%的糖市場,還將他的糖生產業務擴展到了印尼、泰國、菲律賓甚至中國。
1979年9月,郭鶴年集團石頭山種植園開業典禮在蘇門答臘島南榜舉行。人們註意到,印尼總統蘇哈托出席了儀式,並用金剪刀剪彩。
在郭鶴年的制糖業,勢頭就像彩虹可以看到。
玻璃城種植園是郭鶴年“初戀”的重要結晶。這個優秀的兒子讓郭鶴年第壹次在商界加冕。
1976,郭鶴年通過玻璃城種植有限公司發起反向收購,從而使馬來西亞糖廠成為玻璃城種植有限公司的子公司,這樣,玻璃城種植有限公司就成為了郭鶴年以制糖業為主的商業艦隊,經營項目包括制糖、精煉、銷售等。
六七十年代無疑是馬來西亞乃至東南亞蔗糖貿易的黃金時代。在這20年間,郭鶴年集團控制了超過80%的馬來西亞糖市場。
倫敦同行估計,郭氏兄弟集團鼎盛時期頻頻出擊,風頭強勁。在國際市場上,無論是現貨交易,還是買賣期貨,甚至是充當中介抽取傭金,都能立於不敗之地,有效控制654.38+0.5萬噸糖的交易量。
甚至有人驚嘆:在糖業的世界裏,郭氏家族幾乎占了10%。
所以“馬來西亞糖王”、“亞洲糖王”的稱號自然屬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