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蘇北第壹個縣級開發區跨越式發展,落戶沭陽。
從無到有,從優秀到強大。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於2001年8月,2006年被江蘇省政府批準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加入“國家隊”前夕,在江蘇省商務廳公布的江蘇省開發區建設水平綜合排名中,沭陽經濟開發區在蘇北35個省級開發區中排名第壹,榮獲“中國最具投資潛力開發區”榮譽,為成功創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奠定了堅實基礎。20111 2003年,經國務院批準,江蘇省沭陽經濟開發區正式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蘇北第壹個縣級國家級開發區,命名為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從縣級到國家級,從產業到產業集群,“以創建國家級開發區為目標,再造壹座產業新城。”這是記者在沭陽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看到的壹條標語。成功不是偶然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立也不是壹朝壹夕的事情。壹些硬指標,硬杠桿,足以威懾很多人。江蘇省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魏偉給記者提供了壹組數據:1-11月,開發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5億元,同比增長49.8%。開發區715家企業實現營業總收入644億元,同比增長47.3%;工業增加值達到6543.8+0.5億元,同比增長53.2%...這是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創造的成績,在宏觀工業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實現了逆勢增長。“我們沭陽經濟開發區有資格申報國家級開發區了!”魏巍接受記者采訪時的自豪溢於言表。沭陽縣作為全省最後壹個縣,蘇北最後壹個縣,2005年財政收入才跨過5億元,2012年全縣財政總收入8016萬元。沭陽縣能成為接受產業轉移的“窪地”,成為客商投資創業的“福地”,不僅靠的是數字上的飛躍,更體現的是創新進取的精神。沭陽經濟開發區從成立到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的12年間,走出了壹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成功之路,即項目引進培育與產業集群集聚的有機結合。2012年新引進106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包括紡織服裝項目23個,電子信息項目18個,裝備制造項目31個,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項目28個。定向引進項目不僅擴大了園區主導產業總量,還建成了高新電池、紡織纖維新材料、智能機械、軟件等4個省級特色產業園區,逐步形成了紡織服裝、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5大主導產業。沭陽的幹部中還有壹句話:“金山銀山更是綠水青山!”記者了解到,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從壹開始就杜絕了高能耗、高汙染的企業。目前,開發區已建成汙水管網90公裏,汙水處理廠4座,熱電廠1,垃圾焚燒發電廠1。通過不斷完善基礎功能,提高了開發區的招商引資能力,形成了良性循環。為了充分發揮產業集群的滾雪球效應,沭陽經濟開發區的做法是用“軟環境”來彌合硬件的先天不足。他們既通過積極有效的措施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又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氛圍,不斷創新招商引資的方式方法。比如在客商中培訓了68名招商大使,激勵他們主動牽線搭橋,當好“紅娘”,以商招商。近年來,入駐園區的新客商70%是“媒人”,這也證明了招商引資不僅是最直接、最經濟、最有效的招商方式,也是同類企業優勢互補、加速產業集聚的法寶。招商業績表現在大型項目上。自10月25日投資8億元的季華新能源項目開工以來,總投資33.6億元的5個工業項目集中開工。其中,由沭陽縣委、徐希鎮引進,港商洪朝陽投資的奧斯生態(中國)有限公司,總投資20億元。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在今年1-11的壹個月內,已經舉行了5次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最多的壹次開工工業項目33個。“我們開發區完成註冊外資1.45438+0.62億美元,大大超過年度目標。”在65438+2月65438+2月4日的晨會上,沭陽縣政府黨組成員、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劉明向全體幹部職工通報了這壹令人矚目的成績。目前,在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年銷售額50億元的天能電池(江蘇)有限公司、盛瑞科技(沭陽)有限公司等壹批企業投資規模大、生產效益好、開發質量優、競爭潛力好。這些企業不僅成為“支柱”企業,每年還為當地經濟貢獻了數十億元的稅收,為13萬多人解決了問題。此外,在原畫材料、塗層紗、手機音箱、電動車電池等8個全國單打冠軍的基礎上,新增針織浴衣、聚酯薄膜、遮光提花窗簾布3個單打冠軍,使開發區全國單打冠軍達到11。2013即將結束,但這對於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來說,只是壹個開始。發展永無止境,成功加入“國家隊”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蘇北創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容易。沭陽經開區的成功升級,將對未來招商引資的能力、質量和水平有顯著的幫助,同時對自身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江蘇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葛守坤告訴記者,只有充分利用“國”這個平臺,不斷增強產業集聚和創新,才能實現更大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