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石油公司是指由國家投資的、以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為使命的石油公司。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建立了國家石油公司。目前,國家石油公司在世界石油工業中仍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與國際主要石油公司壹起成為世界石油勘探開發領域的主力軍。國家石油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經歷了私有化的沖擊和洗禮,但也有壹部分堅持到了今天,發展起來,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自1922年阿根廷成立世界上第壹家真正的國家石油公司以來,國家石油公司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成為世界石油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推動力量。
20世紀初,政府對石油工業的幹預意味著國家石油公司的萌芽。這壹時期的重要事件包括:第壹次世界大戰前,英國海軍與英國石油公司(BP的前身)簽訂了長期購油合同,英國政府隨後控制了該公司51%的股份;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成立了國家機構,管理高加索地區的重要油田。為了接管德國的部分石油權益,法國政府發起成立了法國石油公司;意大利政府成立了自己的國家石油公司來尋找石油資源。
阿根廷是在發展中國家建立國家石油公司的先驅。20世紀初,以“七姐妹”為首的國際大石油公司逐漸建立起全面控制整個西方世界石油勘探、生產、加工、儲運、貿易和價格壹體化的石油壟斷體系。發展中國家不願意長期被國際石油控制和剝奪,收回石油主權的運動也開始了。在阿根廷,分別在1907和1918鉆井時發現石油。政府成立石油和礦產局開發油田,後改組為國家石油公司(YPF),負責國內外的石油勘探和開發活動。
65438年至0938年,墨西哥政府沒收了外國公司在墨西哥的石油資產,將其收歸國有,並將石油業務交給了Pemex,由此產生了第壹個現代石油資源國Pemex。後來,隨著非洲獨立運動的發展,收回石油主權和建立國家石油公司的浪潮在非洲再次興起。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的成立當時在西方世界引起強烈反響,受到英美石油公司及其政府的政治威脅和經濟制裁。但是,墨西哥人民和國家石油公司頂住了巨大的壓力,堅持了下來。20世紀六七十年代,壹系列油田相繼被發現,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產油國。
從二戰結束到20世紀50年代,世界上誕生了壹批國家石油公司。戰後,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讓西歐國家大量使用中東的廉價石油,促進了西歐能源結構從煤炭到石油的快速轉變。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大部分石油都被以美國資本為主的石油“七姐妹”所控制。為了打破外國公司對國內石油市場的壟斷,保證國內能源供應,壹些西歐國家相繼成立了自己的國家石油公司。法國於1945年成立石油勘探局,在其本土和法國殖民地尋找石油。1966年,該局發展成為ERAP石油勘探公司,1976年,該局發展成為Elf-Aquitaine公司。1953意大利經過近三年的醞釀,在AGIP等國有企業的基礎上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埃尼集團。1950年,奧地利結束了英、美、法、蘇對奧地利的占領,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OMV。
20世紀70年代是世界上國家石油公司出現的高潮。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建立國家石油公司是這壹國有化浪潮中最重要的事件。在這股浪潮的推動下,中東許多資源國相繼將本國石油工業收歸國有。其中,主要的阿拉伯資源國基本上采取逐步提高國家股份比例的方式,將外國人持有的石油資產轉為國有資產。委內瑞拉等國采取先取消特許權制度,再接受外國石油資產的方式,將接手的石油資產交給新成立的國家石油公司管理和經營。壹些國家,如委內瑞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甚至已經完全由國家石油公司壟斷國內石油行業,外國公司不得介入。這是世界石油工業的壹次偉大革命。使得長期控制資源國石油資源、控制石油產量、壟斷世界石油市場、通過特許權制度操縱油價的七大石油姐妹被趕出第三世界國家的上遊石油產業。結果,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儲備和生產都轉移到了資源國的國有石油公司手中。
20世紀70年代接連發生的石油危機和高油價對石油消費國產生了巨大影響,並促進了壹些發達國家石油公司的建立。日本的石油供應基本來自中東,依賴外國公司。為了保證石油供應,日本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日本石油公司,並開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政府還積極贊助私營企業到國外開發石油。加拿大是產油國,但其石油生產和銷售掌握在美資主導的外國公司手中。為了控制國內石油市場,加拿大還成立了加拿大國家石油公司。
石油危機促進了歐洲北海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石油勘探和開發。英國、挪威、丹麥等發達國家和馬來西亞、菲律賓、剛果、安哥拉等國相繼成立國家石油公司,保護本國石油權益。壹些發展中的石油進口國,如斯裏蘭卡,也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以控制本國的石油市場,降低高油價沖擊下的國際風險。
(2)國家石油公司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國家石油公司不同於壹般的國有或國有石油公司。它們不僅是國有公司,而且具有代表國家、維護國家權益、服務國家整體利益的基本特征。不同國家建立國家石油公司的背景和目的不同,壹般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首先,發展中石油出口國的國家石油公司是在石油工業國有化的基礎上建立的。他們的主要任務是代表政府接管所有外國石油公司,管理其資產,然後發展自己的石油工業,為振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第二,依賴石油進口的國家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是為了打破外國石油公司對本國石油供應的控制和對本國石油市場的壟斷,從戰略上保護本國的石油供應。
第三,油氣資源國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是為了代表政府與外國石油公司打交道,受政府委托管理石油資產,收回曾經被西方石油公司廉價占有的油氣資源。
國家石油公司的作用傾向於發展和服從當時政府的具體政策。例如,發展中國家的國家石油公司往往從石油工業的低技術領域,即銷售部分開始其經營活動;然後延伸到技術復雜的類似領域,比如煉油;最後進入最高技術領域的勘探和生產。這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國有石油公司的典型模式。
從世界範圍來看,近幾十年來,國家石油公司的規模和實力都得到了加強。這壹時期,由於國情不同,出於提高石油生產效率、維護國家石油利益和解決自身投資不足等多種原因,國家石油公司出現了私有化和加強國家控制兩種不同的發展趨勢。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油田私有化從歐洲興起,並蔓延到整個油田。英國率先向私有化轉型,廢除了英國國家石油公司,轉向私有化。私有化趨勢加速並迅速擴大,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雷普索爾公司、道達爾公司、埃爾夫-阿基坦公司、新加坡石油公司、加拿大國家石油公司、秘魯國家石油公司和意大利埃尼集團。
石油工業私有化運動有兩種趨勢。壹種是類似英國和阿根廷的石油工業私有化,政府放棄對本國石油工業的控制,國家資本退出石油工業,國家石油公司被註銷。另壹種是石油資源國對國家石油公司的私有化,這反映了管理體制的改革和石油工業的開放,旨在搞活國家石油公司,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加速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使國家石油公司為本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其石油工業改革開放的基本內容是政企分開,對國家石油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革,提高其效率和效益,但政府保持對國家石油公司的控制。上遊歡迎外資參與勘探開發,國家石油公司代表國家維護石油資源權益;開放下遊石油市場,讓外國公司參與競爭,但國家通過國家石油公司在壹定程度上控制石油進口和市場價格,出售壹些“包袱”資產。種種跡象表明,世界範圍內的石油工業私有化仍將繼續,但國家石油公司不會消亡,而是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拉美許多重要的產油國,如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秘魯、厄瓜多爾等。中國逐步放松或解除了對能源行業的壟斷控制,出臺了壹系列石油工業發展措施,積極鼓勵引進外資和對外合作。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獨聯體國家的石油工業開始對外開放,為外國石油公司、資本和技術介入開辟了新的合作空間。就連沙特這個中東產油國,自上世紀70年代石油工業國有化以來,壹直不允許外國石油公司進入本國勘探開發市場,也開始出現政策松動的跡象。上述國家放松對本國石油工業的管制,開放本國石油市場,為各大國際石油公司的跨國經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市場。
然而,近年來,隨著世界石油價格的上漲,特別是2003年以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拉美國家的石油國有化呼聲日益高漲。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無疑是20世紀石油資源國維護自身石油權益鬥爭的延續和升級。查韋斯領導下的委內瑞拉政府不斷調整石油投資政策,通過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逐步實現國家對其石油產權的完全控制和石油資源的國有化。玻利維亞、阿根廷、哥倫比亞等國也積極響應,不同程度地通過國有化加強了對本國石油資源的控制。
綜合分析各國石油公司的成功案例,它們大多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他們有本國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外交、政策、稅收和金融方面對國有石油公司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同時,國家石油公司代表國家經營管理自己的油氣資源,維護國家權益,上繳利稅給國家。
其次,依托上遊,他們逐漸建立了壹體化的產業鏈,實力大大增強。通常情況下,石油儲存和生產是國家石油公司的最大優勢。世界石油儲量最大的前10家石油公司都是國家石油公司。國家石油公司成立的時候,下遊很弱。過去,主要的國際石油公司在發展中國家開采石油,然後將原油運往發達國家提煉和銷售。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雖然國際大石油公司失去了在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油氣田,但它們仍然控制著世界石油市場,發展中國家的國家石油公司不得不向它們出售原油。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沙特、委內瑞拉、墨西哥、伊朗、科威特等國的國家石油公司都大力發展下遊業務。他們不僅在本國大力發展煉油和銷售,還進入歐美發達國家發展業務。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不僅在中國有6家煉油廠,在國外還有11合資煉油廠,在美國加州、德國、瑞典各有壹家合資公司。下遊業務能力甚至超過壹些國際大石油公司。經過20多年的奮鬥,上述五家公司的原油加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1998年,198在世界最大煉油企業中分別排名第八、第三、10、13和15。從65438年到0998年,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國家石油公司煉油能力達到5.2億噸,油品銷售量達到6億噸,徹底打破了跨國石油公司主導煉油和銷售的局面。
第三,以國際化經營推動公司快速發展。壹些發展中國家的石油公司打破了只在本國“擺攤”的局限,紛紛走出國門,在國際舞臺上參與競爭。在上遊參與全球油氣資源的再分配,在下遊爭奪、鞏固和擴大市場份額,通過國際化促進上下遊壹體化。在這方面,科威特國家石油公司(KPC)、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和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都很突出。例如,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在短短的十多年時間裏,在國際業務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1990到2000年,國際業務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比重從零上升到31.3%,帶動了公司各項業務和整體實力的根本變化和提升,在2006年世界500強公司中排名第86位。
經過幾十年的勘探開發,各國國家石油公司憑借其資源稟賦優勢,多年來在石油技術、人才、管理等方面的積累和儲備,以及豐富的國際合作和跨國經營經驗,已經成為世界石油舞臺上壹支頗具影響力的“國家隊”。
面向未來,各國石油公司除了發揮上遊優勢外,正在努力加快壹體化進程和跨國經營步伐,調整和改革石油工業結構,增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向更高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