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中國銅礦的主要類型

中國銅礦的主要類型

中國地處歐亞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匯區,區域地質背景復雜,有利於各種類型銅礦的形成。此外,環太平洋、古亞洲(中亞-蒙古)和古地中海(阿爾卑斯-喜馬拉雅)三大銅礦成礦帶均經過中國,因此中國銅礦床工業類型齊全。迄今為止,世界上主要的銅礦類型都在中國找到,包括斑巖型、矽卡巖型、海相砂頁巖型、陸相砂頁巖型、海相火山巖型(黃鐵礦型)、陸相火山巖型、銅鎳硫化物型、脈狀型和自然銅型。有學者(劉亞榮,1989)把海相火山巖型和陸相火山巖型稱為火山沈積型,把海相砂頁巖型和陸相砂頁巖型稱為層狀型。總的來說,中國的銅資源也很豐富,銅的總儲量已經超過7000萬噸。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大興安嶺、祁連山、中條山、西南“三江”、川西南天山-滇中、阿爾泰山、北山和內蒙古狼山-紮爾泰地區。與國外類似,我國銅儲量主要集中在斑巖型、海相砂頁巖型、海相火山巖型、銅鎳硫化物型和矽卡巖型五種銅礦類型。不同的是,我國矽卡巖型銅礦床占據更重要的地位,因為我國碳酸鹽巖比較發育,巖漿活動頻繁(尤其是燕山期);其他類型的銅礦床在規模和品位上也存在壹定的差異(礦床規模普遍較小,銅品位較低),這可能與我國的地質演化和其他地質特征有關。根據我國銅礦床的比重,我們依次排序為:斑巖型→海相砂頁巖型→矽卡巖型→海相火山巖型(黃鐵礦型)→銅鎳硫化物型,其中斑巖銅礦床的儲量占我國的50%以上。目前我國大型和超大型銅礦基本產於上述五類銅礦,其銅儲量占全國總儲量的80%以上。

㈠斑巖銅礦

這是中國最重要的銅礦類型。主要分布在東北大興安嶺、山西中條山、長江中下遊、西南“三江”、北疆和華北克拉通北緣五個地區。它們基本位於世界三大斑巖銅礦帶(環太平洋帶、古亞洲帶和古地中海帶)的分布區。它們的分布與構造作用密切相關,壹般受構造活動帶控制,但就單個礦床而言,礦床位於隆起與凹陷的交界處,靠近隆起壹側(芮宗耀,1998)。在斑巖體中,銅礦床並不存在於整個巖體中,往往只存在於斑巖體外緣的某些部位,這些部位斷裂構造比較發育,蝕變作用比較強烈。成礦作用發生在成巖作用之後,明顯與熱液活動有關。目前國內已知的5個超大型銅礦床中,斑巖銅礦占了4個,分別是西藏玉龍、江西德興銅廠、黑龍江付家塢和多寶山(儲量接近超大型規模)。此外,還有五個大型銅礦:內蒙古甕裏格吐山、陜西銅廠峪、江西德興朱砂紅、西藏貢覺夏朵松多和西藏查亞馬拉松。我國斑巖銅礦中銅的平均品位相對國外較差,礦石中銅含量大多低於1%。斑巖銅礦的礦石成分復雜,可綜合利用的元素較多。最常見的是鉬,往往形成典型的斑巖型銅鉬礦床,其次是金、銀、錸、硒、碲,這些都可以作為副產品回收。有些可能伴有鉑族元素,但這需要進壹步深入工作才能確定。

(二)海相砂巖頁巖銅礦

這類銅礦主要產於海相細碎屑巖-碳酸鹽建造中。寄主巖石是細碎屑巖(有些含有火山物質)或碳酸鹽巖。礦體呈層狀、層狀,與地層同步褶皺。在某些地區,有晚期切割的銅脈產生。礦床規模普遍較大,主要分布在四川會理-東川、雲南-易門-元江、山西中條山、內蒙古狼山-紮爾臺和青海鄂拉山。它受陸內裂谷(也稱為奧拉谷)或隆起區的邊緣海槽控制。海相碎屑銅礦的容礦地層主要是元古界和古生代。與國外相比,中國的元古界更為重要。主要礦床均產於中新元古代細碎屑巖(部分含火山物質)-碳酸鹽巖建造中,是我國重要的銅礦類型之壹。最大的礦床是雲南東川的湯丹銅礦。近期數據顯示,其銅儲量接近超大型礦床規模(250萬t)。還有內蒙古朝戈旗的霍格奇、烏拉特後旗的炭窯口、青海興海的銅峪溝、雲南東川的洛雪等大型銅礦。礦石成分簡單,主要為銅、鐵硫化物,如斑銅礦、黃銅礦、黃銅礦、黃鐵礦,部分為方鉛礦和閃鋅礦,部分礦床附近還顯示有鈷異常。目前,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尚未發現古生代沈積盆地中的海相砂巖-頁巖銅礦,但在西北地區的塔裏木和柴達木地塊周邊地區已有發現。但由於工作程度較低,他們的規模前景尚不明朗。青海銅峪溝大型銅礦床在古生代地層中含有大量的矽卡巖礦物,曾被稱為類矽卡巖礦床。然而,根據圍巖、礦體的層理分布和礦床的其他特征,將其歸類為砂巖-頁巖銅礦床可能更合適。由於該類型銅礦床規模普遍較大,今後應註意在塔裏木和柴達木地塊周圍尋找海相砂頁巖銅礦床。

(三)矽卡巖銅礦

這是我國特有的重要銅礦類型,產於中酸性侵入巖與碳酸鹽巖的接觸帶。在我國大部分省(自治區)廣泛分布,如西藏、江西、湖北、廣東、黑龍江、雲南、內蒙古、山東、安徽、山西、江蘇、廣西、湖南、遼寧、青海等,其中以長江中下遊及雲南、山東、廣東等省矽卡巖銅礦最多,尤其是長江中下遊地區。其分布特征壹般為巖體中的斑巖和巖體邊緣接觸帶中的矽卡巖,所以我們有時稱之為斑巖-矽卡巖。如雲南雪雞坪、江西城門山、湖北鳳山洞等都是斑巖型和矽卡巖型銅礦床。目前已知的大型矽卡巖銅礦有江西瑞昌巫山、九江程門山、千山天牌山、湖北大冶銅綠山、廣東曲江大寶山和安徽銅陵冬瓜山。矽卡巖型銅礦床的壹個重要特點是礦床小而富,礦石銅品位可達2% ~ 3%,以大、中、小型銅礦床和礦點為主,基本不形成超大型礦床。礦石成分相對復雜,往往含有鈷和少量金。不同礦床的伴生成分不同,有鉬、鉛、鋅、錫、磁鐵礦等。

(4)海相火山巖銅礦床

這類銅礦在西方國家常被稱為塊狀硫化物礦床,而在前蘇聯被稱為含銅黃鐵礦型,是我國重要的銅礦類型之壹。其品位豐富,大部分礦床的銅品位在1%以上。礦體和地層產狀壹致,呈層狀、透鏡狀,成群出現。太古宙至第三紀地層中均有礦床,成礦時代範圍大。中國主要產於元古代和古生代海相火山巖。分布廣泛,主要分布於西部祁連山和西南“三江”地區,如甘肅、青海、四川、雲南等省,遼寧、陜西、山西、新疆等省(自治區)也有產。這類礦床是海底火山活動的產物,大多數海相火山銅礦床位於不同成分火山巖的交匯處。含礦火山巖多為細碧斑巖建造,包括凝灰質火山巖和火山熔巖。著名的大中型銅礦有新疆北部的阿舍勒、青海瑪沁的德爾尼、甘肅蘭州的白銀廠、四川會理的拉拉廠、九龍的吳禮和雲南新平的大紅山,屬於同生成因。這類礦床在空間上常與鐵礦伴生,如雲南紅山、甘肅陳家廟礦床。上部為含銅(磁)鐵礦床,下部為含鐵銅礦床。

(5)銅鎳硫化物銅礦

這類礦床在空間分布和時間上與鎂鐵質-超基性巖密切相關。礦體的形態、規模、產狀和礦化都受巖體控制。大多數礦體呈層狀、透鏡狀,產於層狀鎂鐵質-超鎂鐵質巖體的底部接觸帶,通常認為是重力分異、流動分異和結晶分異的結果。這些鎂鐵質基性-超基性巖主要沿古大陸邊緣或陸內裂谷或陸內深大斷裂分布,是伸展環境下地幔巖上湧的產物。這類礦床的形成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壹是斷裂深度大;二是深部成礦物質豐富。這種情況與海相火山巖銅礦類似,只是成礦模式不同。因此,在有銅鎳硫化物銅礦的深大斷裂帶的延伸區,往往存在與銅鎳硫化物銅礦不同成礦時代的海相火山巖銅礦。如額爾齊斯超級巖石圈斷裂帶,東南部有早二疊世卡拉通克銅鎳硫化物礦床,西北部有中泥盆統阿舍勒海相火山銅礦;又如北祁連海相火山銅礦帶北側的中元古代(1509Ma)金川銅鎳硫化物礦床。這兩類銅礦的空間分布與成因的關系是壹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因為它對找礦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現有資料,我國銅鎳硫化物礦床基本分布在長白山、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橫斷山。最著名的礦床有甘肅金川、新疆富蘊喀拉通克和吉林磐石紅旗嶺。其中,甘肅金川礦床銅、鎳的金屬儲量已達到超大型礦床規模,伴生的鉑族元素是目前我國鉑族金屬的主要來源。

(六)陸相砂巖頁巖銅礦

這種類型的銅礦在中國具有重要意義。產於中新生代陸相盆地(雲南下震旦統澄江組陸相砂巖中也有銅礦化),根據區域地質背景、礦石產狀和礦物差異可分為兩個亞類。壹種是銅礦化沿多層分布,礦體主要為層狀、層狀、透鏡狀(與美國科羅拉多高原砂巖型銅(鈾)礦床相同,但多為氧化還原帶的卷狀礦體),為含礦巖系。以紅色砂頁巖為主,夾黃色、灰色、紫色、綠色等雜色砂頁巖,這種巖性組合常被稱為“紅層”。盆地面積比較小,都是壹些斷陷盆地和山間盆地,所以形成的礦床壹般規模較小。盆地底部壹般為暗色粗碎屑巖或煤系,中部為含銅建造,上部為膏鹽建造。銅礦化產於淺色砂頁巖(壹般為灰色、灰綠色、灰黑色等。)夾紅色碎屑巖。礦石礦物主要為輝銅礦、淺藍色銅礦、斑銅礦、黃銅礦、孔雀石、藍銅礦、黃鐵礦和白鐵礦,少量方鉛礦、閃鋅礦和砷黝銅礦。礦石富含銅品位,壹般在1.0%-2.0%之間。鈾、銀、硒等有用元素常與不同礦床伴生,有時其礦體可圈出,甚至可形成含銅鈾礦床或含銅銀礦床。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對該礦床成因的認識比較壹致,早期同生沈積,晚期熱液疊加改造成礦,故稱沈積改造礦床。陸相砂頁巖銅礦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如衡陽盆地、湖南麻陽盆地、雲南楚雄盆地、四川安寧河盆地等,在同壹地區受同壹層位控制。著名礦床有劉矩、大村、雲南大姚凹底居、牟定郝家河、四川會理大東場、湖南麻陽九曲灣、常寧白房等。,但至今未發現該類型的大型礦床,這可能與巖礦的陸相盆地規模較小有關。另壹種是產於陸相砂頁巖中的銅礦,目前僅在雲南蘭坪-思茅盆地發現。主要分布在蘭坪盆地西緣沿瀾滄江深大斷裂以東,思茅盆地中部北北西向深大斷裂附近。區內斷裂構造十分發育,礦化成群出現,以中侏羅世為主,其次為三疊紀、二疊紀、白堊紀和第三紀,巖性為砂巖頁巖、火山巖和灰巖,代表礦床為金曼銅礦(中型)。此外,其附近的地表泉水中也有銅礦化(孔雀石),春花覆蓋第三紀(如蘭坪縣拉荊山以北)。礦體主要呈脈狀,礦石礦物主要為黝銅礦、斑銅礦和黃銅礦,其次為黃鐵礦、孔雀石和藍銅礦,偶見輝銅礦、方鉛礦和閃鋅礦。礦體分布和礦物組合與第壹次礦化明顯不同,反映了它們在成因上的不同,可能是壹種新的銅礦類型。通過對滇西三江地區騰沖兩河金礦、381鈾礦、江城猛野井鉀鹽礦、蘭坪鉛鋅礦、金曼銅礦和拉井銅礦的研究,提出它們屬於大陸熱水沈積成因。根據產狀,將陸相熱水沈積礦床分為三個亞型,即盆地沈積型、充填(滲透)沈積型和泉化沈積型,金曼銅礦屬於充填(滲透)陸相熱水沈積型。礦床中有兩種類型的礦體:脈狀和脈狀。脈狀礦體是礦床的主體,沿層間破碎帶分布,嚴格受破碎帶控制。其銅儲量占全礦的86%,銅品位0.65% ~ 12.02%,平均2.04%。細脈型礦體多,規模小,品位低,多在1%以下。最大礦體的銅品位為0.65% ~ 1.94%,平均為1.03%。大部分分布於中侏羅統花開佐組上段的灰色細砂巖中,部分產於大型脈狀礦體的相應部位。

㈦大陸火山銅礦

主要產於中國東部中生代中酸性陸相火山巖中,其次是中國西部川滇黔二疊紀陸相峨眉山玄武巖,也有壹些銅礦化和礦點。此外,在中國西部的準噶爾、西天山、西秦嶺、可可西裏、岡底斯山等地,從石炭紀到第三紀也有基性-中酸性陸相火山巖型銅礦床和礦化,但至今發現的礦床很少。陸相火山巖型銅礦首先受火山巖建造類型控制,沿深大斷裂分布。過去,由於我國陸相火山巖型銅礦的大型和超大型礦床較少,與上述礦床類型相比,研究程度相對較低。陸相火山銅礦床常與次火山巖伴生,因此很容易將其視為斑巖礦床。然而,斑巖銅礦與陸相火山巖銅礦有很大區別。斑巖銅礦以浸染狀礦石為主,陸相火山巖銅礦以脈狀礦石為主。此外,陸相火山巖銅礦的圍巖蝕變也很有特點,如明礬石化、冰川石化、迪凱石化等。這類礦床的礦石成分比較簡單,有時還伴有銀和金。陸相火山巖型銅礦常產於長江中下遊及福建、浙江、廣東等沿海省份的燕山期陸相火山巖中,但所見礦床規模不大。目前只有福建上杭的紫金山銅礦達到較大規模。該礦床位於小蕓-上杭深大斷裂西北部白堊紀陸相火山-沈積盆地的東緣。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輝銅礦-輝銅礦,其次為黃銅礦、輝銅礦和少量斑銅礦。

(8)脈狀和自然銅型銅礦床。

占銅金屬儲量的比例較小,部分斑巖銅礦、陸相火山巖銅礦和陸相砂巖頁巖銅礦也有脈狀礦體,此處不介紹這兩類銅礦。

上述七類銅礦床是根據容礦巖石進行分類的,在野外和室內都很容易識別。各種類型的銅礦床的成因和細節將在後面的章節中討論,在此不再贅述。還需要指出的是,近幾十年來,中國地質學家在銅礦找礦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們也必須清楚地看到,過去我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中國東部地區,而在中國西部廣大地區,由於交通不便,經濟相對落後,地質基礎研究和找礦工作的程度相對較低,因此在該地區仍然有可能找到上述類型的銅礦,甚至發現新類型的銅礦。近年來,我國在西部地區陸續發現了壹些大型或特大型銅礦床和地區,如四川鹽源西範坪(大型、富堿斑巖型)、雲南德欽羊拉(大型、塊狀硫化物型)、維西土頂(中型、塊狀硫化物型)、景谷民樂(中型以上、斑巖型)、思茅大平掌(中型以上、海相火山巖型)。

參考

1.中國礦床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礦床學(壹)》,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

2.中條山銅礦地質編輯組,中條山銅礦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1978。

3.雲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砂巖銅礦地質,北京:冶金出版社,1977。

4.王誌田,秦,中國銅礦床類型、成礦環境及時空分布特征,地質學報,1988,62卷3期

5.冉崇英,劉衛華,等.康滇地軸銅礦地球化學及底板構造機制.科學出版社,1993 .

6.朱迅等,德興斑巖銅礦,北京:地質出版社,1983。

7.唐中立,金川銅鎳礦床成礦模式,現代地質,1990,第4卷,第4期..

8.宋蜀河及祁連山黃鐵礦型銅礦床特征及成礦規律,地質學報,1955,第35卷,第1期。

9.宋樹河,黃鐵礦型銅和多金屬礦床——世界主要礦帶和礦床類型對比研究趨勢,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學報,1982,第5卷,第3期。

10.張,芮宗堯,論中國斑巖銅礦系列的地質背景,地質學報,1991,65卷,第3期

11.、季、,雲南蘭坪-思茅盆地陸相砂巖頁巖中脈狀銅礦成因探討——壹種新的銅礦類型、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紀念屠光熾院士《革命與地球科學》發表60周年和80周年,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主編,科學出版社,65438。

12.張和芮宗堯。論中國斑巖銅礦系列的地質背景,地質學報,1991,65(3)。

13.楊,邱定茂,闕美英,等.西昌-滇中前寒武紀層控銅礦床.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

14.中國王龍生芮宗堯銅礦的新分類方案,有色金屬礦產與勘探,1994,第3卷,第4期

15.芮宗堯,黃崇啟,七國明,等。中國斑巖銅(鉬)礦床。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16.孟憲民,礦床分類及找礦方向,礦床學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63。

17.姜福誌,中國海相火山巖型鐵銅礦成因類型及某些成礦特征的探討,礦床地質,1983,第2卷,第4期。

18.、林雯偉、畢等。,中國矽卡巖礦床,北京:地質出版社,1990。

19.屠光熾等,中國層控礦床地球化學(上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20.郭,中國銅礦床工業類型及分布規律,地質月刊,1959,第1期。

21.郭,長江下遊壹些矽卡巖型銅礦床,地質學報,1957,第37卷,第1期。

22.常,劉相培,吳延昌,長江中下遊鐵銅成礦帶,地質出版社,1991。

23.張武生,德爾尼礦床地質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81。

24.謝,中國銅礦床分類、分布及找礦方向,地質評論,1957,第17卷,第1期。

25.翟玉生,長江中下遊鐵銅礦類型、形成條件及成礦演化,地質科學,1983,第4期..

26.李公舉,東川式銅礦類型演化及找礦實踐,地質與勘探,1978,1期。

  • 上一篇:有哪些領先的國產芯片概念股?
  • 下一篇:哈爾濱啤酒被百威收購。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