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有固定員工。在承擔特殊行業和領域特殊任務的央企中,仍有少部分員工有事業編制。
第二種是原正式作品。1995之前,合同分配的職工,中專、大專畢業生是幹部,技校生是工人。
第三,沒有固定期限合同制員工和合同制員工。1995後,勞動法實施,原幹部職工改為合同制職工。工作滿十年或連續兩次簽訂勞動合同的員工稱為“無固定期限員工”。
第四,企業內部招聘的員工稱為“企業員工”。比如沒有上級下達的招聘指標,在企業內部悄悄招聘的員工,俗稱“地方糧票”。
五是勞務派遣制員工。
第六,外包員工。
第七,企業臨時工。
八是企業季節性用工。勞務派遣工、外包工與正式員工有很大區別,屬於國企人力資源管理行業的“四大天坑”之壹。如果妳有能力找到正式員工的工作,就不要跳進“勞動坑”。
目前國企用工模式主要有兩種,正式員工和勞務派遣員工。它們之間主要有以下區別:
1有不同的身份。
正式工(合同制員工)屬於國企的“人”,而勞動者不是國企的“人”。即使在車間工作,在辦公室辦公,也是兩種身份的人。勞動者就是勞務公司的人。與正式工相比,他們自嘲為“二等員工”,外包工自嘲為“三等員工”。
2工資不壹樣。
正式工的工資從國企工資總額中支付,基本可以保證旱澇保收。勞動者的工資由勞務公司支付,來源是國企支付給勞務公司的勞務費。大致的概念是:同樣的工種,正式工的工資大約是勞動者的2: 1甚至3: 1,也就是說勞動者工作太多,只能拿到正式工工資的壹半或者三分之壹。
3社保不壹樣。
國企正式工社保保證是五險壹金,好的國企是六險兩金。勞動者的社會保障不如正式工完善。有的國企多,有的國企少。大部分國企不給勞動者繳納住房公積金和企業年金。
4種不同的好處。
國企正式員工的福利來自於國企的人工成本,包括福利費、工會經費、教育培訓經費、津補貼、勞保、困難救濟經費等等。勞務工享受不到。即使有壹些福利,也是從勞務費裏調出來的,還不如正式工。有壹些國企內部福利,比如補充醫療保險,內部政策性住房補貼,租房補貼等。,這些都是勞動者沒有的。
5成長不壹樣。
所有國企實行管理、專業技術、技能操作三種人才成長渠道。正式員工有非常明確的成長路線,可以晉升職務,可以不斷升職加薪。勞務公司壹般都是“皮包公司”,中間只賺管理費,沒有能力培養和培訓勞務人員。勞動者很難得到成長和進步。
轉正很難。
為什麽有些年輕人會走進過去做勞動者?他們都期待將來成為國企的正式員工,比如通過技能大賽、勞動競賽、內部考試等渠道。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