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律師網大全 - 註冊公司 - 海派服裝的發展

海派服裝的發展

20世紀20年代末到40年代,是海派服裝的輝煌時期。作為當時遠東最大的城市,海派服裝主要以歐美時尚為導向。這期間,巴黎的時髦服裝,三四個月後才會進口到上海。再加上上海人嫻熟的改進,上海的時髦服裝形成了與巴黎同步、風格獨特的海派服裝時尚。作為全國服裝中心,全國各地都以上海的流行趨勢為範本,壹衣壹扣,壹鞋壹襪,四方效仿。

至於男人平時穿的衣服,少數達官貴人、貴族、知識分子穿西裝、中山裝、學生裝,像魯迅、郁達夫這樣的人更喜歡漢服。普通人更多的是長袍外套,或者加馬甲。北伐後,很多男人改穿中山裝,夏天白色,給人清爽幹凈的感覺,其他三季以黑色為主。

女性時裝傾向於刻意展現女性的玲瓏曲線和美妙身材。當時的時尚女裝主要有三種:旗袍、洋裝、洋裝。二十年代中後期,越來越多的時尚女性使用西式服裝,西式禮服成為壹些時尚女性的夏季時尚。西式晨衣和舞衣也很常見。外套和裙子下的傳統連衣裙正在減少。與此同時,旗袍開始流行,輪廓扁平,裝飾風格華麗精細。20世紀30年代,上海是女裝最流行的地方。

這是壹個輝煌和繁榮的時期。旗袍作為主要的流行女裝,已經取代上衣和裙子成為最常用的時尚。其款式變化多,領、袖、駁頭隨著擺線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外觀風格。他們非常重視細節的描寫,在質感和做工上都很精致。西式服裝的使用者大多是歐洲時尚女性,但這種形式並不是時尚的主流。淞滬抗戰後,女性時尚趨於簡約。上世紀40年代,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大部分市民的衣著變得樸素,甚至富裕階層也因為戰爭的氛圍而無意奢侈化妝。抗戰勝利後,女性時尚再度繁榮。西式服裝,尤其是美式時裝,在時尚女性中有壹定的市場,完全采用西式結構的改良旗袍穿著者與日俱增。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上海就有穿男式西裝褲的時髦女性,40年代末也有穿男式夾克的時髦女性。西式大衣和裘皮大衣壹直很受歡迎。

這壹時期,從歐美進口的紡織品,如英國的法蘭絨、人字呢、女式花呢、格子呢絨面料、美國的“花旗布”(平紋布)等,非常受歡迎,對國產面料起到了示範和指導作用。紡織印染機械的廣泛使用、新型化學染料的引入以及西方藝術流派對圖案的影響,使國內紡織品呈現出新的面貌:仿古緞、織錦等新的絲綢品種常被用於流行的女裝中;緞、絲、縐、絲絨應用廣泛;印花布的光譜更廣,在時尚中被廣泛使用;單色面料占比越來越大。例如,陰丹士林布(壹種用化學染料染色的藍色棉布)曾被廣泛用於旗袍。國產呢子面料也是時尚女裝的常見面料,外觀和歐洲進口的呢子面料幾乎壹樣。針織品開始進入時尚行列;抗戰初期,用國產白色或羊毛藍色棉布(又稱“愛國布”)制成的旗袍,壹度風靡上海的時尚女性。格子布料在20世紀30年代特別流行。染織圖案趨於簡化,除傳統內容外,還有“地考藝術”等西方藝術風格的圖案;色彩流行,經常翻新,配色優雅和諧。現代上海女裝最大的特點就是普遍穿旗袍。旗袍最初是滿族婦女穿的長袍。它的特點是寬、直、足長。所用材料以絲綢為主,袍上繡有花紋,三百年來未變。20世紀20年代初,上海很少有女性穿旗袍。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旗袍在上海婦女中流行開來,並逐漸傳播到其他地方。但是旗袍的樣式並沒有脫胎於晚清的旗服。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受歐美服裝的影響,旗袍的樣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比如縮短長度,收緊腰部。上海旗袍的變化反映了海派時裝的演變。

20世紀30年代,旗袍的款式在傳統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西服的特點,使之成為中西合璧的服裝,並不斷創新變化。這種變化是由上海的服裝業主導的。旗袍的變化主要集中在領子、袖子和長度上。首先,高領流行,領子越高越時尚。即使是盛夏,薄如蟬翼的旗袍,也必須配上壹個高到耳朵的硬領。反過來,低領流行。領子越低,越現代。太低的時候,幹脆穿無領旗袍。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有時候長袖比較流行,比手腕還長;有時短袖很受歡迎,短至裸露的肘部,甚至無袖。至於旗袍的長度,有很多變化。曾經流行長款,妳走在衣服邊上掃地。後來改成了短款,短到膝蓋,連大腿都露出來了。旗袍的造型結構越來越受西方服裝的影響,越來越註重裝飾性。

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是中國現代女裝最輝煌的時期,三十年代可以說是這壹時期的輝煌巔峰。也就是說,此時的旗袍已經在女裝舞臺上確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成為了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旗袍,被稱為中國服裝,海派旗袍與西方風格,迅速從上海流行到全國各地。

20世紀30年代,上海上流社會的貴族小姐們趕時髦,過著奢侈的生活,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們提倡西方化的生活:遊泳、騎馬、跳舞和打高爾夫球,這些都要求衣服更加漂亮和合身。此外,30年代歐美流行收腰,彰顯女性之美,勢必使旗袍更加修長緊身,高叉,從而符合30年代精致、精致、開放、活潑的理想形象,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中西合璧,多變”兩大特點。當時愛美的女性穿旗袍的方式多種多樣,有西化的,也有在旗袍外面穿西式外套的。局部西化是指衣領和袖子采用西式服裝的做法。如西式翻領、荷葉袖、開叉袖,以及荷葉邊下擺或不對稱蕾絲,但這些只是部分明星、名媛的社交著裝,大部分人還是喜歡穿旗袍搭配西式服裝。比如穿西裝外套、裘皮大衣、毛衣、背心等。旗袍外面,圍壹條圍巾在脖子上,或者戴壹條珍珠項鏈看起來大方別致。

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趨向於簡約。四十年代初,受抗日戰爭影響,旗袍簡單實用,面料不講究。40年代末,旗袍的造型強調人體曲線,暴露程度更大。旗袍的擺線從小腿上部移到膝蓋,變短了。

當時,燙發的細長收腰旗袍、透明絲襪、高跟鞋、項鏈、耳環、手表、皮包是最時尚的裝扮,女性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強調。後來出現了改良的旗袍,就是在裁剪上加入了很多西式的裁剪方法,讓旗袍更加合身實用。旗袍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服裝。

除了服裝,近代上海女性使用的首飾也很有特色。有的時尚女性脖子上掛著項鏈,吊墜做成心形盒子,裏面裝著玉照;耳釘耳墜掛在耳朵裏。因為當時還沒有穿洞,耳環多為活動夾;他們大多手指上戴著戒指;手腕上的手鐲或手表;胸口上有壹枚別針。外出時,我通常會帶壹個小巧精致的手提包和壹把制作精美的絲綢傘。

將上海流行的旗袍與同時期的西方時裝相比較,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現象。旗袍的整體風格變化與西方女裝的時尚幾乎完全壹致,但仍保持了中國傳統的形制,是在西方文明影響下中西服飾結合的產物。

可以說,沒有近代上海的開埠和西學東漸,就沒有旗袍的西化,就沒有海派旗袍。1949,槍的解放打破了上海的畸形繁榮。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上海人譜寫了壹曲理想主義的海派服飾新歌。

在五十年代,上海的服裝仍然有豐富多彩的風格,但主導時尚已經轉向平民。民主、艱苦奮鬥、集體主義等時代精神在服裝上的體現,是簡單實用的時尚。20世紀50-70年代,上海是全國紡織基地和服裝中心,上海的服裝代表了中國的最高水平。

上海的紡織印染行業是計劃經濟體制下最成功的行業之壹,這為上海的服裝行業領先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上海的紡織印染工業實力最強,技術力量和生產設備最先進,產品質量最好,品種最花式,開發了許多新的面料和花樣,為全國服裝工業提供了最好、最齊全的面料。

  • 上一篇:關聯企業貸款要收利息嗎?
  • 下一篇:華為概念股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律師網大全